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感是什么意思 罪恶感是什么意思
- 知道问答
- 2023-09-03
- 1206
罪恶感又称道德恐怖症,指的是人类有意或无意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者曾经做过错的事情,因害怕受谴责,从而出现的道德恐怖症。罪恶感是人们所有感觉中最让人痛苦的一种,一旦生活在罪恶感的阴影下。
文章目录:
一、罪恶感是什么意思
罪恶感又称道德恐怖症,指的是人类有意或无意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者曾经做过错的事情,因害怕受谴责,从而出现的道德恐怖症。
罪恶感是人们所有感觉中最让人痛苦的一种,一旦生活在罪恶感的阴影下,饱受罪恶感的纠缠,那么你的情绪就好像瘫痪了一样,常常引起人们的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当一个人想去做或已做过某种行为而这一行为又与构成他的良知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罪过和羞耻的体验,即为罪恶感。罪恶感与一个人的良知发展有关,道德低下的人缺乏罪恶感。
罪恶感的特点
罪恶感又称内疚,个体自觉违犯道德标准时的一种情感体验,属于道德感的一种形式。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罪恶感是自我欲望受制于超我,两者发生冲突而使个体自尊降低的结果。特别是在超我占优势时,非常有可能出现罪恶感。
一般而言,罪恶感是在个体产生了违犯道德标准的行为而又自我认定对此行为负有责任而产生的一种悔恨自责的情感。罪恶感可以是一种轻微的、瞬息即逝的良心上的懊恼,也可以是由痛苦的自责引起的长期折磨。在通常情况下罪恶感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属于亲社会情感,是人们纠正错误和自觉行动的一种动力。
以上内容参考:
二、罪恶感是什么意思
罪恶感是人格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对一个人的行为有深远影响。
不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容易胡作非为,什么事都敢做。相对的,罪恶感强烈的人,可能就会极端消极,什么都不想做。人类使用心理防卫机制时,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
这些心理防卫机制有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些则不;对生活的影响各不相同,有正有负。否认指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意志薄弱而知识结构又单纯的人,常会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认机制。
反应结构
反应结构也称反向,指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行动,因为真实意识表现出来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例如,对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怀有敌意的继母,往往特别溺爱孩子,企图证明她没有敌视孩子。
再如,过分热情或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对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那种不好与人交往或自卑的强烈冲动的一种反应。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三、罪恶感是什么意思?
"罪恶感"又称"道德恐怖症",指的是人类有意或无意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者曾经做过错的事情,拿汪闭因害怕受谴责,从而出现的"道德恐怖症"。
四、罪恶感有3种,根源不同,摆脱它的方法也不同
罪恶感一般分为3种,产生的根源不同,所以摆脱它的方法也不同。
第一种罪恶感是当你做的某件事 违反了你的价值观 ,你的大脑就会传递给你一个信息—“ 罪恶感 ”,来告诉你“我不应该做这件事”。
比如在减肥期间,你控制不住吃了一个肯德基全家桶。这违反了你追求健康的价值观。所以吃完后,你就会有罪恶感。比如明天要考试了,你用本应该复习的时间刷了电视剧。这违反了你追求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所以刷完剧后,你就会有罪恶感。
罪恶感就像是一种警示, 你的大脑在警告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这样下去你的价值观会崩塌的” !就像是手机只剩下10%的电时,电池的图标会变红,提醒你要充电了,否则手机就会没电而用不了了;汽车的油箱快空了时,指示盘的油箱标志友袜念会一直闪,提醒你要加油了,否则汽车就会没油而开不了了。
如果是这种罪恶感困扰着你,折磨着你,那么根据上面说的罪恶感产生的原理,你就可以对症下药,将罪恶感化解了:
不要把自己 沉浸在罪恶感 那种难受的感觉之中,而是换一个理性的角度,单纯地把罪恶感看作是一种 大脑的警告 。
并且顺着罪恶感, 挖掘出那个被自己侵犯的价值观 ,也就是你内心深处真正看重的、向往的东西。
最后,专注在这个价值观上,进行改变。一旦你做出改变了,警告的任务也就达成了,罪恶感也会消失。这就类似于手机充上电了,并到达20%,红色的电池标志会变成绿色;汽车加满油了,指示盘上闪烁的油箱也就没了。
第二种罪恶感源自于 过分的责任感 ,习惯于把别人遭受苦难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 背负了太多 本不应该背负的压力。
这种罪恶感,说得好听一点,是因为你责任心爆棚,有担当;说的难听一点,是因为你太高估自己了,把自己看得太全能好困、太强大了。
其实,每个人只要对自己负责就够了。别人过得不好,你帮一帮他,是你的善心,但不是你的义务。把他过得不好的责任都归咎于你没有帮助他,使自己产生罪恶感,就是一种比较扭曲的心理了。
所以,在产生并纠结于这种罪恶感之前,先问问自己: 真的是我的原因吗,我该为他的苦难负责吗 ?
第三种罪恶感来自于 懊悔 ,做完一件事情后,你总觉得“ 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 ”,然后就懊悔当时为什么做了这个选择,而没有做那个选择;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想到那一点;懊悔当时为什么好顷没有说那句话。比如高考成绩下来了,你会懊悔这道题本来应该选B的,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脑子抽了选了A。
这是一种 当初的自己 对 现在的自己 的 罪恶感 ,因为当初的自己没用,考虑不周,所以导致了现在的结果不那么完美。
这是一种 执念 。因为 你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万能的 。你不能掌控所有的事情,不能拥有所有的资源,不能应对所有的局面。
而消除罪恶感的方式,就是告诉自己,那个时候 你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已经做到最好了 。
然后把这一刻的自己也过到最好,最后把每一刻的自己都过到最好。
五、如何摆脱罪恶感?
你好,摆脱罪恶感是一个个人情感和心理过程,以下是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应对罪恶感的方法:
1. 接受自己的过错: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完美是人类的常态。接受自己的过错,并意识到犯错误并不代表你是一个坏人。
2. 反思和学习: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思考你可以做些什么来弥补过错或改善情况。通过反思和学习,你可以成长并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3. 补偿和道歉:如果你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尽可能补偿受影响的人并向他们道歉。真诚的道歉可以帮助修复关系并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4. 寻求原谅:与他人建立沟通,坦诚地向他们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和忏悔,请求他们的原谅。尽管对方是否原谅你并不完全取决于你,但诚实和真诚是重要的。
5. 寻求支持:与信任的人分享你的感受和困惑,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他们可以给予你建议、安慰和鼓励,帮助你走出罪恶感的困境。
6. 培养积极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培养积极的行为和价值观,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将有助于你建立更加积极和有意义的人生态度。
请记住,摆脱罪恶感需要时间和努力。每个人的情况和感受都不同,如果你觉得罪恶感持续困扰你并影响了正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
六、人为什么会有罪恶感
因为老想着有明天,不自律,,,
这是人的道德良心机制,别太在意,说明阁下是个善良的人啊
我认为人在一开始是没有罪恶感的,从动物身上就可以推断出来。我觉得罪恶感是袭没人们在构建了普遍认同的社会秩序之后,基于社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判断吧。当然,前提是他接受这个社会秩序给他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果一个人不认同他所处的社会,那么他的罪恶感就会比别人低很多,譬如那些连环杀手什么的。
当然,罪恶感这东西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是不同的,最显著尺核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和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是罪恶感文化,但日本是耻感文化,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日本人做了一件坏事,如果不被人知,那么他能心安理得地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不是说每个日本人都这样,但是日本存在这样的社会文化。那些一被揭穿丑事就剖腹以死谢罪的例子是不枚胜举了。存有良善之心的人就会有罪恶感,可能是因为做了什麽对不起自己或别人的事,而会产生罪恶感。人类使用心理防卫机制时,有时是拍困纳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这些心理防卫机制有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些则不;对生活的影响各不相同,有正有负。
否认
否认(英文术语Denial):指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意志薄弱而知识结构又单纯的人,常会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认机制。
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某些女孩被人强奸后,回忆起强奸过程会一片空白,或记忆不清楚,这就是无意中启动了否认。
反应结构
反应结构(英文术语Reactionformation)也称反向,指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行动,因为真实意识表现出来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
例如,对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怀有敌意的继母,往往特别溺爱孩子,企图证明她没有敌视孩子;再如,过分热情或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对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 那种不好与人交往或自卑的强烈冲动的一种反应。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 所不喜爱的职务。
例如:某些人发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无法接受,结果成为强烈的反同性恋者。
转移
转移或移置(英文术语Displacement):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身上。
例如,对上级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在家中对亲人发泄出来。
压抑/抑制
压抑/抑制(英文术语Repression):“ 压抑”指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或欲望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 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性遗忘(不是否认事实),有时表现为口误笔误。“抑制”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这些欲望还是有可 能会无意识的影响人类的行为。
例如,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 中去, “遗忘”了。可以说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 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投射
投射(英文术语Projection):也称外射,是主观的将属于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赋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从而得到一种解脱。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
例如,一个学生平素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则认为别的同学学习也不努力,考试善于作弊,而且与自己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属于这种情况。
例如:强奸犯认为受害者穿着暴露,才引发他犯罪。
摄入
或称内向投射,与投射作用相反。指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由于摄入作用,有时候人们爱和恨的对象被象征 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如当人们失去他们所喜爱的人时,常会模仿他们所失去人的特点,使这些人的举动或喜好在自己身上出现,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 的痛苦。相反,对外界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在极端情况下变成恨自己因而自杀。内投射也可能是自罪感的表现,他们常常模仿死者的一些性格特点来减轻对死者的内 疚感。内投射或仿同的对象,常是所爱,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是摄入现象。
仿同
仿同或认同(Identification)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或顺从另外一个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 倾向,以对方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以此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掩护自己的短处。一般说来仿 同的动机是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是儿童早年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未成熟的心理活动。例如:某人以与某富豪见过一面为荣。
仿同有两种,一种近似模仿。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例如,一个不漂亮的女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作朋友,她可以国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仿同也可分为"反感性仿同","向强暴者仿同","向失落者仿同"。
反感性仿同: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
向强暴者仿同: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向失落者仿同:有时一个人失去他(她)所爱的人时,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自己身上,以安慰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
升华
升华(sublimation):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并得到本能性满足。
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又如,有位保险公司的火灾调查员,每次听到哪里有火灾,就马上跑过去看,以便调查起火的原 因,帮助公司鉴定,是否需要负责给予赔偿。这位职员每到火灾现场时,总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因为他从小就有这种玩火的欲望,却不会随便去放火,变成纵 火犯。反而善于利用,当了一名火灾调查员,为公司服务,可以说是升华作用典型之例。
例如:在学校被人欺负,是以努力考进警校,以维护社会正义。
退化情感
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也称为倒退,退行。当人感受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较安全的时期——儿童时期,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完全的放弃努力,让自己恢复对别人的依赖,从而彻底的逃避成人的责任。而临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见这种退性行为。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
譬如一个成年人,当遇到困难无法对付时,便觉得自己身上的"病"加重了,需要休息,以此来退回到儿童时期被人照顾的生活中去,这就是无意识地使用精神防御的退行机制。
幽默
是指以幽默(Humor)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笑话)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利他
利他(Altruism):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性服务。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压制
压制(Suppression):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这种机制包括在寻找困难时的 一线希望、把已经认识到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想方设法予以推迟但并不回避。用压制的人是这么说的:“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
预期
预期(Anticipation):为未来的内心不适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
理智化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离压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 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通过这种方法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或处境,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或境遇。理智化包括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 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 形式的内心置换。理智化包括以下机制:隔离(isol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仪式性(ritual)、抵消 (undoing)、补偿(restitution)、魔术性思维(magicalthinking)。
(1)合理化
合理化(英文术语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合理化有三种表现:一是酸葡 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三是推诿(projection),此种自卫机制 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三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2)补偿
补偿(compensation):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例如,某女子因身体发育有缺陷而努力学习,以卓越成绩赢得别人的尊崇。
(3)抵消
抵消(undoing):这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一个丈夫在娱乐城玩得太晚而回家很迟,他也许会为妻子带回较贵重的礼物来抵消他的愧咎之情。
有时,抵消作用不是用来弥补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用来抵消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或自己以为邪恶的念头。比方说,妈妈照顾小孩,不小心让小孩碰到了 门、撞到了桌角而哭起来,做妈妈的常常会用打门、打桌子的方式来哄小孩子。其实并不是作大人的相信门或桌子真会撞人,或者是打门或打桌子就帮小孩子出了 气,只不过是因为内心不安,觉得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故总得做出一些事情来象征“我也尽了力”,以抵消其内疚。
例如:有一位病人,因为曾经一次不慎说错了话而出了纰漏,以后他每说一句话,就倒抽一口气,表示已把刚才的话收回来了,不算数;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理就塌实多了。
如不小心打喷嚏沾到人,说对不起,以抵消自己内疚的心理。
(4)隔离
隔离(isolation):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处所讲的部分事实,乃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
例如,不说人死了,而说仙逝或长眠等,这样感觉上不会感到太悲哀或不祥。
(5)幻想
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实际处理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困难,使自己存在于幻想世界,以获得心理平衡,这也是思考上 退行作用的表现。理想化作用对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帮助,但会酿成虚幻的自尊,因为理想化作用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色彩。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理想化 (Idealization)是幻想的表现之一,是指对另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或能力估计做过高的评价,以获得安全感的现象。
例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现实社会里倍受欺凌的少女,坚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帮助她脱离困境。
例如:被人揍后,因为无力反抗,幻想痛打敌人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
(6)转化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7)分离
分离(Dissociation):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与神经症性否认同义。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 映、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 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罪恶感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无性夫妻,个中滋味你不懂
下一篇:无法亲密接触的12种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