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设计总结(精选5篇)
- 范文大全
- 2023-11-30
- 120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一、整合知识与技能,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一)综合性学习任务设计思路
课程综合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如图3所示)是基于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目标为设计依据,以实际产品为载体,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全部内容具体化,使其具有综合性、可扩展性,给学生足够发挥空间。
(二)综合性学习任务内容
综合性学习任务的内容选取具体的产品,有数码相机外壳、浴霸面罩、台灯罩、、热水瓶上壳和塑料齿轮五个任务单元。
(三)综合性学习任务内容剖析
综合性学习任务一(如图5)是数码相机外壳,难度最低,要求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对产品及其模具进行计算机辅助实体造型、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编程及仿真数控加工等,到最后一个任务单元齿轮塑料,要求完成实际的产品。这些综合性学习任务具有整体性,即在每个任务中学生都能实践到完整的工作过程;综合性学习任务具有阶梯性,是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求不断增加的一个过程;综合性学习任务具有综合性,包括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单一技能与多项技能的综合。
二、转变教学实施方式,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开放式实验平台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是一门运用项目教学理念设计的电类综合课程。通过较为完整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作为项目教学类课程,如按照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且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设计需求。
文中将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所倡导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于“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内容的制定,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介绍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是我校为电子类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综合设计类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单片机设计等。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以“电子工程师”的角色完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部设计流程,通过较为完整的工程项目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图1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包括电源模块、单片机模块、可编程逻辑器件模块、逻辑笔模块和学生自主设计模块。其中单片机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模块以插接方式与学生设计的万用板连接。区别于传统硬件电路固定的实验箱模式,我们采用核心电路模块、底层接口电路模块与扩展电路相结合的方式,②要求学生自主焊接电路元件,解决传统实验箱软硬件脱节的缺陷。
2 启发式课程教学规划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较为新颖且综合性强,现有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亟需我们设计配合该开放式实验平台的教学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图1)。
图1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开放式实验平台
规划的教学内容中,每个项目均包括“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部分内容,我们将其具体化为:相关硬件知识、硬件架构框图、填空式程序配置、重难点详解、课堂练习、总结与实验报告等六个步骤,如图2所示。
图2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教学内容框架
“明了”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第一部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具体分为相关硬件知识和硬件结构。在该部分给学生讲授相关硬件内容,主要包括:硬件简介、寄存器、硬件架构、寄存器架构、相关电路图,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所了解,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的联系。③
“联合”解决“是什么与怎么做”的问题,侧重学与用的结合。该部分要求学生在“明了”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完成部分程序设计。经过多章节的训练,学生可以较为熟练地配置相关功能寄存器,掌握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系统”的教学目的是将知识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归纳为一个系统。该部分主要解决学生常遇到的问题,强调易混、易忽略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设计要求自主完成程序练习及变形程序练习,经过反思后再次认识知识点,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④
“方法”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第四部分,需要学生在课后撰写实验报告。该部分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在报告内以框图的形式总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在总结中发现不足,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以书面形式归纳。
3 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完善的教学规划也不能替代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教材仅提供了一套学习方法,仍需要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完成教学。⑤相比学生,教师的开发经验更为丰富,可以解决教材中未列出的难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学生的设计报告了解教学效果。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及时的信息反馈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以书面或是面对面方式对学生设计报告中出现问题做出及时反馈,可达成一个良性的学习互动。⑥再次,教师根据教学反馈修正教材和教学方式,逐年积累教学经验,以达到更好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4 结语
文中将启发式教学理念运用于“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内容的制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实践教学检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软硬件设计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注重个性化层次化教学,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是对综合设计类课程内容制定的又一创新性探索。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重大项目(4); 吉林大学实验技术项目(4)
注释
① 李慧勤,李红君.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1-23.
② 张日欣.启发式、自主式实验教学方式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3-105.
③ 田运生,刘维华,王景春.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6-129.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与农业气象两门课程的授课班级为同一班级,授课时间分别为同一学年的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授课的方法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略有不同。
1.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师生共同设计任务。
(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老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
(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2.农业气象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1)教师单独设计任务。教师将学生所学专业目标与农业气象课程目标充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对整门课程设置了总体目标任务“×××省农业种植业区域规划”,课程总任务下设支撑典型任务共7个:①×××省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搜集;②光照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③温度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④水分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⑤风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⑥×××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分析;⑦观测不同作物的农田小气候特征。
(2)任务实施过程。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学习提示等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学生课下个人完成并小组汇总分析,第二次课上时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时间为学生对课下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老师随时点评指导,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下达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直到学期结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汇总各典型任务结果并分析,完成课程总任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两门课程在学期结束后都对该班36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表,两次共收回问卷调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图表制作和统计。
三、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农林高职院校两门课程结束后,都对该班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完全一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资料查阅能力、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调查。详细数据如下。
1.学习兴趣有无对比。农业推广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36份,比例100%;无学习兴趣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28份,比例77.8%;无学习兴趣问卷8份,比例22.2%。
2.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26份,比例77.8%;没提高问卷8份,比例22.2%。
3.资料查阅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
4.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
5.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4份,比例66.7%;没提高问卷12份,比例33.3%。
6.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0份,比例83.3%;没提高问卷6份,比例16.7%。
7.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对比。农业推广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0份,比例83.3%;不全面问卷6份,比例16.7%。
8.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农业推广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29份,比例80.6%;没提高问卷7份,比例19.4%。由上图可以看出,农业推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明显优越于农业气象课程;查阅资料能力与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差不明显。可见,虽然任务驱动教学的优越于传统填鸭式教学,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课程需要、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又比单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优越。
四、结语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1.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结构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分别对应的领域有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基本要求。
3.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着眼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对于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综合文科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的获取、教学实施及反思与发展的体验、教师专业情感与教育教学态度的养成等,为将来能够走上或适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改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课程目标下,依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专业任课教师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法、自然地理学的直观教学和读图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学法、中学政史地教学论的项目实训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的是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的项目实训四阶段教学模式。依据初中政史地教材内容体系与特点,我们分别将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论课程设计为5~6个实训项目,并将课程理论内容融入贯穿到项目实训过程当中。该模式是把项目实训过程分为项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总结提升四大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项目实训任务布置。该阶段需教师组织,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项目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做背景,均有教师素质训练的侧重点,需要任课教师做相关说明。如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项目,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及教态的训练,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内容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符合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怎样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将教学设计编写为教案,教案与教态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要展示以往学生的模拟教学视频加以说明,之后布置该项目实训任务,发放项目实训指导书。
第二阶段,实训准备。该阶段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事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套该学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选择好内容,依据项目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和课上所学内容,利用课下时间,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小组长组织试讲、试评。第三阶段,实训展示。该阶段还是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其中一组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学、模拟说课或见习交流,教师全程跟随,适当评价,小组成员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依据评价标准评分,教师组织自评、互评。其他小组同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展示,同一小组成员记录、评分,小组长组织自评、互评。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各小组项目实训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集中起来,由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总结,回放学生模拟教学录像视频或微格视频,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改进、提高。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驾驭全程的组织指导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确定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要有具体的实训指导方案;第二,教师要研读初中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并经常到中学听课,研究中学相应学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对项目实训实施指导。
我们有的任课教师有中学相应学科教学经历,运用该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训展示进行理论提升,需要精心筛选学生展示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要学生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由于该模式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化,将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实训总结紧密衔接,将“全班”与“小组”“、小组”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既有现场指导,又有总结提高,体现了目前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并且,在中学政史地教学论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其他学科课程也依据课程的特点,设计1~2项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
2.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教师专业素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2012年,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们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践课程课时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实习增加到480学时(14.5周),目前已形成学科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为四阶段,即:课程实训奠基—教育见习(包括调查)感知—综合训练强化—实习体验。对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过程及特点是:一是在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体现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在大二下学期配合教育学课程,安排1~2天的教育见习,初步感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大二结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会调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内容是教育调查,进一步探讨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中学政史地教学论,安排2天的教育见习,学生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教学评价;大三下学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师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将教师的基本能力综合为几个大的项目,逐一训练,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备实习资格。
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实习,一般是8周的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到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分散实习,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素质。二是在组织形式上,自大三上学期的教育见习始,对应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历史、地理、政治任选其一),依据选择该学科的人数,再分成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包括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集中考核、总结交流。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了从组织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监督,教学主任主管协调,教研室主任落实,中学政史地教学论任课教师、初中学科教师协同具体指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设置活动课程组长(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学科组组长(由学科教学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推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活动课程的纪律、安全、活动项目的准备、练习、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工作,使各门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计划有序、高效运行。由于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督促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四是在实践课程评价上,各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方案,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中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实践表现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包括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研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实习参与活动的记录及教育实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还关注教师专业态度、教育教学反思等的考查。
三、结语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目标,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二、工作目标:
1、三—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学期至少进行3个不同主题活动。其中至少有一个主题来自于“自行开发”。(与上学期的目标有所区别)
2、进行主题前,必须有相应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学期末必须整理出至少3个主题的活动成果。包括(学生成果样品、整个活动过程记载)
3、从完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入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打造一两节精品课
4、进行1~2次专题学习,使认识并能驾驭本课程的兼职教师达到90%,教师参与课程率达到100%;加强课程组织与管理,使学生活动参与率100%,安全事故率为0。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请求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作为辅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
三、工作重点:
1、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不被挪用
结合行政听课制度,我校将采取随机听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有上课前有本课的活动设计(教案),如果课时被挪用或无活动设计(教案)将在月奖中按规定扣出相应的部分,同时将影响教师期末综合评分。
2、课程管理
本学期,本课程实施管理做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1)人员分工
三年级:1—2班班主任
四年级:1—2班班主任
五年级:1—2班班主任
六年级:1—2班班主任
(2)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周3课时,根据活动情况需要,可以实行“弹性课时制”。但必须同时通知教导处相关人员及教研组长。
(3)制度建设
为了有利于本课程的实施,我校本学期将有关制度做出以下修改:每位教师每学期听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少于1节,组织学生进校图书室或微机房查资料,每月不少于1次;期末检查必须上交3个主题活动方案以及相关成果样品。
3、课程实施
(1)大主题与小课题相结合
每学期每班实施至少3个主题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条件开发一些“短小平快”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同时结合本校拓展的“劳技制作”、“科技制作”课程开发一些相互促进的小课题。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备课(主题活动设计)、听课为抓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将是本学期我校课程实施的重点工作。
4、课程评价
(1)加强评价理念的再学习,进一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学生的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
(2)注重学生评价工具的设计。
四、工作安排:
日期
主要工作
8月
1、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9月
1、重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制定计划
2、各班完成第一个主题活动设计方案
3、随机听课
10月
1、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网上研讨活动
2、讨论主题:关于“课题活动”的开展事项
3、随机听课
11月
1、小结第一个主题活动的情况,编写活动案例
2、线上集中:集体研课、备课
3、课题实施情况讨论及问题
12月
1、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六年级为主,其他年级稍后)
2、收集资料(案例、活动设计、反思等)
3、日常教学案例交流反思活动
1月
1、表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活动小组
2、收集本学期各班级所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及成果样品,汇总
3、教研主题:阶段性评价工具设计研讨
上一篇:“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下一篇:煎鱼不粘锅妙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