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病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潜水病
- 知道问答
- 2023-11-25
- 89
1、什么是潜水病很早以前,南太平洋一个群岛上的专门潜水采集珍珠的当地居民中,经常有人会生一种名叫“taravana”的怪病。这种病来得很突然,患者感到头晕、恶心、烦躁、神经麻痹,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文章目录:
一、潜水病是什么意思
经常潜水的应该也知道,在不经意的潜水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得潜水病,潜水病会影响着健康,这是经常潜水的人应该要注意的问题。对于刚刚进入潜水圈的人来说,潜水病应该要怎么预防。潜水病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
潜水病如何处理和预防呢?
潜水病发生原因潜水深度超过10米,在上升到水面的过程中,因减压不当使氮气在体内组织中形成气泡,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损伤。可表现为:急性潜水病、减旦孝压性骨坏死。
发生潜水病后急救发生潜水病时,应尽快将病人送往医院的高压舱做减压治疗,送医过程需要注意:让患者躺下,解开潜水服等束缚,脚垫高约20-30厘米;
不要让患者自己开车,切忌坐飞机空中运送,可以利用救护车上的氧气设备为病人减轻疼痛,缓解压力。预防潜水病
为避免潜水病的发生,要做到:加强潜水员正规训练;
实施正确的减压操作步骤;做好潜水专业装备与施工器具的保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重视个人疾病问题。
1、什么是潜水病
很早以前,南太平洋一个群岛上的专门潜水采集珍珠的当地居民中,经常有人会生一种名叫“taravana”的怪病。这种病来得很突然,患者感到头晕、恶心、烦躁、神经麻痹,严重的甚至会死亡。大夫们发现,采珍珠的人要潜到距离海面35米的深处,有时候,下潜深度竟然达到50米。所以,他们认为这种怪病肯定跟潜水有关,所以就给这种病起了一个名字——潜水病。
在医学上,潜水病又被称作减压病。因为在深水中,潜水员受到的海水压力非常大,水深每增加10米,人体上受到的压力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1大气压=1010.8
帕)。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中氮气就会大量溶解到人体组织中。之后,如果潜水员上浮速度太快,海水压力一下子减少了,溶解在人体组织的氮气就会在肌肉、毁迟敏血液、关节等处形成许多微小的气泡纤枝,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头疼、神经障碍、组织坏死,严重的会引起瘫痪甚至死亡。1907
年,美国科学家阿尔登等人初步弄清了减压病的致病机理。
2、潜水病的症状
减压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通常出现在上肢或下肢关节或邻近关节处(“屈肢症”),很难精确定位。有时这种疼痛很严重,被描述为痛得很“深”,或“像有东西钻进骨里”,而另外一些病例疼痛剧烈,部位明确。最初,疼痛轻微呈间歇性,逐渐加重变为剧痛,但疼痛部位常常没有触痛和炎症,也不影响运动。神经系统症状差异很大,从轻微麻木到脑功能异常。脊髓特别容易受伤,表面上很轻微的症状,如上、下肢无力、刺痛,很可能是瘫痪的先兆,如不及时给氧和加压治疗,常常导致永久性损伤。内耳也可能受到损伤,引起严重的眩晕。
3、引起潜水病的原因
水下作业时,身体每下潜10m,大致相当于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所增加的压力称附加压,附加压和地面大气压的总和,称总压或绝对压(ATA),机体在高气压环境下,肺泡内各种气体分压随之增高,并立即与吸入压缩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分压相平衡,因肺泡内气体分压高于血液中气体压力,气体便按照波义耳定律,相应地增加了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量,再经血循环运送至各组织,其中大部分氧及二氧化碳迅速被血红蛋白及血浆内成分所吸收,仅少量以物理状态游离于体液中,氮在体液内的溶解量与气压高低和停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由于氮在各组织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在组织中分布也不相等,氮在脂肪中溶解度约为血液中的5倍,所以大部分氮集中于脂肪和神经组织中。当人体由高气压环境逐步转向正常气压时,体内多余的氮便由组织中释放而进入血液;并经肺泡逐渐缓慢地排出体外,无不良后果。
二、什么是潜水病
减压病 又称潜水病,本病可以预防,关键是正确减压。在潜水后去减压(较深的才用)。
是减压造成的。潜水员病友耐,减好派春压病。参:羡裂
减压病 又称潜水病,潜水员病
减压病 又称潜水病,潜水员病
decompression sickness
机体在某压力下暴露一定时间后,脱离该环境时因压力下降过快和幅度过大,以致在该压力下溶于体内的气体(主要是惰性气体)来不及经循环、呼吸系统扩散排出体外,而从溶解状态游离出来,形成气泡,产生栓塞、压迫等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减压病主要发生在下列场合:①潜水作业(包括加压舱中模拟潜水);②高气压(沉箱、隧道)作业;③失事潜艇艇员从海底离艇脱险上浮;④飞行人员乘坐非加压座舱飞机或在低压舱中模拟飞行上升高空,或加压座舱的密闭性在高空发生故障;⑤在高压氧治疗舱内工作。
减压病的发病率,由于历年统计标准、压力高低、作业条件、减压方法不同,差别很大。一般认为:在海上潜水作业减压病发生率小于2%;高气压作业0.003~4.24%;模拟上升高空达11700m,而未预吸氧,可达5%。中国在空气潜水方面,1964年的南京长江大桥6号桥墩工程,深度66m,544人次潜水,无发病;1980年打捞阿波丸工程,深度48~69m,13604人次,发病率0.59%。在高气压作业,1969年上海黄浦江越江隧道工程,1.2~1.8大气压,43950人次,发病率0.04%。
病因 本病于1841年已有描述,1845年已明确病因为减压时形成的气泡。加压后在一定压力下,机体各类组织内所溶解的惰性气体可分别达到相应的张力,若减压过速,幅度超过气体的过饱和安全系数,过饱和的部分即由溶解状态游离为气相,形成气泡。血管内的气泡可栓塞血大塌管,血管外的气泡可压迫血管、神经末梢或各种组织。气泡形成后,又可继发性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血管内气泡在血液-气体界面上可促使凝血因子激活,形成厌水性变性血浆蛋白层,使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收缩和血管内凝血。减压本身及形成的气泡,作为刺激因素,可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由于机体体位、供血状态不同,气泡体积大小、数量多少、聚集部位、累及范围、产生和存在时间各异,急性减压病具有各种不同临床表现。从气泡开始形成到出现症状之间有一段潜伏期,约有一半病例的潜伏期不足1小时,绝大多数在6小时以内,超过36小时以上者则未见报道。在氦氧常规潜水及饱和潜水,症状常在减压过程中出现。通常发病愈早、病情愈重。
临举晌床表现 减压病可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两型。Ⅰ型:仅有皮肤瘙痒、皮疹,关节肢体疼痛,约占总数的75~90%。Ⅱ型:有其他临床表现,约占10~25%,其中头昏、头痛约31%,运动及感觉障碍(截瘫、瘫痪、大小便失禁)各占25%,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气梗、休克、猝死)约9%,视听器官功能障碍约7%,恶心、呕吐3%。症状可为单一,也可为多种。由于减压后气泡还在不断形成,又可移位,症状发展多变,可突然由轻变重。急性减压病若不能及时正确彻底治疗,症状体征可持续迁延数月、数年、病程呈慢性发展过程,这称为慢性减压病。
诊断 依据为:①有在高气压环境、呼吸压缩气体、进行潜水(高气压、高压氧舱)作业的历史;②有减压不当的历史;③有上述临床表现;④可疑病例经加压鉴别(在加压舱内加压观察正仿锋反应),若症状迅即消失或明显减轻,即可确诊;⑤用多普勒超声心前区气泡探测仪监测血流中的气泡,可帮助诊断;⑥经鉴别,排除外伤、非潜水疾病及其他潜水疾病。慢性减压病应有急性减压病史、未经治疗或未经彻底治疗,症状继续存在、且单纯加压处理可治愈。
防治 加压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根治疗法。应尽快将患者送入加压舱、由专业医师按相应的加压治疗方案处理;可结合吸氧、补液及药物等辅助治疗。
预后决定于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正确。Ⅰ型常能完全治愈,Ⅱ型若有延误可致残废或死亡。
本病可以预防,关键是正确减压,严格按操作规则作业。
取自""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潜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