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鄯州在哪里 青海省会是哪个城市

1、鄯州,是中国从北魏到宋朝的一个地名,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设置,治所在西都县(隋朝改名湟水县,今青海乐都)。2、唐朝时辖境包括今天的青海乐都、西宁、湟中。隋炀帝大业年间和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度改名西平郡。

文章目录:

  1. 鄯州在哪里
  2. 青海省会是哪个城市
  3. 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用什么计谋大败论恐热的?
  4. 鄯这个字怎么读,鄯怎么念,鄯怎么拼音,鄯怎么组词
  5. 青海省县名的由来(一):汉语地名

一、鄯州在哪里

1、鄯州,是中国从北魏到宋朝的一个地名,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设置,治所在西都县(隋朝改名湟水县,今青海乐都)。
2、唐朝时辖境包括今天的青海乐都桥差毁、西宁、湟中。隋炀帝大业年间和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度改名西平郡。鄯州是陇右道和陇敏备右节度使的治所。安庆段史之乱后,地入吐蕃。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归义后,再属唐朝。唐朝灭亡后,为吐蕃、党项部落占据,宋神宗熙宁年间收复。北宋元符再置,治青唐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鄯州为西宁州,即今西宁。

二、青海省会是哪个城市


1、西宁,古称青唐城、西平郡、鄯州,是青海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5个区、2个县,总面积766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9平方薯没旁千米,常住人口238.71万人,城镇人口173.90万人,城镇化率72.85%。
2、西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东部察者、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青海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和通讯中心,也是国数橡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中央军委西宁联勤保障中心驻地。
3、西宁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取西陲安宁之意。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三、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用什么计谋大败论恐热的?

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世代为吐蕃的宰相。尚婢婢爱好读书,不喜欢做官,大家都很尊敬他。他40多岁时,彝泰赞普坚持起用他,让他镇守鄯州。

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性剽悍、残忍、狡诈。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达磨赞普去世,达磨的佞臣立妃子綝氏之兄尚延力的儿子乞离胡为赞普,引起内乱。论恐热乘机起兵,自称相国。

论恐热名义上是起义兵,实际上是阴谋篡权。他嫉妒尚婢婢,害怕他袭击自己的后方,想先消灭他。于是,会昌三年六月,论恐热率大军进攻尚婢婢,族旗和各种牲畜络绎千里不绝。尚婢婢对他的部下说:“论恐热这次发兵,把我们看作蚂蚁一般,以为不堪一击。我们不如用厚礼卑辞去对付他,促使他更加骄傲而丧失警惕,然后战胜他。”于是,派人以金钱、绸缎、牛羊、美酒慰劳论恐热的部队,并写信给他。论恐热见信后大喜,将信给诸将看,遂给尚婢婢写信,答应了尚婢婢的要求,随即率大军返回。

八月,论恐热部队驻在大夏川,尚婢婢派厖结心和莽罗薛吕两将率精锐部队5万人进击。部队到达河州以南地区时,莽罗薛吕带4万人埋伏于险要之地,厖结心带1万人埋伏于柳树林中,令1000骑兵登上高山,将辱骂论恐热的信绑在箭杆上,向论恐热驻地射去。论恐热大怒,亲率数万人追击,厖结心佯败退走。时而做出马困人乏难以行进的样子。论恐热则紧紧追赶,不觉追了数十里,厖、莽两支伏兵突然发起攻击,切断其退路,两面夹攻。论恐热军大败,遗弃的尸体遍布50里,淹死的不计其数,论恐热一人骑马逃归。

吐蕃统治阶级两大贵族集团之间的战争,以尚婢婢集团胜利而告终,是欲擒故纵兵法的妙用的结果,同时也说明“骄兵必败”的确是客观真理。

尚婢婢为人宽厚,处事沉着,有勇有谋,训练的部队大都精悍勇敢。

论恐热看过尚婢婢的信说:“尚婢婢只知死啃书本,那里懂得打仗!待我得了天下后,不妨让他做宰相,坐在家里读书,也没有多大用处。”

四、鄯这个字怎么读,鄯怎么念,鄯怎么拼音,鄯怎么组词

鄯的读音是:shàn。

【汉字】:鄯

【读音】:shàn

【部首】:阝

【笔画】:14

【释义】:①鄯:姓氏。

②鄯善。古西域国名。

鄯善,西胡国也。——《说文》。按,本西域楼兰国,汉昭帝元凤四年诛其王更名。

原名楼兰。汉昭帝元凤改楼兰为鄯善。故城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

组词:鄯善 、鄯善国、鄯州

鄯 shàn  

◎ 〔~善〕a.古代西域国名;b.地名,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词组:鄯善

五、青海省县名的由来(一):汉语地名

青海各县,就 历史 演变看,河湟流域设治较早,变迁也多;牧区设县较晚, 历史 演变也较简单,但就语源语义看,情形就比较复杂了。有的是羌语名称,鲜卑语名称,也有大量的藏语名称和蒙古语名称,还有哈萨克语名称,也有原先为少数民族语名称逐渐被汉语雅化了的。

汉语县名

(1)取义于政治意念的。

循化。意即“遵循王化”。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曾修筑循化城(旧名一公城,移公城,在土门关外)。金朝设积石州,属临洮路。元因之。明初设积石州千户所,属河州卫。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草滩坝筑城驻兵,名“循化城”和“循化营”,乾隆《循化志》说:“御赐嘉名”,“偶合于宋耳,非复旧名也”,可见取义于政治意念。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城,设循化厅(县一级),先后隶属临洮府和兰州府,道光九年(1829年)改隶于西宁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循化县。1954年3月成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贵德。原名归德。据乾隆《甘肃通志》卷三“贵德所”条,“明以前为番夷驻牧之地,洪武三年(1370年)征西将军邓愈至莽刺川,始置归德州,取番夷向化之义”,其政治意念是很明显的。清初设归德所,属河州卫。雍正三年(1726年)裁河州卫,改隶临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改隶西宁府。到乾隆二十七年设归德厅,置县丞(称西宁县丞),四十七年(1782年)改“归德”为“贵德”,意为“以德为贵”,沿用至今。五十六年(1791年)改设同知。1913年贵德厅改为贵德县。

海晏,1943年设县,取义于“海晏河清”,地方承平。该县县治在原西汉末王莽的西海郡城一带。这一带,原为先零羌牧地,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冬,王莽在此设西海郡。西海之名,在《汉书·王莽传》中记得很清楚,王莽上奏皇太后王政君说:“今案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定名西海,显然系取义于“四海一统”。这个西海郡维持了约十五年,即废弃。

平安,平安县系1982年5月设置,治平安镇,该地古名安夷和平戎绎。据《水经注》载,自青沙山北流至平安镇汇入湟水之河名勒姐溪,原为勒姐羌居地,因部族得名。东汉初在此设安夷县,属金城郡,建安时西平郡设立后,归西平郡。魏晋因之。十六国时仍为安夷县。北魏时废县。隋唐时,属设于乐都的西平郡或鄯州。宋时称宗哥城。元时设骚站。明洪武时设平戎绎,嘉靖元年(1522年)修平戎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增修。清康熙改平戎城为平安城。

(2)表示民主革命时期政治概念的。

1929年青海成立省政府后,从乐都县划出东半部新设“民和县”,取义于“人民和睦”或“民国和平”。

从西宁县划出一部分新设“互助县”,取义于“互助互爱”,1954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县”。

在隆务寺一带新设同仁县,取义于“同登仁域”;在恰卜恰一带新设共和县,取义于“五族共和”等等,都反映了时代烙印。

(3)由羌语雅化了的。

乐都,据《汉书·赵充国传》,汉人没到此之前,已有“雒都谷”之名,可见系羌人所命名,在《汉书》中也写成“落都”或“洛都”,可见系译音。至于“雒都谷”具体指哪条山沟,有人认为指老鸦城以北的冰沟,也有人认为系乐都县北的引胜沟,原名胜番沟。到十六国时后凉吕光置郡(约在386—390年间),雅化成乐都,沿用至今,已有1600年了。南凉王国(397—414年)曾以乐都郡城为国都。北魏时属鄯州境,孝昌二年(526年)后鄯州移治于此,此时鄯州治和乐都郡治同城,名西都县(西都县先在今西宁,移此),隋代,改为西平郡,唐初复称鄯州,具为湟水县。吐蕃统治时仍名鄯州,驻有节度使。宋时,称邈川城,元符二年(1099年)改置湟州,旋改乐州。元时归西宁州。

明时设碾伯所。碾伯,为藏语,与“年保”同字异译,系山神之意,“碾伯沟”,即山神之沟,指北通苍龙岭,云腾雨生之胜番沟。清初仍旧,雍正三年(1725年)设碾伯县,1929年改名乐都县。

(4)以河川或某地方位命名。

大通,本为河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大通卫,筑三城,设三营,即白塔(今大通县旧城)、大通(今门源县城)、永安(今门源西北六十公里),卫治在今门源。乾隆九年(1744年)移卫治于白塔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县。新中国成立后,县治移桥头镇。

门源,1929年划大阪山以北设门源县。1929年析大通县置亹源县,因地处古浩亹水,即今大通河;古浩亹水,亦名阁门河,《晋书·音义上》:“亹者,水流夹山,岸若门”,孟康曰:浩亹读合门。颜师古曰:浩音诰,水名也,亹者,水流峡中,岸深若门也。西汉曾置浩亹县,治今甘肃永登县河桥镇。北宋在浩亹河上筑大通城,此河遂因大通城而改称大通河源头而命名。1953年设亹源回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1959年,亹源简化为门源。

湟源,意为湟水上源。道光九年(1829年)设丹噶尔厅,驻主簿,1913年改为湟源县,丹噶尔与东补尔,同字异译。有人云,丹噶尔系藏语,在湟水岔口处。

湟中,1944年设,治鲁沙尔镇。鲁沙尔,藏语,新村落新部落之意。“湟中”之名始见于《汉书》。谓两山对峙、湟水中流。古时湟中指西宁、乐都一带地方。湟中建县后,始成为行政建制名。

贵南,意为在贵德之南,新中国成立后新建,治茫拉川。

(5)古县名,取义于汉文中相应意义。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西平亭设临羌县,取义于“莅临众羌”,治西川镇海堡。东汉时移治湟水北岸多巴(藏语,几川汇合处),扼西纳川之口。

镇海,唐以后称临蕃城,宋称临谷城、林擒城。元以后称镇海。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威服定羌之后,于今老鸦城设破羌县,该地是汉军破羌处。老鸦城,并无乌鸦,语源于藏语,意为山谷尽头。

东汉末西平郡下设长宁县,在长宁谷中,即今西宁北川,《水经注》称长宁川,有长宁亭,其“北有养女岭即浩门山,西平之北山也”。长宁亭“东城有东西门,东北隅有金城,在西北四十里”,长宁县治当在此城。

上述临羌、破羌、长宁,其汉文意义是明白易知的。

参考文献

西藏自治区测绘局,西藏军区司令部侦察处.西藏地名资料简编[Z].拉萨,1979.

芈一之.青海地名探源及若干规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 科学版,1985(1):27-34.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鄯州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