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米的作用与功效
- 中药药方
- 2023-07-26
- 151
黍米
(《别录》)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
【植物形态】黍(《诗经》)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叶鞘松弛,被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厘米,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颖纸质。无毛,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大多为11脉;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毫米,先端常微凹。颖果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乳白、淡黄或红色。种子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
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
本植物的根(黍根)、茎(黍茎),以及稷的种子(稷米),稷的茎(糜穰)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去壳黍米含灰分2.86%,粗纤维6.25%,粗蛋白15.86%,淀粉59.65%。含油5.07%,其中脂肪酸,主为棕榈酸,以及廿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蛋白质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种类。黍米又含黍素。
【性味】甘,平。
①《吴普本草》:"甘,无毒。"
②《别录》:"甘,温,无毒。"
③《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④《纲目》:"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功用主治】益气补中。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①《吴普本草》:"益气补中。"
②《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③孟诜:"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千金方》)
②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肘后方》)
(《别录》)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
【植物形态】黍(《诗经》)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叶鞘松弛,被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厘米,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颖纸质。无毛,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大多为11脉;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毫米,先端常微凹。颖果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乳白、淡黄或红色。种子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
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
本植物的根(黍根)、茎(黍茎),以及稷的种子(稷米),稷的茎(糜穰)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去壳黍米含灰分2.86%,粗纤维6.25%,粗蛋白15.86%,淀粉59.65%。含油5.07%,其中脂肪酸,主为棕榈酸,以及廿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蛋白质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种类。黍米又含黍素。
【性味】甘,平。
①《吴普本草》:"甘,无毒。"
②《别录》:"甘,温,无毒。"
③《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④《纲目》:"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功用主治】益气补中。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①《吴普本草》:"益气补中。"
②《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③孟诜:"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千金方》)
②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肘后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