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药物疗效与心态相关

近些日子,老王常呃逆不止,有时吃饭感到吞咽不畅,他怀疑自己患了食道癌,为此紧张不已,焦虑不安,呃逆现象更加频繁。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是贲门痉挛,而不是什么胃癌或食道癌。可老王吃了医生开的解痉药却丝毫不见效果,只好找专家看病,老专家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对他的病解释得头头是道,并许诺给他用点特效药,一吃就好。果然,老王服药后立即好转。其实,老专家开的药与原来医生开的完全一样。按说,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某种药物对某种疾病的治疗作用也是相同的,为什么同样的药,专家或权威使用时疗效优于一般医生,易产生药到病除之效呢?原来,需要用药物治疗的躯体疾病,其药物疗效的优劣,亦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俗话说,良言胜过良药。医生恰当的言语行为,有一种良性的暗示作用,对病人具有独特的治疗力量,可与药物相得益彰,促使病人尽快康复,这便是“药物的心理效应”。究其原因就是病人对专家从心底产生了信赖感,加上专家良好的工作态度,对疾病解释得一清二楚,无形之中产生了暗示作用,从而发挥了神奇的效果。若一位病人对其不信任的药物,即使它确实是对症良药,但使用之后也可能疗效甚微。而对其所信任的药物,使用之后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医生给病人开的尽管只是“安慰剂”,疗效也颇佳的原因。

另外,心理上的失衡,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调节失常而出现一系列功能紊乱的现象,使药物难以发挥疗效。尤其是胃肠道功能受情绪影响较大,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干扰胃肠道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胃肠道的蠕动、排空和吸收功能,抑郁者的胃排空时间延迟,而焦虑、过度兴奋时胃肠道蠕动加快,排空时间缩短。一般来说,药物吸收的部位是在小肠,服药之后,胃排空时间的长短使药物或快或慢到达小肠,就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浆浓度,因此疗效不佳。

明白这个道理,对医患双方均有好处。医生在为病人治病时,应详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作为病人,则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豁达的心态、充分的信心,才能让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

来源: 北京青年报作者:韦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