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生活百科
- 2023-11-25
- 9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化脓性脑膜炎中独具特点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玻以呼吸道传播。其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
病因
流脑的病原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该菌目前发现有13个群,其中A、B、C群最常见。该菌仅存于人体,可自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在人体外的生活能力较低,在室温下三小时内即死亡。然而,该菌的传染性却极强。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1、病人在潜伏期末期至发病后十日内为传染期。
2、带菌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染途径 以呼吸道传播。
(三)易感性 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人感染后对本群病原菌产生持久免疫力;各菌群之间没有持久免疫力。注射流脑疫苗可降低发病率。
流脑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春季流行,2~4月份患病者占全年发病数的80%之多。
临床表现
流脑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同样具有其它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重者有谵妄、神志不清及抽搐。但流脑与其它化脓性脑膜炎不同的显著特点是,起病数小时后,多数病人皮肤迅速出现红色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色。皮疹可为点状或大片瘀斑,以颈胸部及四肢多见,但并非所有病人都有皮疹出现。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流脑病情的轻重缓急差异很大。其中一型称之为"暴发型流脑",常可发生急剧变化,病死率极高。此类病人一天内即可出现休克症象,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发青。手足冰冷,脉搏微弱血压逐渐下降。同时可见皮肤出血点迅速增加,并可融合成片。也有的病儿虽未休克,但很快出现抽风、昏迷、呼吸不规则等表现。所有这些均属凶险态势,必须全力抢救。
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并发DIC者血小板减少。
(二) 脑脊液检查 是确诊的重要方法:颅压升高、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
(三) 细菌学检查 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1、 涂片 皮肤瘀点处刺破取组织液或脑脊液离心沉淀后涂片染色,阳性率为60%~80%。
2、 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取血或脑脊液检测,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
治疗
治疗流脑的特效抗菌药是青霉素或磺胺。一般用药一周即可。普通型流脑绝大多数均可痊愈。对于暴发型流脑则需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其结果往往难以预测。
(一) 抗菌治疗
1、 青霉素 高效敏感,成人20万U/kg/日;儿童20~40万U/kg/日,分资次加入5%葡萄糖液内静滴,疗程5~7日。
2、 氯霉素 有良好疗效,但由于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故不作首选药。
3、 头孢菌素 包括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疗效与青霉素相似,但价格昂贵,故仅适用于不适用青霉素或氯霉素的病人。
4、 磺胺类由于耐药菌株增加,因此不用或少用。
(二) 对症治疗
包括对高热、颅内高压、休克、DIC、呼吸衰竭、惊厥等危急状态的治疗。
预防
1、 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日。
2、 应注意室内卫生,经常通风。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以免受染。
3、菌苗预防接种 进行流脑菌苗预防注射将会大大减少发病率,目前的事实已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
4、药物预防 对密切接触乾可用SMZ CO,成人每日2g,儿童50~100mg/kg,连用三日。
上一篇:帮孩子走出性困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