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寒热虚实错杂,但虚不受补,常用仲景薯蓣丸
- 民间偏方
- 2022-09-09
- 224
今天,来聊聊一组比较复杂而常见症候。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的追求欲越来越大,暴饮暴食、应酬喝酒、工作熬夜、脾胃负担、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等问题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症状,吃了很多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的药,都没有改善,反而越吃越遭,医生告诉你这是“虚不受补”,真是这样吗?
有些人会出现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咽干口罩,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梦失精,女子经少,手质红,舌苔少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有些人会出现一年四季都比别人怕冷,特别是手脚冰凉,腰膝或下腹部冷痛,吃点凉的就容易腹胀腹泻,甚至每天大便都不成型,早上起来照镜子眼睑或者颜面部容易水肿,久坐之后下肢容易浮肿,伸出舌头一看,舌体淡然,感觉舌头占满了整个口腔,舌苔也是白滑的,一伸舌头,口水就往下滴等脾肾阳虚的症状。
还有些人呢,表现为头晕目眩,不想说话,说话感觉很耗力气,神疲乏力,动不动就出汗,失眠,心悸,身体瘦弱,面色唇色淡白,或者面色萎黄,伸出舌头一看,舌质很白,没有多少血色等气血两虚的情况。
更有甚者,以上三种症状都有!那又是什么情况?
如果以上三组症状都有,是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虚实寒热错杂共见的一种复杂病机,中医如果把握不好,常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出现这种困境时,该如何破解?
张景岳《景岳全书·虚损》云:“凡虚损既成,不补将何以复?而有不能服人参、熟地及诸补之药者,此为虚不受补,何以望生。”直白的说就是:“虚不受补者,为不治”!
难道“虚不受补”,就不治了,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首先,什么是虚不受补。
所谓“虚”,即由于五脏功能衰退,出现气血津精的亏损。治法当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法。
“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取弱哉。 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
由此可见,虚不受补并非不可治,而是方法不对!
“虚不受补”者,会有哪些表现?
很多有以上症状的粉丝们反馈:虚的问题确实有,但是越补越虚!越补胃口越差,仔细看他们的处方你会发现,用药均以滋补、峻补的“人参、熟地、鹿茸、阿胶”等为主。
而滋补药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任何损伤胃气的药物,不仅会影响药物本身的吸收,同样会影响食欲的正常消化,所以会越补越虚,越补脾胃越差!
面对这种情况,张仲景如何处理?
张仲景在治疗“心悸、衄、腹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病症时,并未用大量滋补药,只用了甘温、酸寒的小建中汤(即胶饴加桂枝汤),用药极为精简,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本方为何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黄帝内经·灵枢》云: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泄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久不已,因而泄之,则五脏气坏矣”。
张仲景用甘温的桂枝汤加饴糖而成小建中汤,即取《内经》甘温建中和阴阳之意。
《金匮要略心典》指出:“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即是对仲景此处应用小建中汤正中病机的赞许。
后世也对张仲景的作为群方之冠的桂枝汤给与了高度评价:“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所以,对于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的复杂病症,应少用滋补,当以甘温建中,平补阴阳为法。
还有一些人,服用补药之后,容易上火、腹胀、痰多,看看他的方子,皆是温阳、补气、补血之药。
阴阳是既对立又互为根本的一组矛盾体。
阳虚一味地补阳,则会助热伤阴,阴虚一味地滋阴,则会苦寒伤阳。
气虚一味地补气,则会气满壅滞,血虚一味地补血,则会滋腻气机。
这种补而上火,补而生痰,补而腹胀的虚实夹杂情况,应该如何破解?
且看医圣张仲景的肾气丸(也叫桂附地黄丸)。
《金匮要略》: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肾气丸主之。”
桂附地黄丸中,有大剂地黄、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肾之阴,有少量附子、桂枝补脾肾之阳,毕竟有虚实夹杂的存在,故有适量泽泻、丹皮、茯苓泄肝脾肾之实。
因为张仲景明白,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故于大量补阴药中,加入少许补阳药,以生肾气。
正如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所云:“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
泽泻、茯苓、丹皮的应用:
正如后世清代大家吴瑭《医医病书》所言:“如有实证碍手,必当先除其实,不然虚未能补而实证滋长矣。古谓:症有三虚一实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盖谓虚多实少,犹当先治其实症也。”
所以,分析张仲景八味肾气丸可知,对于阴阳两虚、寒热虚实错杂的复杂病症,以“补中有泻、扶正祛邪兼顾”为法,可切中病机。
有没有切合文章开头说到的三组“阴虚、阳虚、气血亏虚症状共见”的方子呢?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方子——薯蓣丸,也是出自张仲景。
薯蓣丸组成:薯蓣,当归,生地,川芎,白芍,阿胶,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神曲,干姜,桂枝,防风,柴胡,桔梗,杏仁,麦门冬,豆黄卷,白蔹。
张仲景对薯蓣丸证治描述:
“虚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描述虽然简介,但是延伸来看,薯蓣丸的主治范围其实很广。
虚劳其实是指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原因导致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对于阴阳两亏,古人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则气血弱,故薯蓣丸以建立脾胃中气为立方之本。
精研本方发现,薯蓣丸实则涵:补虚、祛邪、解郁三法,正如陈修园所云:三纲鼎足为此症不易之准绳!
(一)补虚之——益气建中,调和阴阳:山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神曲,豆黄卷,干姜。
薯蓣丸用山药作为君药,取其甘平健脾益胃之效。
山药:味甘,平。归脾、肺、肾经。
有补脾肺肾气、益脾肺肾阴之效。
多用于治疗肺脾肾气阴两虚之证,属药食同源药物。
《神农本草经》: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本草害利》:山药,一名薯蓣,益气强阴,治虚损劳伤心脾,长肌安神,清其虚热,除泻利。
《本草备要》:补脾肺,涩精气,色白入肺,味甘归脾,补其不足,清其虚热。
可见,山药的主要作用是养脾胃气阴,脾胃气阴足,则虚热清,泄泻可止。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是五脏之气最常用的补气药之一,在上一篇文章中已有论述,此不赘述。
气血两虚者,脾胃亦见虚弱,脾虚最易湿困,《黄帝内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白术健脾燥湿。
白术,味甘、苦,性温。
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止泻之效。
《本草备要》: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在血补血,在气补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撮要》云:白术,味辛甘。入足太阴经。功专除湿益气。得枳实。能涤饮消痞。无湿者禁用。
所以,薯蓣丸用白术,实则取其健脾气,燥湿之功,加强山药、人参补气之力,又可燥湿,可谓一举两得。
用茯苓、甘草、大枣,与人参、白术配合,为补脾气之名方四君子汤。
《思辨录》中云:白术为脾家准对之药,得茯苓可相协而利水,水行则满痛必除,甘草乃白术补虚之佐使,姜枣调营卫,使邪无所容。
所以,茯苓即可以辅助白术健脾,又可以协同白术利水湿,而仲景重用大枣、甘草,也是加强白术补气建中之力。
《内经》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论。
阴阳两虚者,此论用之甚妙,方中用干姜,正取其“辛甘化阳”之用。
干姜,味辛,性温热。
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效。
多用于脾胃虚寒证。
《撮要》云: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功专逐寒邪而发表温经。燥脾湿而定呕消痰,开五脏六腑,通四肢关节,宣诸络脉。
《崇原》云:阳明为太阴之府,故干姜治脾,生姜治胃,脏腑者,子母之谓也。
所以,用干姜取其辛温散中寒、辛甘化阳气之性。
脾虚则食不化,故用神曲,取其消食化积之效。
脾胃虚则湿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用豆黄卷取其除湿升清阳之职。
以上一组药物,旨在甘温益气建中,缓补平调阴阳,防小建中甘温建中之意。
(二)补虚之——滋阴养血温阳: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麦冬,阿胶。
气血两亏,四君子汤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为四物汤补血,两者合方称为八珍汤,有气血双补之效,可治疗气血不足之证。方中以四物汤加麦冬、阿胶,是为增强滋阴补血之效。
(三)祛邪之——祛风散邪,攻补兼施:柴胡,防风,桂枝。
疾病的常见传变规律是,六淫邪气先犯三阳,再陷三阴,故以桂枝散太阳风寒,用防风去阳明之邪,用柴胡去少阳之邪,邪去则正安。
薯蓣丸中用桂枝,配芍药、甘草、大枣,取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之意。
桂枝,配干地黄,阿胶,麦冬,山药,茯苓,取肾气丸“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之意。
所以,用桂枝的目的,既解太阳之邪,又与干姜有异曲同工之妙,即皆有辛甘化阳之意。
气血两虚者,血虚易生内风,正如薯蓣丸原文“虚劳,风气百疾”,虚劳者,多气血阴阳俱亏,易生内外风气诸疾,故用防风祛风。
防风,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有祛风胜湿之效,可去内外之风,为风中润剂。
与桂枝合用,即可去其温燥之弊,又善治虚中夹风之病证,如《金匮》侯氏黑散、续命汤中皆有桂枝配防风的缩影。
《神农本草经》云:防风,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本草经疏》云: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
所以,方中用防风,主要是配合养血药四物汤养血祛风。后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论,应该也是受到张仲景养血祛风法的启发。
(四)解郁之——行气散结,补而不滞:桔梗,杏仁,白蔹。
面对阴阳两虚、气血两亏、寒热虚实错杂的复杂病症,治疗当遵循:“虚则补之,损者益之”、“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准则。
而服用补药最常见的情况是“虚不受补”,在薯蓣丸诸多补益药中,应用桔梗、杏仁、白蔹、以及前面提到的柴胡,目的是疏通气机之郁滞,消除“补气壅中、补血滋腻、补阴碍胃、补阳上火”的虚不受补表现。
简单总结:
阴阳两虚、气血两亏、寒热虚实错杂共见的情况,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这种复杂病机,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所描述的虚劳病病机极为相似,而篇中所载的薯蓣丸组方严谨,内涵甘温益气建中、缓补平补阴阳、滋阴养血温阳、行气解郁散结等法,为现代疾病治疗时出现“虚不受补”的困境,提供了解决办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