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中国为何少娇妻?

婚姻和爱情之间的结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理想的婚姻是建立在互相由衷地爱慕、尊重、互助之上。一般来说,当从最初的炽热、甜蜜退到庸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做妻子的,可能在心理的承受上更差一些。而又有多少丈夫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炽热来面对已是妻子的她而像当时追求她、希望她成为你的妻子的时候一样呢?

西蒙・波娃曾经说过:“世界上很少有比做家务事更像西西弗斯的磨难了:干净的脏了,脏的洗干净了,反复再三,日以继夜,永无止期地重复着。主妇为这种原地踏步而心焦力瘁,但她仅维持了现状,没有做出任何事情来。”婚姻的生活只是日常生活的一种延续,你多了一个生活的伴侣,生活的本质却没有太多的改变。如果你生活里多了一个丈夫或妻子,而奢望改变日常生活平淡如水的状况,那是不够成熟的标志。可做妻子的希望丈夫能像婚前一样有耐心和热情,并且比以前更加爱她,一切看起来徒有其表的形式,并非因为结了婚就消失了。女人对“爱的形式”将永不厌倦,你可以用“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来掳获一个女孩的心,使她成为你的妻子;今天,你依然可以“故伎重演”,让她心甘情愿,心满意足地做你的好太太。可是,中国的男人已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满耗得所剩无几了,他们无暇再来眷顾本该得到最多温情的妻子了。他们希望妻子能够体谅到他们在人生战场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不易和艰难,而妻子们则抱怨:想当初,你是怎么怎么……现在,却又变成这个样子!

于是,最初的不快、不和谐从这里埋下根子,而岁月消逝,人的情感从炽热归于平淡的本能,那份不快乐是最适宜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茁壮成长的。女人开始悲哀地认为:男人总认为别人的老婆好,得不到的总是好的男人们开始失望,当初那个乖巧懂事、善解人意的可爱女孩怎么转眼之间就变得不可理喻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爱已经消失了。

爱情这个字眼对两性而言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时候,严重的误解会导致分歧甚至形成裂痕。拜伦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的整个的存在。”尼采也曾在诗里表示过类似的意见:“女人对爱情的意义了解很清楚,她不仅需要忠心,而且要求整个身体和灵魂的奉献,没有保留。没有对其它事物的顾虑。这种无条件的性质造成所谓的忠诚,这种性质是她惟一所有的。至于男人,假如他爱一个女人,他所需要的是从她那里所得到的爱,因此他要求女人的远胜于要求自己的感情。”

既然,男女之间对爱的本质有着如此大相径庭的理解,但是,最终他们还是走在一起,依靠本身的忍耐、宽容、理解来共同演绎生活。我们通常都说生活是要靠彼此的磨合来继续。所谓磨合,就是指你必须磨去一些自己的棱角来适应对方,哪怕你是王子或公主,你也没有权力要求事事由对方来适应你。你必须学会忍受,甚至委屈和误解也要一笑置之,这并不意味着屈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生活的一种技巧。智慧而相爱的人们考虑更多的是为别人着想,在磨合中和容忍对方缺点的时候去赢得更深层的爱。

我们留心一下身边的人与事,就可以发现,倘若真的在夫妇之间,有的妻子能有这样的幸福得到丈夫的宠爱――那也在相当有限的一段时间里,很少有人能得到和名分一样长久,或是终其一生的宠爱,从这个意义上讲,“娇妻”好像又多了一层相当隐性的含义,即年轻化。好像只有妻子在还比较年轻的时候才可以“娇”那么一下,或得到娇惯。这同前面所阐述的两点,即“娇美”或是“娇滴滴”倒是不谋而合。显然,这是一个偏狭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站在男性立场上审视和判断的一种观点。

婚姻中的爱如要保持长久,的的确确是个难题。要在长久的琐碎中去经受风浪的侵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而且还要一直保持那么一点罗曼蒂克。我们常常听见已婚男女说这样的口头禅:老夫老妻了,还来那一套。或者:老夫老妻,没关系。往往夫妻间的最初的裂痕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出现的。

无论选择配偶,抑或是对于丈夫和妻子的衡量,都取决于每个人内心感受的最重要的杠杆。无论你曾经被那个不是你丈夫而是你男友时的男人追求过、宠爱过,你都满怀着希望,希望能带入你以后的生活,你希望爱是长久的热烈或是延绵的执著,很快你就失望了。你必须挣扎着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黯淡,那个曾经对你山盟海誓、甜言蜜语的人变得不再多情,甚至可以出言不逊,态度恶劣。玫瑰花、节日的礼物和意外的惊喜是早就没有了,既而,你必须面对更多的生活麻烦,在与生活持久、沉默却有力量的斗争中,你是无可选择地败下阵来。有一天,蓦然间你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已经脸色枯黄,皱纹毫不留情地与你成为亲密的伙伴,往昔那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女孩已经成为这副模样时,你的心变冷了,既而对身边的这个男人有了更多的怨恨。你再也无法像少女时代那样,柔声细语含情脉脉了。你的嗓门变得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坏,你的丈夫觉得你越来越不可理喻,故而他也就越来越沉默,甚至不愿再待在这个沉闷和让人心烦意乱的家里。悲剧的序幕已经拉开,等待着的,就是愈演愈烈的一场二场,恶性循环已经开始,好像没有什么良方可以抑制得祝“娇妻”二字此时已成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女人们责怪男人,是男人把自己折磨成这个样子,男人们也不能理解,当初如此倾心的“娇妻”怎么会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生活依旧如同往常一般,生活的本身是没有过错的,可是世间的男女很少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又回到理智和温情的河流里。有一天,这个做丈夫的人,偶然又遇见一个纯情的女子,往昔的柔情就像魔术师手中的魔杖幻化出的公主一般,他情感上的天平骤然倾斜了。无疑,等待着他的是更大的麻烦了,甚至是毁灭性无底的深渊。然而,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往前走,因为他的心已经被攫走了……

真正的悲剧开始了!

起初,你以为这好像是你一个人的故事,你为自己感到悲哀和不幸。后来,你发现,有一些同命相怜的女人,你的心底开始升腾起一丝平静,觉得女人的命运也许就是这个样子。你开始承受了,在无穷无尽的唠叨声中、埋怨中将以后的生活洗净到最原本的苍白。可能,你就要在这样的生活里度过一生。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不知怎的,“娇”同“骄”总让人会产生一些联想,在“妻子”这个身分上,恐怕还不仅仅是联想那么简单,诚如在前面谈到过的一样,大凡被认同为“娇妻”的都是“娇美、娇柔、娇气”之类的气质,而这些年轻的女子一旦具有了这样的“条件”,便常常“持娇而骄”,走极端,会让人不可理喻,无法伺候,即便是一般的,也常常像个骄傲的公主。可是,生活并不是安徒生笔下的童话,即便真的是童话里的公主与王子,有时候也必须学会容忍、受委屈或是克制。

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在我国的台湾、香港,很多的女子即便是拥有美貌和高学历,可依然能安于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传统的父权本位的阴影并没有因为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丧失殆荆我有一个朋友是位韩国人,他说,他经常可以在上海的街头看到男人和女人在恶语相向,有不少就是夫妇,好像把马路当作自家的客厅一样,甚至看到一对男女在大街上厮打起来,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是让这位韩国朋友不能理解的。连他都知道,上海的男人有非常好的耐心和忍受力,可以把每月的薪水如数上交,要无条件地接受妻子言语上带有“羞辱性”的伤害,要帮助妻子做家务,哄孩子开心。难怪,有不少日本和韩国的女孩子希望能找个上海男子做丈夫。上海女孩“持娇而骄”也就出了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娇气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度”上。倘若娇而无度,恐怕会适得其反。在婚前会把对你倾心的人给吓跑,婚后,丈夫在长久的高压之下很容易生出倦怠或厌烦的情绪,久了,这种、恃娇而骄、骄而无度无尽头的状况可能是你无法成为娇妻的重要原因。

娇妻是爱养出来的

肯定有一些幸运的人可以得到丈夫的爱、温情、呵护和照顾,然后她们回报以最炽热的感情,彼此水乳交融。但是,从总体而言,一个女孩从恋爱的憧憬中走向生活,大部分的人是感到得到的爱少了,而不是如往昔一般浓酽了,于是有人哀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倘若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或是说站在中国男性的视角俯瞰中国女性,可能呈现在他们脸上的表情和心里想的并不一定是一致的,然而心底里的渴望可能是一致的: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温柔、善解人意的妻子,和睦的气氛。自然,这样的妻子是会赢得丈夫从心底里升腾出的尊重与爱意的。中国以男权为本的文化背景,男人的综合素养和传统观念面临着挑战,男人到底该为女人做些什么?男女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得以长久的平衡?女人们总在抱怨,所得到丈夫的关爱、呵护随着婚姻年头的增长反而越来越少了,而不耐烦的丈夫们总是忿忿不平道:你到底要我做什么,你才感到满足呢?那么男人该怎么做?

事实上,无论你怎么做,只要能做到一点你就成功了,那就是让你的太太从心里感受到一种被宠爱的温暖。只要她觉得你是在用心爱她,那么你就是成功的了,这原本就是没有章法、规则可循的。男人们说女人的心思迂回复杂,也搞不懂她究竟需要什么?倘若一个女子还会费尽心力和你折腾――哪怕用的是一种让人无法理喻的方式,也说明她还在乎你,也希望得到你的在乎。我们讨论中国是否有娇妻,其根本目的是在于――讨论两性关系究竟如何相处,才能使双方愉悦,情感融洽。女人终究是隶属于感情的,相对于男人而言,无论多么坚强的女性都要比男性更容易被感情驾驭。莫里哀曾经说过:女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有人爱她。爱,是决定两性关系究竟如何发展的关键。成为夫妇的两个人,实在是茫茫人海中有缘走到一起实属不易的一对,怀着珍惜的情感去面对,就会有一颗包容的心。其实,作为妻子,她真心想当娇妻愿望是不会很强烈的,即便有,也只是偶然闪过的一些充满浪漫色彩的念头。如果在她的心里,能够受到男人的真诚的爱,即便是受苦受累,在她的心底是不会积累起真正的怨恨的。女人是充满韧性、骨子里有着男人无法预测的坚强的。如果说一个妻子得不到丈夫得爱――那种真正从心底流淌出来得珍惜和疼爱,不管表面上是以哪种形式展现在别人得眼前,她的心里总是悲哀得,或者说这桩婚姻就是终其一生得悲哀。一旦项链变成锁链的时候,淑女也会变成泼妇或怨妇。这样的悲哀在我们周围的生活里,难道还少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