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和上阕一样吗? 诗句中的“上片”,“下片”指什么?
- 知道问答
- 2023-09-11
- 127
是一样的。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又称上片和下片,“阙”此时等同于“片”或“联”。上阕和下阕的意思是一首词的前一 段和后一段。阕,中国汉字,主要字义是停止的意思,又作为量词使用。
文章目录:
一、上片和上阕一样吗?
是一样的。
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又称上片和下片,“阙”此时等同于“片”或“联”。上阕和下阕的意思是一首词的前一 段和后一段。阕,中国汉字,主要字义是停止的意思,又作为量词使用,一首歌或者词即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或者"上片”,后一段称“下阕”或“下片”。
简介。
古诗的发展历程是:诗经、、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305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二、诗句中的“上片”,“下片”指什么?
一般讲诗句的一盯宏半作为“片”的划分段,比如绝句中,上两句为上片,下两句为下片,七律中,上四局为上片,而后四句为下片。
三、上片和下片是什么意思
诗句的一半作为“片”的划分段,比如绝句中,上两句为上片,下两句为下片;七律中,上四局为上片,而后四句为下片。用在词中叫做“上阙”和“下阙”。
因为古时,往往是伴有旋律的,在诗歌诗句中所谓的“片”,在古代其实是指“遍”,意思就是当这个旋律重复第二遍的时候,就是另一“片”。
“阙”字主要字义是停止的意思,表示终了。字数较短的词的分段叫“阙”若词的字数较长,还可以根据词谱的要求,多分几段,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一段的)、双调(两段)、三叠(三段)、四叠(四段)……每一段叫一阙或一片。
四、上片和上阕有区别吗?
上片和上阕没有区别,同一概念的不同叫法,都是指词的上半部分。伏碰
例如:作者:
毛泽东的
独立寒秋,北去,。
看,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缺桐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浪遏飞舟!
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五、苏东坡的大江东去的上片?
上片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写的是:描写了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宋.苏轼 写的
上片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写的是:描写了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宋.苏轼 写的
谢谢!
上片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六、满江红的上片是什么?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⑿。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白话译文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姿竖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扩展资料: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此词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
此词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开头五句,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作者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
作者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气愤填膺。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这几句一气贯注,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和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接着四句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三十功名尘于土”,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宋朝以“三十之节”为殊荣。
然而,岳飞梦寐以求的并不是建节封侯,身受殊荣,而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完成抗金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对功名感觉不过像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这是对未来的瞻望。
“云和月”是特意写出,说出师北伐是十分艰苦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记》),赢得最后抗金的胜利。上一句写视功名为尘土,下一句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忱。“莫等闲”二句与“少壮不努力团扰,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词的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迹或大,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靖康耻”四句突出全词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大无畏的乐观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满江红·怒发冲冠》
推荐于 2019-11-01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上片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