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玻特点为造血组织中血细胞的某一系统 过度增生,进入血流并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在我国,小儿各 种恶性肿瘤中,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是5岁以上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儿白血病中90%为急性白血病,而慢性白血病仅占5%。

病因及分型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物理、化学、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上,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及组织化学染色表现,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小儿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最多。这 两大类中又各有多种型别。目前国内外主张根据增生细胞的形态(包括组织化学染色)、 增生细胞染色体改变和增生细胞的免疫表型综合分析进行分类,即MIC分类方法,将急性白血病的类型及型别严格区分。严格的分类、分型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密切关系。(分类、分型参见白血病专著)。

临床表现

急性白血病不论何种细胞类型,其主要临床表现大致相似。任何年龄均可发玻

(一)主要表现为:1、 贫血; 2、 发热; 3、 出血; 4、 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症状、绿色瘤及其他器官浸润症状。

(二) 起病:早期症状有精神不振、疲乏、面色苍白、鼻咽和(或)牙龈出血、皮肤瘀点及瘀斑。随着病情发展,贫血、出血程度逐渐加重,肝、脾、淋巴结进行性肿大,骨关节疼痛明显,眶骨、颅骨、皮肤等组织出现白血病细胞浸润肿块(绿色瘤)。病程中可有不规则发热。合并感染时,常伴持续高热。小儿急性白血病较成人更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有头痛、呕吐、嗜睡、惊厥甚至昏迷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中可发现原始细胞。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减低或增高,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原始和(或)幼稚白细胞。 骨髓涂片及活检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增生,其比例>30%。骨髓检查是确诊白血病及判断疗效的根据。

【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的改变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原则及化疗程序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主要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严格分型,按型选方案;采取多药(3~5种)联合、足量、间歇、交替用药,坚持长期治疗的方针;重视支持疗法;早期预防髓外白血病复发。

化疗程序:依次进行诱导缓解,使白血病达完全缓解;巩固、早期强化,在白血病 达完全缓解后进行,以最大限度杀灭白血病细胞;维持及加强治疗,一般在达完全缓解 1~2月后进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保持完全缓解3~4年后停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保持完全缓解后2~2?年停药。停药后须继续追踪观察数年。

护理措施

1.休息 白血病患儿常有活动无耐力现象,需卧床休息,但一般不需绝对卧床。长期卧床者。应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

2.预防感染 感染是导致白血病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血病患儿免疫功能减低,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常致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使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和免疫功能下降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越久,感染的威胁愈大。预防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护性隔离:白血病病人应与其它病种病人分室居祝以免交叉感染。粒细胞及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者,应置单人病室,有条件者置于超净单人病室、空气层流室或单人无菌层流床。普通病室或单人病室需定期进行紫外光照射、戊二醛熏蒸。限制探视者的人数及次数,工作人员及探视者在接触患儿之前要认真洗手。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口泰液漱口。宜用软毛牙刷,以免损伤口腔粘膜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如有粘膜真菌感染可用氟康唑或依曲康唑涂擦患处。勤换衣裤,每日沐浴有利于汗液排泄,减少发生毛囊炎和皮肤疖肿。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或盐水清洁肛门,以防止肛周脓肿形成。

(3)观察感染的早期表现:每天检查口腔及咽喉部,有无牙龈肿胀,咽红、吞咽疼痛感,皮肤有无破损、红肿,外阴、肛周有无异常改变等,发现感染先兆时,及时处理。对合并感染者可针对病原选用2~3种有效抗生素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进行任何穿刺前,必须严格消毒。各种管道或伤口敷料应定时更换,以免细菌生长。

3.增加营养,注意饮食卫生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鼓励患儿进食。食品食具应消毒,水果应洗净、去皮。

4.消除心理障碍

5.缓解后的护理 白血病完全缓解后,患者体内仍有残存的白血病细胞(约107个),这是复发的根源,还需坚持化疗。化疗间歇期可出院,按医嘱给药及休养。已持续完全缓解1~2年者,化疗间歇期可上学,但应监测治疗方案执行情况,并教给家长进行护理的技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