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肾消是什么意思?? 消肾简介

肾消又名肾痟、下消。主要症状有: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

文章目录:

  1. 肾消是什么意思??
  2. 消肾简介

一、肾消是什么意思??

三消之一,下消。

肾消又名肾痟、下消。主要症状有: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用滋阴壮阳的中药汤剂调理治疗,或者用中成药也可以.如果用西医治疗,只能控制当时的病情不发展严重,但是不能解决身体阴盛阳衰的体质.

建议到正规的中医院找老中医咨询治疗.

二、消肾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消肾的症状
  • 5 消肾的辨证治疗
    • 5.1 肾阴亏虚
      • 5.1.1 症状
      • 5.1.2 证候分析
      • 5.1.3 方药治疗
      • 5.1.4 饮食疗法
        • 5.1.4.1 推荐食材
        • 5.1.4.2 推荐食疗方
      • 5.1.5 针灸治疗
        • 5.1.5.1 方一
        • 5.1.5.2 方二
    • 5.2 阴阳两虚
      • 5.2.1 症状
      • 5.2.2 证候分析
      • 5.2.3 方药治疗
      • 5.2.4 饮食疗法
        • 5.2.4.1 推荐食材
        • 5.2.4.2 推荐食疗方
      • 5.2.5 针灸治疗
        • 5.2.5.1 方一
        • 5.2.5.2 方二
    • 5.3 气阴两虚
      • 5.3.1 症状
      • 5.3.2 方药治疗
    • 5.4 津伤燥热
      • 5.4.1 症状
    • 5.5 瘀血闭阻
      • 5.5.1 症状
    • 5.6 推拿疗法治消肾
    • 5.7 艾灸疗法治消肾
      • 5.7.1 方一
      • 5.7.2 方二
  • 6 关于消渴
  • 7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消肾的穴位
    • 2 治疗消肾的方剂
    • 3 治疗消肾的中成药
    • 4 消肾相关药物
    • 5 古籍中的消肾

1 拼音

xiāo shèn

2 英文参考

renal diabet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消肾为病证名[1]。见《圣济总录》卷十三。即下消[1][2]。

下消为病名[2]。见《丹溪心法·消渴》。为内科消渴病之一。又称消肾(《圣济总录》)、肾消(《医学纲目》)、内消(见《圣济总录》卷十三)、消浊(见《幼幼集成》)。是指以小便量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日渐消瘦等为主要表现的消渴[3]。多因肾衰不摄所致[2]。

《圣济总录》卷十三:“病消中者,不渴而多溲,一名内消。”

《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

《幼幼集成》:“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至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浑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

4 消肾的症状

消肾患者小便量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日渐消瘦[3][2]。

5 消肾的辨证治疗

5.1 肾阴亏虚

下消·肾阴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3])是指阴津亏虚,肾失所养,以尿频尿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5.1.1 症状 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失眠心烦,舌红少苔,脉沉细数[5][6][7]。

5.1.2 证候分析 肾阴亏虚,失于固摄:肾虚无以约束小便,故尿频量多。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下注,故小便混浊如脂膏,有甜味。肝肾精血不足,故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心肾不交,故见心烦失眠。口干唇燥,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沉细数,是肾阴亏虚,虚火妄动之象。[5][6][7]

5.1.3 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固肾。

可用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加减治疗。方中山药、萸肉用量宜大,因山药能养脾阴而摄精微,萸肉能固肾益精,不使水谷精微下注。如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症见烦躁、失眠、遗精、舌红、脉细数者,宜养阴清热,固精潜阳,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龟版。若尿量多而混浊者,宜益肾缩泉,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蚕茧等。若气阴两虚,伴困倦、气短、舌淡红者,宜酌加党参、黄芪等益气之品。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5]

5.1.4 饮食疗法 5.1.4.1 推荐食材 下消·肾阴虚证患者建议食用枸杞子、桑椹、黑豆、干贝、生地黄、黑芝麻、葡萄、黑米等用以滋阴固肾[7]。

5.1.4.2 推荐食疗方 1.五味枸杞饮(《摄生众妙方》):五味子、枸杞子、冰糖各50g。五味子置纱布袋内,与枸杞子加水1000mL,煮取800mL,加入冰糖。代茶饮。[7]

2.桑椹醪(《本草纲目》):桑椹1000g,糯米500g。鲜桑椹洗净捣汁(或以干品300g煎汁去渣),再与糯米共同煮,做成糯米干饭,待冷,加酒曲适量,拌匀,发酵成为酒酿。每日随量佐餐食用。[7]

3.地黄粥(《饮撰服食笺》):将生地黄500g、白蜜125g同熬成膏,并将粳米100g煮制成粥,待熟时,入地黄膏2匙、酥油少许即成。须固肾者,可酌加芡实、山药,研末同煮,每日2次服食。[7]

5.1.5 针灸治疗 5.1.5.1 方一 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下消加关元、行间、复溜;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8]

5.1.5.2 方二 [6]

治法:滋阴清热。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肾俞、太溪、肝俞、太冲、胰俞穴。肾俞、太溪补肾纳气,缩泉滋阴。肝俞、太冲以滋肝阴降肝火。胰俞为治消渴的经验效穴。

随证配穴: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晕者,加上星。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5.2 阴阳两虚

下消·阴阳两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3])是指阴液阳气俱虚,以尿频,饮一尿一,色混如膏,面色黧黑,耳轮枯焦,眩晕耳鸣,神疲心悸,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消瘦显著,阳痿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少津,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5.2.1 症状 患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四肢欠温,形寒畏冷,消瘦显著,阳萎不举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5][6][7]

5.2.2 证候分析 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肾失固藏,肾气独沉,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下元虚惫,约束无权,而至饮一溲一。水谷之精微随尿液下注,无以熏肤充身,残留之浊阴,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荣。肾主骨,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耳轮焦干,腰膝疫软。命门火衰,宗筋弛缓,故见形寒畏冷,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是阴阳俱虚之象。[5][7]

5.2.3 方药治疗 治法:温阳滋肾固摄[5]。

可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备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治疗。方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六味地黄丸以调补肾阴。如阴阳气血俱虚,可用鹿茸丸[备注]鹿茸丸(《沈氏尊生书》):鹿茸、麦冬、熟地黄、黄芪、五味子、肉苁蓉、鸡内金、山萸肉、补骨脂、人参、牛膝、玄参、茯苓、地骨皮,以上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5]

5.2.4 饮食疗法 5.2.4.1 推荐食材 下消·阴阳两虚证患者建议食用黄芪、枸杞子、山药、海参、泥鳅、核桃、猪腰、五味子等用以滋阴温阳,补肾固摄[7]。

5.2.4.2 推荐食疗方 1.滋膵饮(《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30g,山药30g,生地黄15g,山茱萸15g,一同水煎,取汁,后入猪胰子,煮熟后,加盐少许,分次饮汤食肉,每日2次。[7]

2.五味枸杞饮(《摄生众妙方》):五味子、枸杞子、冰糖各50g。五味子置纱布袋内,与枸杞子加水1000mL,煮取800mL,加入冰糖。代茶饮。[7]

3.海参粥(《老老恒言》):海参30g,粳米100g,姜、葱、盐各适量。先将海参浸透发好,剖洗干净,入沸水焯一下,捞出切成片。粳米洗净,加水适量,与海参片同煮为粥,待熟时放入适量姜、葱、盐调味。每日2次。[7]

5.2.5 针灸治疗 5.2.5.1 方一 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下消加关元、行间、复溜;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8]

5.2.5.2 方二 [6]

治法:补肾固摄。

处方:以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溪、肾俞、足三里、气海、命门、胰俞穴。肾俞、命门、太溪、气海补肾阳,滋肾阴。足三里补后天以资先天。胰俞为治消渴效穴。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太冲透涌泉。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5.3 气阴两虚

下消·气阴两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3])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口渴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5.3.1 症状 口渴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4]。

5.3.2 方药治疗 治宜滋肾固摄[2]。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大补阴丸、滋膵汤等方[2]。气虚火衰者,用八味地黄丸、右归丸、秘元煎、固阴煎等方[2]。

5.4 津伤燥热

下消·津伤燥热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fluid[3])是指燥热伤津耗液,以尿频量多,烦渴引饮,口干舌燥,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舌红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5.4.1 症状 尿频量多,烦渴引饮,口干舌燥,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舌红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4]。

5.5 瘀血闭阻

下消·瘀血闭阻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3])是指瘀血阻滞,气化失司,以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身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涩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4]。

5.5.1 症状 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身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涩[4]。

5.6 推拿疗法治消肾

[9]

选穴:肾俞、命门、三焦俞、志室、水分、中极、然谷、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左右结构:㨰法在背部脊柱两侧施术,约6分钟,重点在肾俞、命门、三焦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禅推法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往返操作约5分钟。指按揉肾俞、命门、三焦俞、志室、水分、中极、然谷、太溪,每穴约1分钟。横擦腰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用一指禅推法或指按揉法施于气海、关元,每穴约2分钟。掌振神阙穴约1分钟。用掌平推法直推上腹部、小腹部,约5分钟。擦两胁肋部,以透热为度。

5.7 艾灸疗法治消肾

5.7.1 方一 [10]

选穴:太溪、涌泉、然谷、气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平时可以间隔1~2天施灸1次,应长期坚持。

5.7.2 方二 [11]

取穴:

①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组  命门、身柱、脾俞穴;

③组  气海、关门穴;

④组  脊中、肾俞穴;

⑤组  华盖、梁门穴;

⑥组  大椎、肝俞穴;

⑦组  行间、中极、腹哀穴;

⑧组  肺俞、膈俞、肾俞穴。

配穴:下消证,肾虚者,加然谷、涌泉穴。

灸法:每次选用1组穴位,8组穴轮换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6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3][12])为病名[1]。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1]。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5]。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9]。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8][3][12]。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1]。《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1]。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1]。《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1][8]。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6]。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8]。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5]。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5]。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6]。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6]。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8]。

详见消渴条。

7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肾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