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功成身退”的螺钉

吴女士学骑摩托不久,不慎摔了一跤。伤得可不轻,右踝关节又肿又痛,到医院摄X光照片一看,更大吃一惊:右侧内外踝骨折。骨科医生告诉她,这种骨折影响关节,又不稳定,最好进行手术治疗。由医生在直视下将断骨对好位置,用螺钉固定,让它慢慢长好。吴女士一向怕痛,平时连打针都害怕,如今听说要在自己骨头上打钉子,顿时吓得眼睛发直。经过医生开导,心想为了治病,免得日后一跛一拐地走路,便横下心来,说:“那就开刀吧,反正挨痛也就一次。”在一旁陪着的老公林先生,迟疑了好一会,最后决定还是“实话实说”,告诉怕痛的爱妻,将来骨折愈合后,这螺钉还得取出来。他的一位同事,前些年因车祸受伤前臂骨折,当时用钢板螺钉固定。过了一年骨头长好了,又到医院开刀取了出来。吴女士听说,又害怕起来,见医生来查房,便问道:“听说打入的螺钉,将来还要取出,这不就是说骨折一次,倒要开两回刀?假如留在里头不取,行不行?”医生告诉她,一般骨折内固定材料都经过严格挑选,与人体相容性良好,但是它们基本上是金属,属于“身外之物”,并不能与骨骼或其他组织融为一体。此外,它们相当坚硬,具有“遮挡效应”,虽承担了骨骼负重功能,可也会引起局部骨质疏松,诱发其他并发症。有时,接骨材料还可在体内引起较明显的电解反应,损害附近骨骼及肌肉组织,并可诱发感染。所以,骨折愈合后,还是必须将它们取出。这些道理,吴女士是听明白了,但一想起第二次手术除了熬痛受苦外,还得冒麻醉意外、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风险,不由得鼻子一酸,珠泪双流。医生见此,连忙安慰她,说如果实在害怕,将来也可以不开第二刀,只要选择一种新型的接骨螺钉就行了。经过多年艰苦探索,科学家如今在有机分子化合物家族中筛选出了几个出类拔萃者,如聚羟乙酸、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用它们制成接骨板、针、棒或螺钉,可以代替金属内固定物。它们植入人体后,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最大的优点是,随着骨折逐渐愈合,它本身也会慢慢降解消失,无需取出。它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没有刺激和毒害作用。由于降解过程是逐渐进行的,因而不易引起像金属固定物所致的局部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手术安放这种材料时,不需要特别器械,也不增加操作难度,对手术后复查摄X光照片,也无影响。吴女士听后,连声说好,脸上很快“雨过天晴”。林先生却仍存疑虑,问道:“不知强度怎么样,能维持多久?可不要骨头没长好,它就先化掉了。”医生告诉他:“不必担心。经测试,这类新型骨折内固定器材抗弯与剪力强度为松质骨的20~30倍,可保持24周,1~2年内完全吸收,一般骨折此时已完全愈合。”“这么说来,如今内固定骨折手术只要开一次刀就行了。”吴女士高兴起来。“是啊,”医生说,“对不承重的松质骨骨折、手腕足踝部骨折、部分股骨头骨折、撕脱性骨折和小儿骨折,以及截骨术、关节融合术、骨移植术后的固定来说,的确如此。但仍有美中不足之处,如对上下肢长骨骨折,强度还不够;个别病人后期,伤口可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引起疼痛、红肿,甚至形成窦道。另外,对工薪阶层来说,价格偏高。相信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一定能够找到性能更好的材料,扩大适用范围。在不远的将来,接受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将彻底告别二次手术的痛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