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偏方 > 正文

中医美白祛斑外用古方溯源(二)——宋金元时期选方用药特点

中医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外用古方溯源(二)——宋金元时期选方用药特点

范瑛, 宋坪, 王天怡

疮之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及疤痕是临床常见又难以治疗的皮肤问题。 我们检索文献, 唐代以前的古籍记载中, 主要采用辛温通透、 芳香行气的药物来治疗。 而宋金元时期, 医学界百家争鸣, 具有美自祛斑、 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药大量呈现, 采用的治法也各具特色。 本文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辨证用药组方规律, 对宋金元时期此类外用方药进行收集整理, 旨在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1宋代——祛风利水, 芳香通络

宋代由于胶泥活字的出现、 印刷术的革新和造纸业的发展, 以及官方设立专门的医学书籍编纂部门“校正医书局” ,使得宋代成为我围医学快速发展期。 有关皮肤病内容的著作也13益增多。 另一方面, 从北宋起, 国际贸易发达, 大量海外香料及矿物类药被用于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外用方剂中, 如丁香、 沉香、 檀香、 安息香、 麝香、 木香、 紫草、 硼砂、 高丽参、 硫黄等, 同时芳香类药物的应用更为普遍, 故宋代此类方药较前历代更为丰富。

1. 1《太平圣惠方》 ——祛风润燥, 利水通透

此时期的代表医书《太平圣惠方55载有大量具有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药, 大多以“肺合皮毛” 作为理论基础, 认为粉刺、 黑斑等皮肤疾病的产生常可由肺热风燥而致, 故选方用药注重祛风清热, 配以利水消肿散结之品, 并大量使用芳香药物。 例如“云母膏” 旧选用云母、 杏仁, 共奏“祛风解毒、 祛斑润肤” 之功; 著名的“永和公主药澡豆” 选用白芷、 白蔹、 白芨、 白附子、茯苓、 白术、 鹿角胶、 桃仁 、 杏仁、 沉香、 麝香、 大豆面、 糯米、 皂荚, 诸药共用达到“润泽肌肤、 祛斑增香” 的功效; “令面悦泽方” 选用香附子、 零陵香、 白芷、 茯苓、 蔓荆油、 牛髓、 白蜡, 麝香, 可“润肤泽面祛斑” ; “麝香面膏” 选用麝香、 猪胰、 瓜蒌瓤、蔓菁子、 桃仁, 可“润肤增白、 祛斑添香” 。

《太平圣惠方》 中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外用方在药物选取上注重祛除风燥, 故常选用祛风润燥之品, 例如杏仁、 白芷、白附子等。 杏仁。 味苦微温, 可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珍珠囊》中记载杏仁可“除肺热, 治上焦风燥” ; 《本草纲目》 认为杏仁可“去头面诸风气鼓疱” , 且其富含油脂, 可润泽肌肤。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杏仁不仅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抗炎症、 抗过敏作用, 而且富含的脂肪油可使皮肤角质层软化, 润燥护肤。 此外, 杏仁中的氰化氢能够抑制体内的活性酪氨酸酶, 消除色素沉着、 雀斑、 黑斑等, 从而达到祛斑除疤的效果。

白芷, 味辛性温, 可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 燥湿止带。 《神农本草经》 记载白芷可“长肌肤, 润泽颜色” ; 《日华子本草》 认为白芷可以“去面皮干疵瘢”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白芷具有抗炎作用, 并且对多种皮肤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白附子, 味辛、 甘, 性温, 可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 解毒散结止痛。 《名医别录》 记载其可“灭诸疮瘢痕”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白附子对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太平圣惠方》 的另一用药特色是通过利水以散结除疤,尤其是针对水气积聚面部所致的面色黧黑、 面色不华, 常选用利水除湿之品, 例如白术、 茯苓等。 白术, 味苦、 甘, 性温, 可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 《药性论》 记载白术“主面光悦,驻颜去皮于”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白术对多种皮肤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茯苓, 味甘、 淡, 性平, 可利水渗湿、 益脾和胃、 宁心安神。 《本草品汇精要》 记载“白茯苓为末, 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茯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皮肤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此外, 芳香类药物常见于《太平圣惠方》 中的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方。 此类药物不仅可增香辟秽, 还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效, 例如麝香、 沉香、 零陵香、 香附子等。 麝香, 味辛性温, 芳香走窜, 有开窍辟秽、 通络散瘀之功。 外用可畅通皮肤脉络, 祛除面部因气血瘀滞而致的色斑黑晕, 亦可增香怡人。

《名医别录》 记载麝香可“去面黾” ; 《本草正》 认为麝香可以治疗“面墨斑疹”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麝香具有一定的血管扩张作用, 以及较好的抗炎作用: 沉香、 零陵香、 香附子皆芳香走窜, 有增香辟秽的作用, 是该著作美容方中常用的香料成分, 且对经络不通所致的面肝有一定治疗作用。

《太平圣惠方》 相关外用方所选用的辅料也具有特色。 常选用牛乳, 味甘性寒, 可解热毒, 润皮肤; 白酒, 可行药势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皂荚, 有润滑爽利、 消除垢腻以清洁皮肤的作用; 黑大豆, 《延年秘录》 谓之可“令人长肌肤, 益颜色” ; 瓜蒌瓤, 可散结消肿, 增白除皱, 《名医别录》 记载其可“悦泽人面” ; 蔓菁子, 即芜菁子, 《本草图经》 记载其“为油人面膏, 去黑肝皱纹” 。 同时提出以浆水洗面, 可洁面增自, 去除油腻。

1. 2《圣济总录》 ——祛风散结, 注重辅料调配

同时期另一部著作《圣济总录》 中专设“面体门” 一章, 载有多首具有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 《圣济总录》 云: “肝罪曾之状……皆由风邪客于皮肤, 痰饮浸渍……” , 其认为风湿痰邪蕴结皮肤常可成斑, 故从祛风润燥, 行滞散结人手, 治疗面上诸斑, 同时强调内治的重要性?对于面上疤痕, 《圣济总录》 认为其乃风热余毒未灭所致, 常以祛风散结、 活血润燥药为主组方, 亦可运用物理疗法主之PI: 例如“辛夷膏” 选用辛夷、 鹰屎白、 杜若、 细辛、 白附子, 共奏祛风散结、 灭除瘢痕之功; “白僵蚕膏” 选用白僵蚕、 白鱼、 白石脂、 鹰屎、 白附子、 腊月 猪脂, 具有灭瘢嫩肤的功效; “白蔹膏” 选用白蔹、 白石脂、 杏仁, 诸药共用可达到清热祛风、 润肤除斑的功效。 物理疗法则以真玉一块平面磨之, 可“瘢消无遗矣” 。 此法颇具特色, 尚未见于其他相关文献中。

《圣济总录》 中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外用方多选用祛风之品, 如辛夷、 白僵蚕、 细辛、 杜若、 鹰屎白、 白附子等。 辛夷, 味辛微苦, 性温, 芳香上达, 可祛风通窍。 《药性论》 记载辛夷善治“面生肝施” ; 《神农本草经》 中亦载有辛夷可治疗“面酐”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辛夷具有抗炎、 抗过敏、 抑制多种皮肤致病菌作用, 且所含挥发油成分有助于瘢痕组织的软化和吸收。 白僵蚕, 味辛咸, 性平, 辛能发散, 咸以软坚, 故具有祛风解痉、 化痰散结之功。 《神农本草经》 记载白僵蚕可“灭黑斑” ;

《名医别录》 载有白僵蚕具有“灭诸疮瘢痕” 的功效; 《医学启源》 更明确指出白僵蚕可“去皮肤间诸风”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白僵蚕的灭瘢机制与其所含皮质激素样物质有关, 并且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细辛, 味辛性温, 可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温肺化饮、 通窍。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细辛中的挥发油具有抗炎、 抗变态反应作用及一定的抗菌作用。 此外, 杜若可祛风清热; 鹰屎白可消积导滞, 祛风化湿, 是古方中常用的灭瘢药; 白附子可祛风化痰, 畅通经络, 《名医别录》 记载其可去“面上百疬” , 均为《圣济总录》 中常用的祛风之品。

《圣济总录》 相关外用方所选用的辅料也颇具特色, 或以羊髓人膏以润泽肌肤, 《本草纲目》 记载羊髓可“灭瘢痕” ; 或以腊月 猪脂调匀诸药成膏, 既可灭除瘢痕, 又能滋养皮肤; 或以自石脂入药, 白石脂又称高岭土, 粉质白腻, 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 有燥湿收敛之功, 外敷于面有清洁皮肤, 去黑增白的效果; 或以鸡子白调和诸药为膏, 鸡子白即鸡蛋清, 性味甘寒, 有清热解毒之功, 是去肝黯、 治面疱、 润肌肤之佳品, 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此外还有脂肪和多种微量元素、 碳水化合物等, 外用时对体表炎症有消炎止痛收敛作用, 以鸡子白调药, 既取其药用之性, 又利用蛋白易于成膜的特点, 使药物敷于面部后能更充分地吸附渗透于皮肤, 发挥治疗和营养作用, 类似于现代美容所常用的面膜效果。 同时提出以井华水洗面, 井华水为清晨从井下打的第一桶水, 清凉甘爽, 《嘉佑本草》 记载其有“疗病利人” 的作用。

此外, 宋代其他著作亦散见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外用方,例如《济生方》 中的“济生澡豆方” , 除了选用祛斑增白要药如白芷、 白蒺藜、 白牵牛、 白僵蚕等, 更颇具特色地采用密陀僧、甘松、 蛇床子、 白果四药。 密陀僧长于消肿收敛, 据《唐本草》记载“面上瘢黑干, 面药用之” ; 甘松, 辛香行散, 善开郁散结,《本草拾遗》 认为其能“主黑皮肝黯” ; 蛇床子有燥湿、 祛风、 杀虫之功, 能治疥癣湿疮, 为皮肤科常用药, 且《名医别录》 记载其能令人“好颜色” ; 白果涤垢除浊, 《本草纲目》 记载“涂鼻面手足, 去鼓疱鼾黯皴皱” 。 再如《事林广记》 中的“玉女桃花粉” , 选用益母草为主药, 《本草拾遗》 记载其“入面药, 令人光泽, 治粉刺” ; 《新修本草》 所收的泽面方以益母草加滑石、 胭脂所配成, 是武则天长期使用的美容秘方。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益母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硒、 锰等能抗氧化、 防衰老,既可益颜美容, 又可抗衰防老。

2金元时期——理气活血。 以白养白

金元时期, 医学界百家争鸣, 产生了不同的医学流派, 对此时期的外用方药构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朝的金国宫女八白散, 以及元代许国祯编撰的宫廷处方集《御药院方》 。金国宫女八白散相传为金章宗完颜臻宫中的宫女洗面所用, 后被记载于明代的《必用全书》 一书中。 药选白丁香、 白僵蚕、 白蒺藜、 白牵牛、 白芨、 白芷、 白附子、 向茯苓。 以八味第一个字皆冠以“白” 字的中药组方, 药取其色, 以色治色, 以白除黑, 闻名于世。

元代《御药院方》 , 更集录了宋、 金、 元三代的宫廷秘方千余首, 其中具有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药甚多。 其认为色沉、 瘢痕的形成不仅是肺气失宣, 也与肝气郁结导致气血阻滞有关。 因此, 多采用具有理气、 活血作用的中药, 通过养血、 活血、 舒肝理气解郁等治疗方法达到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的效果。 瘀血祛除, 气机得以流畅,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皮肤代谢, 使皮肤色斑逐渐消散, 容颜悦泽。 此外,《御药院方》 此类外用方中亦大量使用“白” 药, 达到以白养白之效。 同时, 因其记载的均为宫廷秘方, 考虑到宫中女子本身偏爱芳香之气, 再则容易久郁成疾引发气机不畅, 故又加入大量芳香通透药物。 例如“玉容散” 中选用麝香、 韶脑(樟脑);“御前洗面药” 中选用沉香、 甘松、 白檀香; “藿香散” 中选用丁香、 藿香叶、 零陵香等。 药取其味, 以味行气, 以香送药。 芳香药不仅因其芳香宜人, 令人心情愉悦, 更重要的是这类药具有辛香走窜之性, 穿透力强, 既能开毛窍、 通经络, 又能行药入里, 通行气血, 畅和营卫I…。 因而, 香药成为了《御药院方》 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类外用方重要的组成部分。

金元时期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外用方多选用理气活血之品, 常用药物有木香、 丁香、 川芎等。 木香, 味辛、 苦, 性温, 可理气调中, 通行一身上下之气血。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木香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丁香, 味甘、 辛, 性热, 可温胃暖。 肾。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丁香对多种皮肤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 可消肿抗炎, 促进皮肤创口愈合; 川芎, 味辛, 性温, 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川芎具有一定的血管扩张, 因此可化瘀祛斑。

金元时期美自祛斑、 散结除疤外用方中“白” 类药物占有较大比例, 常用的有白芨、 自蔹、 白僵蚕、 白芷、 白附子等。 其中白芨, 味苦、 甘、 涩, 性微寒, 可消肿生肌、 敛疮, 同时质地黏腻, 能滋润皮肤, 治疗皮肤皱裂。 《药性论》 记载白芨“治面上皮于疱, 令人肌滑”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白芨对多种皮肤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并且对皮肤及黏膜具有修护作用。 白蔹, 昧苦、 甘、 辛, 性凉, 可清热解毒、 散结止痛、 生肌敛疮。 《药性论》 记载白蔹可“治面上疱疮”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蔹对皮肤癣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此外, 该时期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外用方多为宫廷用方,而皇室贵族喜好使用金石之品以延年益寿, 故此类方中亦常见金石药材, 如朱砂、 密陀僧、 钟乳粉等。 朱砂, 味甘, 性凉, 有镇心安神, 清热解毒之功。 《名医别录》 中记载其美容作用为“通血脉” 、 “悦泽人面” , 又因其具有色泽朱红的特点, 故在古时美容方中常被用作添色之品。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朱砂虽有祛除颜面黑斑的作用, 但其中含有汞剂成分, 有一定毒性,故而应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 密陀僧, 为粗制的氧化铝, 辛平有毒, 《本草经疏》 认为其“大都可外敷, 不可内服” ; 《唐本草》记载其“主久利, 五痔, 金创。 面上瘢肝, 面膏药用之”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该药外用可减轻炎症, 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钟乳粉, 味甘, 性温, 可治五劳七伤, 使人肌肤润泽。 《名医别录》 认为其可使人“好颜色” 。此时期相关外用方在药物的调制上提出使用玉浆。 玉浆乃白玉屑(即白玉粉)、 地榆草、 稻米、 白露煮制而成, 具有润泽莹白肌肤之效。

3总结

纵观宋金元时期众多具有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 其遣方用药具有如下规律: ①面属上焦, 肺主皮毛, 故选用祛风清肺热之品, 药选杜若、 云母、 杏仁等; ②打破药物功效的束缚, 取类比象, 大量使用“白” 药, 药取其性, 以白养白, 药选自芷、 白蒺藜、 白牵牛、 白僵蚕、 白果、 白芨、 白蔹、 白附子、 白茯苓、 白术、 白丁香、 白冬瓜子等; ③广用香药, 一则增添香气, 二则梳理气机, 药选零陵香、 麝香、 香附、 沉香、 韶脑、 甘松、 檀香、 龙脑等; ④出现众多以一味主药命名的外用方, 用药指向明确, 药少功专, 如辛夷膏、 白僵蚕膏、 白蔹膏、云母膏、 麝香面膏、 杏f_=面脂、 藿香散、 朱砂红丸子; ⑤加入重金属药材, 以清热解毒散结, 药选密陀僧、 胡粉、 朱砂等。但这些药物含有汞、 铝、 铅等成分, 有一定毒性, 故而应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 ⑥添加敛疮生肌、 润滑皮肤之品。 这些药材多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可莹润肌肤, 去黑增白, 药选煅石膏、 蚌粉、 滑石、 珍珠末、 钟乳粉等。 ⑦在药物制备过程中, 添加既具有润肤增白, 祛风润燥、 清热除斑药效, 又在外用方中起到赋形剂作用的药材, 如羊髓、 腊月 猪脂、 牛乳、 浆水、 绿豆、 阿胶、 玉浆(白玉屑、 地榆草、 稻米、 白露)、 鸡子白、 白石脂(高岭土)等。

宋金元时期, 具有美白祛斑、 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不计其数, 散在于诸多医藉著作中。 本文将其系统整理, 总结遣方用药规律。 纵观其中, 宋代此类方药以祛风利水、 芳香通络为法, 金元时期则侧重于理气活血、 以白养白。 这些疗效显著的外用方药保存至今, 等待着当代中医工作者将其应用于临床, 继承并发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