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春困,亮起亚健康信号
- 健康知识
- 2023-05-28
- 137
养生:春困,亮起亚健康信号 其他 中医养生 室外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室内人们却哈欠连连,提不起精神。春困就像传染病,工作量没增加、睡眠没减少,竟然觉得劳顿无比。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要是季节、气候与人体发生不和谐,便出现种种不适应症状:所谓春困、疰夏、秋乏……皆涵盖其中。让机体早点从“冬眠”状态醒过来,先从认识春困的诱因开始吧。
春困的科学理论
春天易春困,也有科学理论的依据。
依据一:在寒冷的冬天,人皮肤里毛细血管经常处于收缩状态,血流量减少,汗腺、毛孔也相对增大,氧的供应量随之增加,大脑在血液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兴奋性增高;但到了春天,气温回升转暖,皮肤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末梢神经的血流量也逐渐增大,供应大脑的血流量相对减少,从而影响大脑兴奋性,产生困倦之感。
依据二:春天天亮得早,起床早,昼长夜短,令春困愈加明显。
化解春困六种“解药”
春眠不觉晓,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名句虽有道理。但经过某些特定功能的刺激,春困也能尽早与您告别―――
刷牙洗脸。困倦思睡时,用具有芳香气味的牙膏刷牙漱口,并用冷水洗脸,可提神醒脑。
视觉刺激。走出室外,到郊外、湖畔、泉侧、海滨、山巅,举目眺望。良好的视觉刺激,有利于消除春困。
味觉刺激。少吃高糖类、高脂肪类等使人产生倦意的食物。可多喝菊花茶、绿茶等饮料,有利于醒脑解困。
嗅觉刺激。困倦时,闻闻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驱除困意,振作精神。
听觉刺激。平时常选听一些能振奋人心、富有韵味的音乐,并随着节拍唱唱跳跳。
肢体刺激。不时活动活动肢体,舒筋活血,通利关节,也能使大脑兴奋起来。
春困源头,人与春天不和谐
春天懒洋洋,甚觉疲乏,被人们所熟知的春困到底算不算病?
答案是否定的。从中医理论来讲,春困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是人无法及时适应自然的表现之一。这种与自然的“冲突”,可渗透在睡眠、工作、饮食、生活等各个角落。那么,如何缓解春困这种亚健康带来的诸多不便?这里,大致可从人们的吃与住两方面来分析―――
季节转换,机体调节“慢半拍”
不少人已经察觉了,春困并非从早春乍暖还寒时就出现,往往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春眠不觉晓”才越来越明显。
从环境来看,冬天是一个漫长而相对闭缩的季节,人体处于收缩的状态,人与自然的代谢均比较缓慢。这种状态,在早春尚未完全转变,直至时下,春意渐浓时最为突出。仔细看看身边,并非每个人都会春困。身体底子好的人对自然变化较易适应;反之,则不然。自然界里,一些活动较少的动物冬眠后爬出洞穴,看到刺眼的春光,一时反应不过来。人类同样如此。冬令维持的各种生活习惯尚未改变,对“春色”自然无法适应。
春天的环境很有特点,和风拂柳,花粉纷飞……为此,不少过敏体质的人群在这一季节易旧病复发,如皮炎、哮喘、支气管炎等。但鲜有人知,表现为头脑昏昏沉沉的春困,也是多种过敏症状中的一种。
【对策】春季宜遵循“早睡早起,广步于庭”的原则,每天确保7至9小时的睡眠时间。让机体尽快适应季节转换,体育锻炼是最有效的方法。早上与傍晚无所谓、室内与室外也不要紧,关键在于让自己脱离冬日的慵懒状态,确保机体生机勃发、跃跃欲试。至于过敏体质的人,避免接触过敏源就是最有效的办法。
冬令饮食,虚火上延“排不出”
上海人讲究冬令进补,冬日吃火锅等辛辣食物更是一大时尚。辛辣、烧烤、煎煮的食物性热,能刺激人的味蕾,令食欲大振;不少补药则以红参、阿胶为材料,助阳生热。这种食物在冬天的确是不错的选择。可如果涉入过多,或进补不当,则积蓄了一整个冬天的内火会越“烧”越烈,在春天引发虚火上延,表现为头昏脑涨、精神不济,也即春困。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便秘也可能是春困的诱因之一。从小孩子到老人,便秘的发病率日渐上涨。如果一天吃的东西排不出,代谢内的毒素全部吸收到血液中去,临床就会表现为昏昏沉沉。看似不搭界的症状,就这样与春困挂上了钩。
【对策】春天饮食喜清淡,富有营养。由于代谢逐渐旺盛,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也逐渐增强,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都能满足生理需要,并有清火的功效。平时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建议市民尽量少用减肥茶之类,避免对药物引起依赖。一个小方法不妨一试:每天清晨腾出时间专门“方便”,从硬性规定到条件反射,能有效缓解便秘。
辨别几种“伪春困”
春天易疲劳头“大”,这可能是春困引起的。但有些疾病或生活习惯却与春困并无关联。留心辨别,当心以下几种“伪春困”掩盖了疾病的真面目。
・ 民间说,“春头腊底”万病复发。由于气温变化较大,易诱发伤风、感冒,且这些疾病的前期征兆多为头疼嗜睡。
・ 平时工作节奏快,睡眠不足,生物钟紊乱。这类人群因睡眠质量低下,导致全年精神不济,并非春困范围。建议应从改变生活起居习惯做起。
・ 慢性病复发患者。春天推陈出新,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易旧病复发,血压高了,血糖高了,同样会引发头昏眼花等并发症状,建议这类患者定期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春困的科学理论
春天易春困,也有科学理论的依据。
依据一:在寒冷的冬天,人皮肤里毛细血管经常处于收缩状态,血流量减少,汗腺、毛孔也相对增大,氧的供应量随之增加,大脑在血液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兴奋性增高;但到了春天,气温回升转暖,皮肤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末梢神经的血流量也逐渐增大,供应大脑的血流量相对减少,从而影响大脑兴奋性,产生困倦之感。
依据二:春天天亮得早,起床早,昼长夜短,令春困愈加明显。
化解春困六种“解药”
春眠不觉晓,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名句虽有道理。但经过某些特定功能的刺激,春困也能尽早与您告别―――
刷牙洗脸。困倦思睡时,用具有芳香气味的牙膏刷牙漱口,并用冷水洗脸,可提神醒脑。
视觉刺激。走出室外,到郊外、湖畔、泉侧、海滨、山巅,举目眺望。良好的视觉刺激,有利于消除春困。
味觉刺激。少吃高糖类、高脂肪类等使人产生倦意的食物。可多喝菊花茶、绿茶等饮料,有利于醒脑解困。
嗅觉刺激。困倦时,闻闻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驱除困意,振作精神。
听觉刺激。平时常选听一些能振奋人心、富有韵味的音乐,并随着节拍唱唱跳跳。
肢体刺激。不时活动活动肢体,舒筋活血,通利关节,也能使大脑兴奋起来。
春困源头,人与春天不和谐
春天懒洋洋,甚觉疲乏,被人们所熟知的春困到底算不算病?
答案是否定的。从中医理论来讲,春困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是人无法及时适应自然的表现之一。这种与自然的“冲突”,可渗透在睡眠、工作、饮食、生活等各个角落。那么,如何缓解春困这种亚健康带来的诸多不便?这里,大致可从人们的吃与住两方面来分析―――
季节转换,机体调节“慢半拍”
不少人已经察觉了,春困并非从早春乍暖还寒时就出现,往往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春眠不觉晓”才越来越明显。
从环境来看,冬天是一个漫长而相对闭缩的季节,人体处于收缩的状态,人与自然的代谢均比较缓慢。这种状态,在早春尚未完全转变,直至时下,春意渐浓时最为突出。仔细看看身边,并非每个人都会春困。身体底子好的人对自然变化较易适应;反之,则不然。自然界里,一些活动较少的动物冬眠后爬出洞穴,看到刺眼的春光,一时反应不过来。人类同样如此。冬令维持的各种生活习惯尚未改变,对“春色”自然无法适应。
春天的环境很有特点,和风拂柳,花粉纷飞……为此,不少过敏体质的人群在这一季节易旧病复发,如皮炎、哮喘、支气管炎等。但鲜有人知,表现为头脑昏昏沉沉的春困,也是多种过敏症状中的一种。
【对策】春季宜遵循“早睡早起,广步于庭”的原则,每天确保7至9小时的睡眠时间。让机体尽快适应季节转换,体育锻炼是最有效的方法。早上与傍晚无所谓、室内与室外也不要紧,关键在于让自己脱离冬日的慵懒状态,确保机体生机勃发、跃跃欲试。至于过敏体质的人,避免接触过敏源就是最有效的办法。
冬令饮食,虚火上延“排不出”
上海人讲究冬令进补,冬日吃火锅等辛辣食物更是一大时尚。辛辣、烧烤、煎煮的食物性热,能刺激人的味蕾,令食欲大振;不少补药则以红参、阿胶为材料,助阳生热。这种食物在冬天的确是不错的选择。可如果涉入过多,或进补不当,则积蓄了一整个冬天的内火会越“烧”越烈,在春天引发虚火上延,表现为头昏脑涨、精神不济,也即春困。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便秘也可能是春困的诱因之一。从小孩子到老人,便秘的发病率日渐上涨。如果一天吃的东西排不出,代谢内的毒素全部吸收到血液中去,临床就会表现为昏昏沉沉。看似不搭界的症状,就这样与春困挂上了钩。
【对策】春天饮食喜清淡,富有营养。由于代谢逐渐旺盛,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也逐渐增强,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都能满足生理需要,并有清火的功效。平时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建议市民尽量少用减肥茶之类,避免对药物引起依赖。一个小方法不妨一试:每天清晨腾出时间专门“方便”,从硬性规定到条件反射,能有效缓解便秘。
辨别几种“伪春困”
春天易疲劳头“大”,这可能是春困引起的。但有些疾病或生活习惯却与春困并无关联。留心辨别,当心以下几种“伪春困”掩盖了疾病的真面目。
・ 民间说,“春头腊底”万病复发。由于气温变化较大,易诱发伤风、感冒,且这些疾病的前期征兆多为头疼嗜睡。
・ 平时工作节奏快,睡眠不足,生物钟紊乱。这类人群因睡眠质量低下,导致全年精神不济,并非春困范围。建议应从改变生活起居习惯做起。
・ 慢性病复发患者。春天推陈出新,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易旧病复发,血压高了,血糖高了,同样会引发头昏眼花等并发症状,建议这类患者定期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上一篇:夜花藤的作用与功效
下一篇:为什么冠心病人要特别注意防止便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