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三级医院核医学科如何设计?这个案例很全面!
- 健康知识
- 2023-09-02
- 182
核医学科是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个学科,涉及建筑学、工程学、医疗工艺、核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学科。因其在癌症诊断、治疗中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核医学科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有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限制。根据我国关于核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未来我国会建设大量的核医学科,这就需要大量医疗和建筑设计人员对核医学科进行深入了解,在核医学科建设中充分体现其综合性和专业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核医学科建设需求。
核医学科由于核素的使用,涉及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风险,因此要经历职业病危害评估、放射源环境影响评估等重要评价环节,应重点关注选址、布局与流线设计、结构与机电专业配合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医院核医学科开展的具体业务、大型诊疗设备的配置等存在差异,因此每家医院的核医学科设置均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以保证核医学科的安全、合理、高效。
本文以北京市某新建三级医院项目核医学科设计为例,探讨分析核医学科选址、布局、流线设计等内容。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总建筑面积约为 97 400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 57 800 ㎡、地下建筑面积为 39 600 ㎡,容积率为 1.8,地上为 8 层,地下为 3 层,规划床位数为 500 张。核医学科位于地下一层,设置检查、核素病房两个部分,其中检查部分设置一台 SPECT、一台 PET/CT,核素病房设置 4 间。
一、核医学科规划选址要点
由于核医学科的特殊性,其对选址的要求较为严苛。根据 2021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的《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GBZ 120―2020):“在医疗机构内部区域选择核医学场址,应充分考虑周围场所的安全,不应邻接产科、儿科、食堂等部门,这些部门选址时也应避开核医学场所。尽可能做到相对独立布置或集中设置,宜有单独出、入口,出口不宜设置在门诊大厅、收费处等人群稠密区域。”同时,按照2021 年 11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 1188―2021) :“核医学工作场所宜建在医疗机构内单独的建筑物内,或集中于无人长期居留的建筑物的一端或底层,设置相应的物理隔离和单独的人员、物流通道;核医学工作场所不宜毗邻产科、儿科、食堂等部门及人员密集区,并应与非放射性工作场所有明确的分界隔离;核医学工作场所排风口的位置尽可能远离周边高层建筑。”
综上,核医学科最好在医疗机构内单独选址,并且位于下风向,远离人员密集场所及敏感场所。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医疗机构用地所限,往往难以做到独立设置,在此情况下,应尽量将核医学科设置在建筑的一角(通常为首层或者地下一层)。
在本项目中,受到用地及整体建筑布局设计的影响,核医学科无法独立设置,综合考虑核医学科选址的基本原则,结合场地内的流线组织、衰变池设计等因素,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址于地下一层,其北侧为设备机房和物业后勤用房,南侧为影像科,西侧、东侧为核心筒,上一层为室外庭院,下层为放疗科的辅助用房。该选址满足核医学科选址的基本要求,与周边其他科室及部门分离,同时远离人员密集场所及敏感科室(图 1)。
二、核医学科布局设计要点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放射性工作场所分控制区及监督区。《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GBZ 120―2020)和《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 1188―2021)均对控制区和监督区进行了规定(表 1)。
从表 1 可看出,两个规范对控制区和监督区的划分不是完全相同,但基本涵盖的范围是相对明确的,具体设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功能区域,但是核医学科布局的基本原则应包括:放射性区域和非放射性区域应严格分开,控制区与监督区分开;布局应符合医疗流程;工作人员通道与患者通道分开,避免交叉。
在上述分区布局原则下,应有效组织核医学科的流线,整体做到:从清洁区到污染区单向流动,从低活区到高活区单向流动,同时,流线应尽量简洁且无关路线不交叉。患者进入核医学科后,从非限制区进入,沿单一方向流线完成问诊、药物注射、候诊、上机检查、留观、离开等一系列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管控,避免非必要的照射或者非必要接触等,确保就医安全。此外,患者离开医院后,要根据相关要求,选择非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避免对公众形成照射。同时,核医学场所中应有明确的患者或受检者导向标识。
本项目中核医学科位于地下一层的影像中心北侧,独立成区。该科室紧邻影像中心、设备机房,远离其他人员密集场所,含诊断和治疗两个部分,其中诊断部分拟配置 1 台 PET/CT 和 1 台 SPECT,用于核素给药后患者的显像诊断(图 2)。
核医学科内部功能根据需求分为三大部分:患者休息准备区、核素诊疗区及医护辅助区。患者休息准备区位于东侧,分为住院患者等候区及门诊患者等候区,其中门诊患者和影像科患者共用护士站及等候区,节约了空间面积和人力资源。核素诊疗区位于中部北侧,从东向西依次设置 SPECT、 PET/CT 检查区及相应的患者注射后候诊区,两者控制室相邻布置,与扫描间之间设置观察窗,设备间就近设置,方便了整体操作。四间核素病房治疗间自成一区位于南侧,与相关配套用房集中布置。诊疗区与治疗区之间设置医护通道和辅助操作区,其中核素的分装和注射设置于东侧入口位置,可高效率服务两个分区。医护辅助区自成一区,沿西侧地下室外墙独立设置,主要用房有医生值班室、办公室、示教室等,可由医护专用通道快速进入。
以上区域整体布局比较合理,辐射强度不同的功能用房分区得当,医护、患者、核素流线各自独立。
三、核医学科基本流线设计要点
在核医学科的医疗流程设计前,应对检查的原理和相关的物理学、医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各类流线应当严格划分,不同类型人流、物流应分别独立设置并且清晰标识。医护流线、患者流线、放射性药物及仪器校准源、放射性废弃物的通道应分别独立,尽量避免交叉。根据不同的分区、各入口位置、各功能通道位置设置门禁系统,避免人员误入造成伤害(图 3)。
核医学科患者在护士站进行登记、问诊,在候诊区等待。检查前,患者在注射室注入或者吸入放射性药物,由于核素种类不同,注射的窗口、候诊的空间也不同,形成了用药前和用药后候诊区的区分以及不同核素用药后的候诊区分区。当患者具备上机检查的条件后,进入相关机房进行检查,检查完成后留观,后经仪器检查满足标准后方可离开,这是患者检查的流线。如果核医学科开设核素病房,则患者进入及离开核素病房的路线应为单向流线,同时,在核素病房的末端设置放射性物质剂量检测仪器。综上,无论是检查还是住院治疗,患者流线应严格遵循单向流动、无足迹交叉的要求(图 4)。
核医学科的医护区由生活办公区(位于非限制区)和控制区、监督区内的检查操作区组成。从生活办公区进入放射防护区时须要更衣,进入核素封装区后,在通风橱等设备内进行药物分装,然后通过窗口对患者进行给药操作。医护人员离开此区域时须进行淋浴等规范化操作。另外,医护人员还有以下特定的流线:从生活办公区去往门诊区,从生活办公区去往 SPECT、 PET/CT 等设备的操作间。当设置核素病房时,还应设医护人员去往核素病房的送餐流线以及医护人员快速进入核素病房区的抢救流线等(图 5、图 6)。
除少数医院设置回旋加速器用于制备部分核素外,多数医院须要购买成品,提前预约并将放射性药物运输至核医学科存储柜内。另外, PET/CT 扫描间内须要设置一个特定的房间用于存储校准源。放射性核素的运输、保存、使用均有严格管理要求,核素的运输时间通常为非营业时间,存放位置上锁并安装摄像头与公安机关联网。
核医学科的放射性固体种类繁多,包括医疗废弃物以及被污染的物品等。一般放射性废弃物暂存于放射性废物收集桶内,统一运送至专用存储区域,经处置合格后交由专业部门处理。被污染的被服等在存放间内存放至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清洁操作。
核医学科的放射性废水须要收集至衰变池,经衰变满足标准后排入污水处理站。核医学科产生的放射性废气须要通过独立的排风系统排至建筑屋面最高点,并设置高效过滤装置。
本项目中,在核医学科不同辐射强度的区域,有严格的分区防护,同时设置独立的医护通道,医护人员通过医护通道可以从主要公共区进入医护办公区和治疗区。中部医护通道的设计使医生的办公区流线独立,且能够方便进入工作区域,降低了不必要的伤害风险。患者通道设置于南北两侧,与医护人员通道分离。注射室与 PET/CT 机房的距离相对合理,药物分时段从患者通道运入,和医院其他公共通道分离,不会对公众产生照射。注射后候诊室设有卫生间供患者使用,保障了患者的隐私。空间布局设计使放射性药物注射、患者检查、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医护人员、患者等受到的照射尽量减少。从总体上看,本项目的核医学科功能分区清晰明确,各类流线简洁,各功能房间布局合理,房间面积符合基本尺度,满足了核医学科的设计要求。
四、核医学科结构、机电等专业设计要点
核医学科设计中除了关注选址、布局、流线外,因涉及多学科、多专业,还应对以下重要内容进行考虑。
首先是防护设计的合理性。考虑到核医学科使用 SPECT、 PET/CT 等设备,以及患者作为移动放射源的情况,为了保障医护人员及公众安全,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尤其重要。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设计应把握“保证合格、适度够用”原则,提前做好规划设计,采用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和防护材料,合理选择施工工艺,以达到防护效果,并尽量降低成本;同时应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满足防护屏蔽要求。辐射防护部分常用的材料为混凝土、实心砖、重晶石、硫酸钡、铅板、铅木复合板、射线防护板等,应综合考虑项目定位及材料自身的优缺点进行选用。
其次是对结构及设备运输通道设计的考虑。除了核素病区采用混凝土墙体作为防辐射设计的主要手段外,要根据选用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结构设计及运输通道预留。运输荷载中须要特别注意重型设备的荷载预留,特别是 PET/MR 等设备,运输动线尽量短捷,推荐预留门、走廊宽度为 2.5 m~3 m,结构专业应做好相关部位承重及受力计算分析;设置于地下的核医学科要考虑设备吊装口及吊车的停放位置荷载设计等。
再次是对弱电系统特别是门禁系统设计的考虑。核医学科须要在保证相关医疗流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人员非接触,包括患者之间、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并在相关部位做好标识设计,包括在控制区入口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以及所有内部场所中相应位置应有明确的受检者导向标识。同时,智能化系统须要设置智能化叫号系统、广播系统、对讲系统等。考虑到核医学科的放射性危害风险,必须在关键位置设置门禁系统,一般设置在出入口位置,避免无关人员误入放射区。根据《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中第 5.1.2 条的规定,在核医学诊疗工作区域,控制区的入口和出口应设置门锁权限控制和单向门等安全措施,限制患者或受检者的随意流动,保证工作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和公众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第四是对废弃物排放系统设计的考虑。核医学科会产生大量含有放射性的废水、废气,为了避免对周边区域产生影响,核医学科的排水系统、废气排放系统等均应独立设计,且采用安全、合理的辐射防护措施降低相关风险。
五、结束语
核医学科选址及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虽然核医学科只是医院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由于其存在特殊的要求,必须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各项要求。重点解决以上选址、布局、流线设计方面的问题,落实好各专业的配合设计,才能为打造出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健康服务的核医学科奠定基础。
内容来自:《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2023年3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