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夏季保健与调养

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一年之中,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一切生理活动。这场非典的侵袭又一次告诫人类,自然的病毒不断地被消灭,也不断地在产生,由此造成的各种疾病也将不断地挑战人类,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始终。因此,如何不违反“人与天地相通”的规律,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努力使自己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治因四时气候变化造成人体的病理反应,这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汉代司马迁曾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

目前,夏季又将来临,夏季是胃肠道疾病高发季节;患有高血压心脏并冠心病并已出现心力衰竭的人会因夏季的炎热而使病情迅速加重;老年人会因高温而使体内内环境紊乱诱发各种疾玻那么在夏季如何适应自然变化呢?我们来看看夏季的特点。夏天这三个月,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动植物的生长和新陈代谢加快,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由此开花结果。此时,作为顺应大自然这种规律,人们应当晚些睡觉,早些起床,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绪,不必厌恶夏天日常天热,而应心情保持愉快,心静而少怒,如有花苞的植物那样,使其恬淡而成秀,使体内过多的阳光能够向外宣泄,保持体内外的平衡,从而做到适应夏天“长气”的调养。

在调养夏天的“长气”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疰夏”

什么叫疰夏?疰夏是一种夏季特有的病症。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期是在夏季,天阳下逼,地火上腾,夏令酷热令人生畏。而在初夏到来之时,因为刚刚过了春天梅雨季节,较多的雨水加之闷热的气候使水气难以散发,水湿之邪侵入人体,造成发热缠绵,产生疰夏。疰夏引起的发热不高,但是全身重而乏力,这是湿浊之邪侵犯人体,造成的人体脾胃功能失调。脾胃一旦为湿邪所困,亦称之“湿困脾胃”,产生了胃口不好,即使能吃一点东西,因脾不能健运,化成的营养物质不运送到身体各部,以至日渐消瘦。湿邪留在体内,储于经络,阻滞关节,则由此产生四肢无力,精神不振,舌苔白腻。这些表现常被怀疑为肝炎的先兆,因为肝炎的早期也是全身乏力,胃口不好,加上疰夏的患者见到油腻食物出现恶心,其实化验肝功能马上就可排除肝炎。此外,疰夏还因患者疲乏,浑身关节酸胀沉重而被疑为关节炎,当然化验血液指标也属正常。令人十分烦闷的是如果患了疰夏,有一点点发热,没什么药片可服。其实,中药的调理还是颇具疗效的。一些芳香化湿,醒脾和胃的药物如藿香、佩兰、蔻仁、苏梗等都能祛湿化浊,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

小心夜冷

夏季感冒很多,多由在炎热夏天的晚上吹了过多的凉风所致。空调、电扇、室外露宿、受到雨淋都可使本来就已气虚的人感受风寒,产生了汗闭、头痛、怕冷、周身酸楚,而且这些“热伤风”在炎热的夏天又因汗出不出来而格外难受,此时,只要服些午时茶、姜汤等解表发汗的中药,只要达到发汗的效果就可以了。

冬病夏治

几千年来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冬季常可发生的疾患或以体质阳虚的病症,在夏天进行调治,通过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可以达到疾病少发或不发,这就叫做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抓住了夏季阳气最盛,冬季阴盛阳衰为主这个特点,在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进行调治以防治冬季常发的疾患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久咳、哮喘、痹症、泄泻是冬病夏治效果最好的疾病,常用的方法有针灸和进补。值得一提的是进补不应囿于冬令,夏天汗出很多,津液大量流失,对于一些阴虚体质的人在夏天服用西洋参、石斛、沙参、生地等是非常必要的。

调理起居

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的关系,饮食起居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不注意,会使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应注意。生活起居随意化,晚睡晚起,贪吃贪睡,四肢不勤,以为这样是享清福,实际上后患无穷,只会加速衰老的到来。早在《春秋左氏传》中就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定时的生活作息制度对人的健康长寿至关重要,而炎炎的长夏,是一年四季中生活作息制度最难以做到的。看看是一些小事,如定时起床,定时进餐,定时劳作,定时锻炼,定时睡眠,定时排大便等,却在每个人的生命长寿指数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夏季即将来临,愿人们加强自我保健意识,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度过一个令人身心健康的愉快的长夏。 (■文/谢建群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

文汇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