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六国为什么称秦国为虎狼之国? 虎狼之国的意思和造句
- 知道问答
- 2023-11-15
- 96
战国时期其他六国却极少被冠以“虎狼”之名。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秦为“虎狼之国”呢?用“虎狼”形容人或者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比较常见。《左传》文公十三年载: “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
文章目录:
一、战国时期的六国为什么称秦国为虎狼之国?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奖励穗闹枣军功赐给田宅猜拆和爵位。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任命商鞅进行变法。 变法中在军事上,商鞅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弯腔大的封建国家。
因为秦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并且秦国有驱狼吞虎之势,所以被大家叫成这样。
因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对外发动了很多唯败战枣敏争,让自己成为指岩颤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有人称秦国为虎狼之国。
从制度探究六国眼中的“虎狼之秦”
秦国有个外号叫“虎狼之国”,《楚策》载苏秦说楚威王曰: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楚王也说: “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指正,不可亲也。”
战国时期其他六国却极少被冠以“虎狼”之名。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秦为“虎狼之国”呢?《战国策。赵策三》中说:“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记载樊哙在鸿门宴上对也说:“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可见一说起秦国,人们脑海里便是 “虎狼之秦”。
用“虎狼”形容人或者国家,在比较常见。文公十三年载: “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这里的 “虎狼”表示晋人凶残暴虐无信义,有狼子野心,贪而无厌。
秦国在当时普遍被看作凶残暴虐而无信义,劝说楚怀王不要去会见,就说:“秦虎狼之国唯核悔,不可信”;陆贾言秦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鲁仲连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秦人自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后,对国内用酷烈刑法,对外不停征战,六国皆恨之。战国人口约为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秦统一全国后 “十余年间,百姓死没,相踵于路”。
从秦献公二十一年至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共斩首敌军约1678000人。秦人在战争中的残酷无情和崇尚首功,《商君书》言秦“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在当时人们的眼里,秦王的“狼子野心”都暴露在相貌上了。
《史记》载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秦国在起初是被视为“戎狄”的。秦之先祖,“或在夷狄”。周宣王时,利用秦仲及其子庄公诛伐西戎,并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庄公之子襄公立有大功,被平王封为诸侯,赐以岐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秦之先祖与西戎相处,受到西戎文化、风俗影响,所以《史记》说“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秦被中原诸国视为戎狄。秦偏居西陲,建国封侯也都比较晚,春秋时期与中原之国的来往也较少,在文化上可能落后于中原国家,常常受到歧视而被称为“夷狄”。
中记载秦如虎狼贪得无厌的材料也十分常见,如《赵策四》“齐将攻宋”章云:“夫秦人贪。”《魏策三》“秦败魏于华”章:“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虎狼”之称是秦国专利,东方六国全部称秦为“虎狼”,而六国之间却从不这样称呼,秦也从没称呼过其他国家。
战国晚期,东方各国曾试图联合组织多次对抗强秦,最典型的就是“合纵”运动。合纵各国 “今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
东方六国联盟不是一个真正稳固的联盟,六国与秦之间有和有战,他们彼此之间也是和、战不断。但有意思的是,只要东方国家和秦国发生战争,“虎狼之秦”这个词就会被提及。
秦国在秦孝公上台后,执行了法家思想,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形成了和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一种全新法家治国体系,在东方国家看来,秦国具有“刻薄寡恩”、“尚首功”、“虎狼之国”、“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的特征。秦国是种以法治为基础的国家,而东方各国则较多的保留了周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东方六国认为秦是 “虎狼之秦”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国缺少严格的宗法制,施行的是功利性的军功封爵制,任贤而不任亲的做法也比东方各国鲜明,所以六国人在斥骂秦国时,说秦是: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师申商之法,行之说,上以法家思想为一统,儒家、墨家在秦国都没有市场。所以在秦人的功利主义十分明显,说:“秦人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
秦的文字和东方六国的文字有着明显的差异,秦人的宗教与东方国家注重崇尚祖宗神的特点也很不一样,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差异有着强烈的对抗性,很难被东方六国所容纳。
六国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但文化上的冲突和对抗并没有消解。秦统一天下后,迫不及待的对东方六国的文化施行压制与征服,包括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律令,“统一后采取的各种措施,从文化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以秦文化取代、消灭六国文化的文化征服措施。”
秦统一六国后,对关中和关外实行不同的政策,将天下兵器聚之咸阳加以销毁,把六国富豪迁至关中咸阳,《汉书·地理志》载:“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十六。”
这种压制和征服引起了关外地区的强烈反抗,秦始皇东巡,在博浪沙遭到的狙击,正是这种反抗的体现。秦末陈胜起义爆发后,“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起义者以六国名义号召天下,可见秦统一后,各国反秦情绪依然一直都没有消失。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禁绝、《书》百家,企图用秦国文化统一全国的文化并不成功。天下的儒生对秦积怨已久,儒生甚至诅咒始皇封禅:“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
批评秦 “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虎狼之秦”的称呼,正是源于东方六国对秦国军事、文化上的对抗的结果。屡屡失败的六国,对秦冠以“虎狼”的头衔,也许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平衡吧。
二、虎狼之国的意思和造句
【虎狼之国的拼音】: hǔ láng zhī guó
【虎狼之国的近义词闷猜】: 占山为王
【虎狼之国的反义词】: 礼仪之邦
【虎狼之国的意思】: 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GJ。比喻侵略成*的GJ
【虎狼之国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念段可信。
【虎狼之国造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蚂高型》第92回:秦, 虎狼之国 也。
三、虎狼之国的反义词
【成语意思】: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
【用法分析】:虎狼之国作宾语、定语;指侵略成性的`国家。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使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hǔ láng zhī guó
【英语翻译】:a country like a hungry tiger and predatory wolf
【成语声母】:HLZG
【虎狼之国的反义词】:礼仪之邦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国意图吞并六国,派张仪去游说楚国不要与齐国笑宏联盟,贪心的楚怀王信以为真,得不到秦国许诺的土地就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国打败并赔偿秦国的土地。楚怀王不听屈原的“秦国是虎狼之国”的劝告,只身去秦,客死秦国
【近似成语】:
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
国色天香:原指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又指女子容貌出众。
国困民穷:困:贫困。指国家贫困,人们穷苦
国家栋梁:栋梁:支粗升猛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国富兵强: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成语造句】:
1、张仲坚异乡为客,却以中原人的身份执掌呼兰虎狼之国的大权,一生深谋远虑、苦心经营,渗透中原、虎视神州,更是圣龙之大患,绝对不可小窥!
2、北有林胡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
3、父王,我大秦国兵多将广,又岂会怕这帮宵小之辈,只需父王一声号令,儿臣等愿领兵亲征,踏平这帮虎狼之国。
4、秦国乃虎狼之国,原本为化外之地,民风彪悍。
5、雄狮国是虎狼之国,他们虎视多利旺国,妄图谋我国土久矣!他们来者不善!他们出兵六万来犯,我们应该予以迎头痛击。
6、原因很简单,就是岩桥因为他们周边有几个虎狼之国一直在虎视眈眈。
7、汴使一言,当是金石良言,凌国,虎狼之国,论兵,论地,论民皆强过我沈国,此番新皇登基,磨刀霍霍,我朝军民,不可不防。
8、秦乃是虎狼之国,是天下之大患,此患在,我国无宁日,今连年大战,我国力疲软,如若继续联秦抗击三国,我楚国以亡国也不远了!
【成语接龙】:
虎狼之国 → → 国而忘家 → → 家亡国破 → 破奸发伏 → 伏虎降龙
龙拏虎跳 → 跳梁小丑 → 丑态百出 → 出公忘私 → 私情密语 → 语言无味 → 味同嚼蜡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虎狼之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