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正文

感悟党史启润青春论文

所谓青春,并不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一种心态。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感悟党史启润青春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悟党史启润青春论文 感悟党史启润青春论文

  [论文关键词]《女神》浪漫主义愤激与焦灼青春期话语特征断裂

  [论文摘要]《女神》以其宗教式殉道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宏大气魄开一代新风,奏响了五四精神的最强音,并以其浪漫主义的精神气度燃起一代青年的青春烈焰。诗歌中所传达的愤激与焦灼这些青春期征兆,我们可称之为郭沫若式“生趣”。在《女神》的放歌中,洋溢着的是一股摧枯拉朽的青春之力的骚动。这种青春期话语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命特征。《女神》以其断裂式的绝叫撕裂了文学史,但郭氏之浪漫主义很快如明日黄花,后继无人。

  中国新文学运动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开放性文化心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节新或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学。这是一次质的飞跃。此开放式的文化运动,是以新诗节命为突破口的。新文学运动的“发难”之作,胡适的《文’,,改良当议》提出的文’学“八事”有五事是就诗而言。陈独秀在《文学节命论》中提出的“二大主义’夕,也大都涉及诗歌创作。诗体节命也就成了五四文学节命的先异。

  而这距黄遵宪、梁启超的“诗界节命”已一十年矣。作为五四新文学节命的序曲,“诗界节命”未达到通过“节命”而拯救诗歌的目的,因而实质上是失败了的文’学改良。梁启超们抱残守缺,脱离小开旧文化的轨迹,此乃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时过一十年,陈独秀、胡适以力挽狂澜之势提出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它小是要回溯、清理、疏浚、拓展“道统’,源流,而是要从“根抵处’,摧毁之,“别立新宗’夕,其实质是一场反对旧文化旧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深刻节命。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断裂”式震撼前无占人。

  胡适、刘半农等人初期写实主义新诗,在扫一破旧诗格律束缚、大胆使用白话写诗方而具有开创之功。在对底层黎民的仁慈关怀上,上承国风、杜甫、白居易,卜启减克家、贺敬之们,表现出了可贵的民主主义思想。而这种思想成了百年来中国文’,,的一以贯之的一股内在的永恒的生命张力,异引着文学发展方向。“小拘格律,小拘平仄,小拘长短,有不}一么题目,做不}一么诗”的白话诗,实现了诗歌的一次大解放。但胡适们更重形式突破,尚无暇亦无力探求诗歌的艺术特征,发掘新诗深广的艺术内涵,无论直陈其事,还是描绘意境,或流于直白,或流于粗鄙,犹如“给散文的思想穿上了韵文的衣裳”这从一个方而表明了诗歌节命和一种新的诗体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即今开幕推神手,要选人人绝代才’夕,郭沫若就在时代的召唤卜脱颖而出。

  在新诗史上,郭沫若以其恢宏的创作从诗情与诗体两方而确立了作为奠基者小可动摇的地位。诗人以其雷霆万钧之力扫荡了诗坛一切陈腐之气,他那扫一破一切束缚,实现思想解放、文化涅架和民族新生的激情,表现了新诗的时代精神。他那彻底解放的诗体和潜在的占代诗歌传统影响,形成了新诗的基木体式。“此后新诗的基木体式都可以从郭沫若那里找来滥筋:自山体(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半自山体(如《人狗》、《人上的街市》等)、半格律体(如《匪徒颂))《炉中煤》等)、格律体(如《凤凰涅梁》等)。新诗从艰苦孕育到呱呱坠地,再到郭沫若的放情歌唱,完成了从诗体突破,到诗情复苏,再到诗式确立的过程,新诗诞生了”。

  《女神》的横空出世是一种昭示,中国五千年漫长诗史自此断裂为两半。

  清著名诗评家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着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已”。如用这一标准衡量,中国新诗除郭沫若恐难有人挤入这一行列。徐志摩、闻一多固然在新诗建设与发展中举足轻重,影响巨大,亦有渊博之学识,然就对时代精神的开掘气度、反映社会的深广度、创作思维空间的开拓及其所引起的震撼力而言,新诗人当属郭沫若第一,艾青、北岛、海子次之。

  郭氏乃诗之天才。田汉早年留日间就说郭有“诗才”“诗魂",朱自清称郭氏之诗“异军突起”,“他的强烈的情感能够将理融化在他的笔下,是他的独到处”,闻一多“每每称道郭氏为现代第一诗人”,康白情则说:“郭沫若的诗笔力雄劲,不拘于艺术上的雕虫小技,实在是大方之作”。这里众人称道的皆郭氏之《女神》。实际上,对于《女神》的杰出贡献,众人只指其一端而未及全体。

  五四是一个寻求社会、思想、文化、个性全面解放的时代,郭沫若正是以超人才华、丰富学识和惊人的想象,融屈夫子、李太白等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与惠特曼、歌德等西方浪漫主义诗风于一炉,炼出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灿烂新篇章,并且闪耀出五四狂飙突进思想解放的精神之光。在闻一多看来,之所以只有郭诗才配称为“新诗”,是因为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甚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或者说《女神》同时满足了新诗百年传统和加入“现代性”的世界潮流的双重要求。郭沫若呼唤“开辟鸿荒大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首次觉醒;他提出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结合”的“泛神论”,既是生命的创造力的充分张扬,又为诗情寻找了纷繁多姿的得以表现的形象。

  “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

  (郭沫若《凤凰涅》)

  唐晓渡在评论《凤凰涅》时说,“借助丹穴山上的香木,梁启超所曾热忱讴歌过的‘少年中国’和他的‘新民理想’再次得到了表达,然而却是以彻头彻尾的乌托帮方式。这种乌托帮同样充满了

  ‘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它不是来自传统的‘桃花源’式的遁世冲动,而是来自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种对革命的‘巨大同情以及对一个崭新世界的的末世学信仰’。18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者曾基于这种信仰,狂热地寻求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并在理想化的中世纪寻找到了;20世纪中国诗人的狂热程度甚至更胜一筹,只不过对他们来说,‘新纪元’的地平线已经移到了前方。进化论和新的时间观保证它在人类的集体“涅”(革命的转喻)后将像再生的女神一样姗姗降临。”

  女神就这样以其宗教式殉道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宏大气魄开一代新风,奏响了五四精神的最强音,并以其浪漫主义的精神气度燃起一代青年的青春烈焰。诗人纵横驰骋于历史、哲学、现实三维空间之中,从上古神话至近代文明,从外国历史到中国现状,任意采撷,梳织成诗的锦绣。《女神》中所迸发出的奇瑰的想象力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天才所致,而且预告了积压了几千年的民族个性将有一次大爆破、大解放。诗人以一种对现实的非正面观照表现出对现实的更深层的干预,使我们体会出他的愤激、焦灼以及“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动”着的心。

  而这种愤激与焦灼是以一种青春期的激情喷射的方式传达的。这种青春期征兆我们可称之为郭沫若式“生趣”。郭氏曾说:“古人用他们的言辞表示他们的情怀,已成为古诗,今人用我们的言辞表达我们的生趣,便是新诗”。这种生趣,便是《女神》中充溢着狂荡无羁的自由感。

  “昕潮涨了,昕潮涨了,死了的光明更生了。春潮涨了,春潮涨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生潮涨了,生潮涨了,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郭沫若《凤凰涅》)

  在生命的呐喊中,诗人获得了对世界和自我生命的诗情荡漾的体悟。在《女神》的放歌中,一扫晚清诗的疲惫和沉重,洋溢着的是一股摧枯拉朽的青春之力的骚动。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怒号》)

  时代的青春期个性体验中,往往漂浮着对宇宙的思索和对人类之爱,从而使《女神》因宇宙关怀而浸透着形而上的哲学意蕴:

  “地球,我的母亲!天已黎明了,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地球,我的母亲!你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你还在那海洋里面,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

  (《地球,我的母亲》)

  鲁迅以其冷峻和黑色幽默折射出作为一个思想家生命和人类之爱,而郭沫若则以他的玄想完成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建构。《女神》总是“神驰千里,精?八极”,弥漫着绮丽多姿的理想主义色彩,完成了一次时代精神的浪漫的梦寻。

  “地球,我的母亲!我羡慕你的孝子,田地里的农民,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你是时常地爱抚他们。……地球,我的母亲!我想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雷霆是你呼吸的身威雷雨是你血液的飞腾。”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奇思异想,若夜空中繁星点点,透视着生命童稚的天真;若春风话语,洒下青春生命的甘露。这种青春期话语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折射是一个时代的生命特征。这令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神话的姿肆与迷离,想到楚骚的澎湃与浩荡,想到盛唐气象之下李太白的奔放与飞动。

  冯光廉所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称《女神》在诗歌体式上超越了胡适,“而进入了诗歌精神的自由表达,也就是进入了诗歌体式的自由创造”,我以为是正确的。正如上文所述,此后新诗的基本体式皆可以从《女神》中找来滥觞。由于《女神》的自由创造,从而使得《女神》至少实现了新诗诗体的几个突破:郭氏准确地把握了诗的情感的本质,超越了直白为诗,使诗一举获得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从而赋予诗以深蕴的生命强力和个性焕发的理想色彩;《女神》之奇思异想纵横万里,极大开拓了诗的艺术领域,使新诗在艺术经营能力上走到新的高度;郭氏强调诗的“内在韵律”,诗是“裸体美人”,从内在情绪出发形成诗体,体现了新诗体式发展之内在要求,实现了白话新诗诗情与诗体的自然融合,为新诗的创作提供了基本范式,从而成为新诗的奠基者。

  《女神》以其断裂式的绝叫撕裂了文学史,并以其浪漫主义恢弘澎湃之势开一代诗风。可是我们回顾新诗流派衍进史,正如前所论,郭氏之浪漫主义很快如明日黄花,后继无人。创造社后起的诗人都走上了浪漫加颓伤的象征主义道路,太阳社的革命诗人们则更趋向写实,即使郭氏本人后来的创作也自觉地摆脱《女神》而纷纷贴上口号式标签。五四话语中心就是一个“人”字,浪漫主义成了一个时代的适得其时的话语表达方式,当这个“人”受到民族生存等外在压力时,“人”便开始退场,“革命”成了文学史上唯一的中心话语。随着救亡的战火烽起,《女神》所代表的浪漫主义就象中国诗史上的一次庄严灿烂的日出,横空出世,光辉灿烂,但很快便湮没于时代的烟云中了。直至20世纪末叶,北岛、海子们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重现郭氏之端倪,但随着北岛的出走、海子的早夭,似昙花之一现,浪漫主义很快陷于后现代主义的泥淖中了。

  《女神》是孤寂的。

  这是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的孤寂与悲哀。

  感悟党史启润青春论文

  [论文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钵可以概括为积极的、浪漫的、堕落的以及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好莱坞青春片这一美国类型电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本文从当今美国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社会环境的角度剖析了美国年轻人在校园电影中的形象及其所折射出的美国年轻人生活态度及生活状态。

  [论文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性交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

  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youthapocalypse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快感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完全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走向毁灭性的青年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我们最深切的社会和个人的焦虑

  电影《半熟少年》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也并未遵循常规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反之,影片记录了“不算主角的主角”几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少男少女24小时之内的生活状态。影片追随其男主人公们在曼哈顿的街上和公园里游逛,记录他们追求女孩、偷啤酒、闲逛、玩滑板、消磨时间、买、吸毒和斗殴。尽管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些男孩的不同种族的身份设定却受制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百无聊赖和对性的追求与沉迷。他们的欲望大多数都围绕着性:追求它,保有它以及对自己曾有过的性经历的自吹自擂。影片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当她被确诊为感染了艾滋病时,她试图寻找泰利,正是泰利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她。泰利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更不知道他已经传染给珍妮。在影片结尾,当珍妮找到泰利时,他正在奸污下一个纯洁的受害者达茜,而且很可能也传染了她。然而,当珍妮发现他们时,她自己已经因服用而变得茫然麻木,所以并没有对此加以阻止。

  这些少年的所作所为,加上他们不断提及的,所表现的正是我所认为的“年轻身体的破坏力”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少年对他们自身及其体液的失控是一种表层的、象征性的失控,而这实际上是对于他们的“反叛的”行为的巧妙隐喻。

  而曾在美国创下超高票房记录的《美国派》《大学新生》等所谓青春性喜剧类型的电影,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另类、特别、颠覆传统,但并非走向毁灭的年轻人的形象。性既是好莱坞青春片的心理学规律的一部分,也是其社会学规律的一部分。好莱坞青春片中的其他身体机能亦然。以《美国派》为例,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狠衰的语言和以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饵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理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美国学者埃·拉宾认为,青春片的核心主题是“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既不是无能为力的儿童,又不是自立的成人,而是处于一种成长中的过渡状态”,它涉及“年轻人的生活脱离大社会中成人所关心的问题和责任的转移”。这也明显使得青春片标志着一种统一的消费行为,其中既包括每个时代对电影的消费,也包括对电影中所表现的时尚的消费。美国学者斯蒂芬尼·扎切莱克在论及《美国派》等“青春喜剧片”时认为,这些青春喜剧满足了青少年心想事成的实用主义心理。

  无论积极向上,活力浪漫,还是堕落颓废,美国青春电影中所塑造的各种青少年形象都不同程度地给我们展示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这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跃动的青春,教会了美国青年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也教会了美国家长们尊重孩子的梦想。而笔者认为通过播放正面的青春类型电影,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能带来不错的教育影响。

  感悟党史启润青春论文

  [摘要]一例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环境适应不良、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危机引发的抑郁、自卑、厌学等系列心理问题的个案,经过咨询辅导,实现认知转变,树立自信心。另外通过家人、老师、同学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求助者的抑郁問题得以较好解决。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青春期;抑郁;认知领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40-05

   一、个案信息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小文,女,13岁,初一学生,性格内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身高1.65米,体重50公斤,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近半个多月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最近几天自己感到问题加重,痛苦加深,主动前来咨询。

   成长经历:从小在广州长大,因为父母工作关系,小学四年级时,小文跟随父母从广州迁到南京来上学。到南京后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不通,不太适应那里的学习生活环境,小学初中成绩中游。

   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群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减退,出现无原因的持续性疲乏;敏感多疑,自我评价较低;食欲不振,失眠,自感痛苦。

   (二)来访者主诉

   我最近总是感觉情绪低落,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小说情节中。晚上睡得很迟,常常失眠。白天头痛,很疲劳,食欲不佳。

   在家和母亲还能说上一两句话,不过母亲也不是很能理解我。父亲很专制,有时很暴力,和我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想和他交流。

   我喜欢同人漫画、日本文学,周围喜欢的同学不多,和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我只能在网络社区里和网友交流。与别人相处时我很敏感脆弱,特别在意一些细节,还很自卑。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小文看起来高高瘦瘦,有些文弱。说话处事节奏较缓慢,交流时比较矜持。语言表达清楚,思维清晰,说到伤心处,眼圈会红。

   据与小文关系较好的同学和班主任介绍:小文善解人意,待人真诚,性格比较敏感,喜欢看日本同人漫画,常常会在课堂发言和平时谈话中提到动漫。最近情绪变化比较大,学习上总是迷迷糊糊的,下课老是躲着人。

   二、个案概念化

   (一)评估

   根据咨询师临床观察、周围人反映以及学业成绩水平判断:小文的智力正常,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周末,母亲带小文去过脑科医院。据脑科医院诊断,小文属于轻度抑郁状态,建议服药,配合心理咨询。

   小文当前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主观感受痛苦,情绪低落,感到生活无意义;

   (2)人际关系敏感;

   (3)学习活动兴趣、注意力减退;

   (4)睡眠质量差,易疲劳。

   (二)个案概念化

   1.生物原因:不明。

   2.社会原因:

   (1)亲子沟通不良

   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的教养跟不上,小文与父亲缺少连接,她与父母无法很好地沟通。小文的父亲是一名军官,平时工作很忙。小文认为父亲大男子主义,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她看不上父亲行为处世的方式,又很恐惧父亲,做什么事情不敢违拗,会迎合父亲。同父亲关系较差,不愿意和父亲说话。母亲是家庭主妇,性格比较温和,小文和母亲的关系比较好,但也不能很好沟通,有时觉得母亲不能很好理解自己。比如,小文喜欢日本同人动漫,喜欢看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母亲就不是很理解,也不支持。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小文有的时候觉得弟弟非常讨厌,淘气,随便进出她的卧室,乱弄她的东西。父母亲关系不是很好,常常吵架,一次吵架吵一夜,让她觉得非常害怕。这次查出有抑郁症,母亲告诉父亲,母亲觉得是由于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太粗暴造成的,而父亲反而责怪母亲教育失当。

   从小文的原生家庭分析,小文的抑郁情绪,可能来自对愤怒情绪的压抑。小文同父亲的关系比较疏远,父亲喜怒无常,小文常常担心做了父亲不想看到的事情会挨打,恐惧父亲会暴怒,平时小文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就是敢怒而不敢言。在与他人相处中,她泛化了同父亲的这种相处模式,对别人不信任,害怕别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怕别人突然变脸,做出伤害自己的事。由于缺少安全感,她与人相处一味迎合别人,哪怕自己心里不乐意,也不会表现出来,但是她内心又非常讨厌这样的自己。做一个老好人,压抑了许多对他人、对自己的愤怒情绪,当这些愤怒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转而攻击自己时,小文就抑郁了。

   (2)环境适应不良

   小文四年级的时候,举家从广州迁到南京来,从一个相对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来到一个相对保守传统的文化环境,加上语言的隔阂,失去了能够理解自己、可以沟通对话的同学朋友,她感觉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格格不入,缺少共同话题,很孤独。说起现在的同班同学,小文评价最多的是“幼稚”,只知道玩一些无聊的游戏。有一次上课,老师播放一个小动物受到伤害的视频,一些同学哈哈大笑,小文觉得他们粗鄙,没有同情心。外界环境的大变动,导致小文出现适应性危机。

   3.心理原因: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危机

   获得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任务。进入青春期的小文同样开始了自我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对自己的认识出现了肯定与否定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她是一个内心敏感自主、情感细腻、有独特见解的女孩,按照小文自己的说法,她是生活中的“少数派”。

   生活中的所谓“少数派”的命运一般有两种。一类是心理能量较低的人,会很容易被周围群体主流文化同化;一类是心理能量较高的人,不愿意被主流文化同化,周围又缺少可以对话、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感到孤独,出现身份认同障碍。小文属于后者。小文喜欢的文学作品往往思想比较深沉,她对个人的成长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愿意与主流文化趋同。 小文说在网络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聊自己喜欢的同人漫画、日本文学。从同人动漫、文学作品中,小文寻求父母和周围朋友无法给予的精神寄托。网络上的朋友和动漫文学作品给小文精神上的支持,陪伴她走过了从四年級到初一这三年。

   但是到了青春期,在同辈中不被认同,对小文来说是一种压力、挑战、难题。青春期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由他人支撑起来的,如果他人不搭理自己,特别是缺少父母的支撑,那么自我同一性立刻就会崩溃。所以,在这个时候小文抑郁了。

   三、咨询方案

   (一)理论依据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认知领悟疗法就是要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求治者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来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治疗的过程不仅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极需来访者主观努力的过程。

   (二)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同求助者和家长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平等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应用到其他人际关系中。

   2.运用认知领悟技术,引导小文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

   3.共同探讨改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引导小文学会弹性接纳。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个性,习得自我成长技巧,增强情绪调控和社会(人际)适应能力。

   (三)咨询方法

   在本案例中,我计划运用鼓励、支持、认知领悟技术、认知行为技术、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等,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认知行为辅导。在治疗抑郁的同时,关注原生家庭问题、学校的人际交往问题,以期有效地帮来访者解决学习障碍问题,达到更有效的心理咨询效果。

   四、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收集信息,确立咨询目标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个案概念化,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对小文做危险性评估。鉴于小文有明确的抑郁症诊断,在正式咨询之前,我们签署了一份“知情同意书”,同时确认小文是在主治医生授意,父母、班主任知情的前提下进入心理咨询的。我还对小文做了自杀危险性评估。小文说自己目前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缺乏动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有自残行为,不开心的时候会拿小刀划自己的手臂,有自杀的念头,但是一想到妈妈会伤心,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会伤心,就放弃了这样的想法。鉴于小文有主动就医的行为,有自杀念头但并没有付诸具体的行动,能配合服药进行心理咨询,确认目前小文的状况比较安全。

   第二次咨询:进一步建立信任接纳的咨询关系

   咨询初期,我认真倾听小文的倾诉,及时肯定她的求助行为,“面对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石。

   小文需要“被看到”。我对小文的心理咨询从倾听共情,到理解肯定、接纳包容,满足小文“被看到”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

   倾诉有时就是一种治愈。小文在自我倾诉的过程中,开始慢慢梳理回顾自己的生命故事,在这过程中,我会帮她换一个角度去叙述,使她对自己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小文说非常讨厌自己对父亲的一味顺从,哪怕自己心里很不乐意也不敢说出来

   小文特别喜欢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喜欢看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喜欢抑郁色彩的小说,她很愿意把她喜欢的作品推荐给同学看。但班主任认为这样的作品情绪灰暗压抑,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建议同学们读一些主题积极阳光的文学作品。小文喜欢同周围的同学朋友聊同人动漫,拒绝聊其他话题,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坚持自我的表现,你接纳这部分就是接纳我,反之就是不接纳我。小文用这种方式呈现自我的存在。她希望找到自己的独特性,也希望被接纳。我在业余时间去翻看太宰治的作品,在谈论到这些话题时,我们有更多的共鸣,谈论其中一些关于人性的思考。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我和小文建立了亲近的、平辈的、互信的咨询关系,从内到外地支持她,陪伴她。

   咨询的最后,我肯定了她的积极配合,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建议她坚持写作,书写自己的心情感悟。

   针对小文的睡眠和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两大问题,我们开始学习使用音乐冥想、放松训练、想象训练以及三者结合的方法。小文后来一直坚持练习,效果很好,也同时促进了她的学习效率。

   第三、四次咨询:运用认知领悟技术,引导小文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

   运用认知领悟技术,小文总结出了她的主要负性想法:

   1“我对动漫和日本文学有很强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别人的理解应该和我一样。”

   2.“我一定要说服他们接受我的观点,他们和我争论,代表他们排斥我。”

   通过对这些负性想法的探讨,小文逐渐在生活中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我指出,所有的人都会痛苦,许多人带着痛苦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世上的事没有那么难!当你觉得无路可走时,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你会发现,你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小文表示非常同意。

   我问小文:“如果抑郁情绪会说话,你觉得他会和你说些什么呢?”

   小文说:“他会和我说‘你真没用’。” 我继续问:“听到他这么说,你心里感觉如何?”

   小文:“我觉得很难过,很伤心。”

   把抑郁情绪当作一个可以对话的事物,在谈话中挖掘抑郁背后的复杂情绪,例如对自己一味顺从的愤怒,对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厌恶,对同学幼稚行为的不满,等等。我逐步引导小文接纳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尤其是要接纳自己愤怒、厌恶、悲伤等负性情绪,将之意识化、正常化。

   抑郁的人常常是那些不会生气的乖孩子,愤怒情绪压抑在心中,转而攻击自己。我帮助小文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情绪,进而和她演练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有效宣泄、疏导这些情绪。

   建议小文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显示,运动能帮助缓解抑郁。运动时大脑分泌的内啡肽是一种类似吗啡功能的生化物质,能给人欣快感,对减轻心理压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我在心理咨询室和小文探讨如何安排好作息时间,小文按约定,决定平时晚上按时睡觉,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等)。

   第五、六次咨询:共同探讨改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引导小文学会弹性接纳

   在接纳情绪、调整情绪的基础上,我鼓励小文扩大交往范围,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尝试着主动与同伴交流。在咨询室进行“角色扮演”,采用行为强化法,共同制定小目标,逐渐与同学接近。对于她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励、强化。对于其不足、尚未达到要求的地方,给予足够的耐心,基本不采取批評的办法。

   每次咨询结束后,我会和小文一起讨论回去要完成的小任务,例如下面这些:

   1.敢于说“不”;练习婉拒他人的不合理要求。

   2.转移注意力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放弃过度的自我关注。

   3.尝试做一些能帮助别人的小事,例如帮课代表发作业本,让自己在助人中变得自信强大。

   4.尝试从周围同学开始,发展一位朋友。

   5.每周花一个小时与母亲谈心,理解父母亲,也让父母亲了解自己,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随着目标一个又一个实现,小文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

   在后期的几次心理辅导中,我开始引导小文理解,她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说别人幼稚其实是一种防御,为了彰显自我的独特性。我进而引导小文对周围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更有包容性,在咨询室与小文探讨沟通方法,演练沟通情景,帮助小文融入学校环境,学会有弹性地同别人交往。

   小文提到一个自杀的网络翻唱明星,对他心怀愧疚。她挺喜欢这个明星唱的歌,这是一个小众歌手。这个明星由于受到网络的语言暴力,曾经表露出自杀的意图,小文很后悔当时没有觉察,没有在网上留言安抚他。

   那个明星就是小文的影子。我引导她也要学会有弹性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这一基础上,我和小文一起寻找爱自己的方法,去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才不会用愤怒的情绪去攻击自己、伤害自己。

   第七、八次咨询:空椅子技术

   针对小文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我们在咨询室进行了两次“空椅子对话技术”。小文尝试和“父亲”沟通内心想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父女间的隔阂,缓解了小文对父亲的愤怒情绪。这次咨询促进了她和父亲的交流。加上在整个咨询过程中,父母在班主任老师的影响下,改变了与小文相处的模式,小文渐渐愿意敞开心扉同父母交流。她的行动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第九次咨询:结束咨询

   最后一次咨询中,我们一起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咨询历程,强调了咨询要点。我充分肯定了小文取得的进步,希望她能运用咨询中接受的知识和态度来分析、处理自己的问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小文逐渐了解了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拥有了为自己做选择的力量,能够挑战自我局限并将计划付诸行动。

   咨询以外,与班主任沟通,促进家校合作。

   在咨询的同时,我同小文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建议班主任同小文的父母就孩子当下的情况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小文抑郁形成的原因,促使其父母改变原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调整亲子沟通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积极肯定与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多带小文进行户外活动,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为小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小文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我相信有了班主任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小文能更快地走出困境。

   同时让班主任平时多关心小文的学习生活情况,依据她目前的身心状况灵活安排作业,因材施教。平时多发现她身上的优点,多表扬,让她逐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体会到温暖。

   五、咨询效果

   经过九次咨询,小文有了较大的改变,不需要再继续服药,睡眠饮食质量提高,学业成绩有所进步,与班级同学的关系拉近了。同父母的沟通,特别是与妈妈的沟通改善了很多,妈妈唠叨也少了。成绩不理想时,妈妈还会鼓励安慰自己。

   咨询结束两个月后,小文带着她在班上的好朋友到咨询室来,向我致谢。据班主任反映,小文情况稳定,一切正常。

   六、评价与反思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练好咨询基本功的重要性,特别是要学会倾听与回应。陶老师在督导中指出:练习倾听回应,包括听到、感受、想到、你觉得她想听到什么、现在你想对她说什么,这一些能帮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问题。同时在咨询伦理上,陶老师也提醒我,凡是明确诊断抑郁的来访者,需要心理咨询时,要有医院的临床诊断和医生的建议,要配合药物治疗。

   在咨询中,咨询师保持中立,避免角色情感卷入,咨询关系就是咨询关系——我们就像他,但又不是他。要让自己跳出来,理解来访者,让来访者根据自己的方式成长。

   在本案例的咨询过程中,我能做到耐心陪伴,同感情绪问题,时刻保持觉察,贴近来访者开展工作,围绕咨询目标展开咨询,相信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主体。在咨询过程中,能适时地引导来访者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换个角度看,小文的抑郁症是危机也是转机,是功能性的抑郁症。小文通过症状要保护,要支持。因为抑郁症,母亲开始关注她,母亲主动尝试与父亲沟通,改变对她的教育方式。同时,母亲把这个情况向班主任反映,班主任不仅同父母沟通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而且对小文更多了一份关注。有了班主任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小文能更快地走出困境。小文因为抑郁症到心理咨询室同咨询师沟通,得到咨询师无条件的理解、支持,陪伴她走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危机。小文把自己抑郁的事情告诉身边的几个关系较为亲近的同学,同学关心她,劝说安慰她,加上小文自身的改变,渐渐地她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她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

   我认为,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该配合正规医院的用药,以高效、系统化的心理干预为主;重视消除来访者的学习障碍,培养高效学习习惯;重建他们的家庭关系,最终让青春远离抑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0)

   编辑/卫虹终校/张国宪

【感悟党史启润青春论文】

上一篇:天下无双

下一篇:初中综评典型事例3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