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东方传统文化的体现
- 民间偏方
- 2023-12-02
- 117
神农尝百草
《黄帝内经》
神医扁鹃
药王孙思邈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中国的传统医药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显示了东方文化底蕴的深厚。作为世界著名文化古都的北京,受皇家文化的影响,其中医药水平及其文化都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水平,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代表,第一批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上的北京中医药
当年老北京城,同仁堂、鹤年堂、庆仁堂和千芝堂并称为中药四大家,而这四家药店都地处南城,有着几百年的开店历史。
同仁堂乐氏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宁波迁到北京,当时只是民间铃医,清康熙八年(1669)第四代乐显扬创建了北京同仁堂,第五代乐凤鸣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
千芝堂药店开业于明朝万历年间(1596),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万全堂是北京开业最早的药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前后(1403-1424),据档案记载,它实际上是同仁堂乐家的分支。另据王永斌撰写的文章中所记,邓拓曾于20世纪50年代对万全堂的开办、经营承包方式及与同仁堂的关系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可惜还没出研究成果,“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此事只能作罢。
开业于民国元年(1912)的庆仁堂药,虽历史不如其他三家久远,但由于经营有方,接连开了四家分号,位于前门大街路东的南庆仁药店就是其中一家。
1、店名中的文化
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如同仁堂、万全堂、千芝堂、长春堂、庆仁堂等,这一称呼缘起古代名医张仲景。相传汉献帝时期,他任长沙太守,当时此地瘟疫流行,于是张仲景在“工作”之余也接诊病人。因古代到衙署被称为升“堂”、上“堂”,所以张仲景便自称是“坐堂大夫”,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于是,敬仰张仲景的后代行医者也都给自己的药店冠以“某某堂”,意为要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功名、救死扶伤。
俗话说 “买卖买卖,一字成败”,这表明店铺取字名号事关重大,所以各药店取名都极为讲究。同仁堂的店名是乐显扬亲自拟订的,他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表达了乐显扬“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为最”的信仰。千芝堂的店名取自本店的一本药目,其中写道:“闻昔羊(唐朝浙江括苍人)入洞府,得一青云芝,云‘可以长生’。余既未有所得,窃顾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寿,而余心始慰耳”。这里的“千芝”就成了店名,表示愿天下人都长寿。庆仁堂的店名则取意“素具仁慈济世之心,庆获妙药活人之效”,这个店名还有一层意思,因庆仁堂是由四个人出资兴办的,而这四人又是讲仁讲义之人,取“庆仁”二字,即为庆贺仁义之士聚在一起,买卖一定兴隆。万全堂虽没有店名来源的记载,但京城名医杨绳武却将一幅对联留给了万全堂,上联是:“万国称扬誉广三千界”,下联曰:“全球敬仰名垂五百年”,藏头为“万全”。
2、前店后厂,药材自家炮制
一般药店都采用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模式,药店后面都设一加工室,将购置回来的药材炮制后,才能拿到店里为顾客配药。各大药店都有一套药材加工炮制方法,代代相传,不苟一丝,称为古法炮制。同仁堂四世乐尊育说:“古方无不效之理,所处者修合未工,品味不正尔。”意思是同样的药方,其中各味药的炮制方法不一样,疗效会相差甚远。所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历代遵循的堂训,万全堂也一贯恪守着“遵古炮炙、选药精良”宗旨,庆仁堂本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经营之本,千芝堂则始终坚持选料真实、质优,谨遵古法的原则。
同仁堂药店开在大栅栏,制药作坊就设在离大栅栏不远的打磨厂,其中饮片及成药的都有严格的蒸、炒、煅、炙、浸、水飞、霜冻等多达40多种炮制手法。有些药制好后还得存放一段时间才能出售。多贵重的药品,同仁堂也必依古方放足份量,绝不掺假。据乐家后人回忆,有一次在配制紫血丹时需要金锅银铲,乐家女眷们便凑了金首饰100两,放在锅里煮,日夜守候,可见炮制时的一丝不苟。在《同仁堂传统配本》中,收载中成药十六个门类近500种药品的炮制方法,后人又编纂了《同仁堂中药炮制方法》作为古本的补充。
千芝堂经营的药品,不论“汤剂饮片”还是 “丸、散、膏、丹”都是认真加工炮制,以提高疗效。比如天麻、郁金、元胡等都需用刀切成薄片才能在煎煮时充分发挥药效。
万全堂则坚持药材好还要加工细,其饮片(草药)都要经过仔细挑选,光半夏一种就需用清水、石灰、矾等几道工序加工,放49天才能使用,何首乌需用黄酒反复上屉蒸,直蒸到内成糖才合格。
庆仁堂成立初期即在崇文门外巾帽胡同设立制药厂,建有自己的药材种植基地——蔬畦药圃,各种鲜药根苗,种植完备,并在先农坛建了养鹿场,药铺、药厂、鹿场、药圃的一体化,为庆仁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药目是各药店的镇店之宝
药店为了方便病人选方用药,都将本店生产的中成药整理归纳,分门别类,汇编成《药目》。现存最早的《药目》是清代乐凤鸣编著的《同仁堂药目》,其中不但收录了15门常用中成药487种,还记录保存了清代官府有关惩办制造假药骗人的珍贵医药史料,所以,各药店的药目还是一部有价值的史书。
同仁堂所制中成药,除乐氏家传秘方和民间验方外,还有清宫秘方,其中牛黄清心丸、再造丸、大活络丹、苏合香丸、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女金丹等十大名药誉满中外,经世不衰。
在药目中,除介绍药名外,还介绍药效,如《庆仁堂药目》中就有“虎骨药酒之强壮筋骨,能治风湿脚气,气虚作喘,诸般风痰;安坤赞育丸之调经养血,兼治半产滑胎,胎前产后诸般弱证尚已;而益仙救苦金丹之培养血气,凡虚劳失血等症,尤征验不爽;牛黄清心丸、回生第一散更是屡用不爽。”等介绍。
万全堂与京城名医如施今墨、孔伯华、吴济拯、王开明等联手,处方源源流入万全堂,配制出来的牛黄清心丸、二母宁嗽丸、牛黄抱龙丸、追风膏的等十几种中成药。
4、医药结合的坐堂应诊
坐堂应诊是我国中药业的一种医药结合的老传统。有的药店上门拜访附近医生联络买卖,有的则因药店主人本身就是医生或通医道,兼为顾客看病治病。久而久之,觉得此举好处颇多:一来看病针对性强,使病人救治及时,二来病人免受四处持方抓药又难免药味不全之奔波之苦,三是请到名医,既可增加药店声誉,又扩大了业务,号称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就曾在1950年到千芝堂“坐堂应诊”。同仁堂历史上设有专岗为患者“问病买药”,后来又设有专门医馆,在医馆诊病,到柜台抓药形成了北京药店的一大特色。
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保存最为完整,又是唯一继续发挥着功能的中国学术。其中蕴含了人本精神、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执中权时、君子人格等儒家文化。
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
“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医文化的“天人合一”学说,体现在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统一和协调,提倡思想恬淡、意志清静、呼吸精气、和适寒温、精神内守、真气相从。《黄帝内经》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的论述。中医就是按照这一思路,把天人关系失常和地理气候环境变化均纳入病因加以考量,因此而总结出法天则地,因时因地等重要治疗原则。
同仁堂医馆的关庆维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曾有一段给泰国一位副总理治疗的经历。这位副总理在运动时将大腿拉伤,在泰国按摩、服药,也没能治好,于是慕名来到同仁堂医馆,关大夫认真检查了他的病情后,并没有碰受伤的腿,而是在他的胳膊上按摩了几个穴位,只半个小时,这位副总理居然能够行动自如了。关大夫说,这就是中医里平衡、统一和协调的辩证施治。
2、“人文化成”和以“仁”为本
《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化成”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提倡“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构成了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精髓。其中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乃众德之总等儒家君子人格深深影响着医家。
在同仁堂博物馆进门的影壁上所刻由刘炳森题写的《同仁堂堂训》中这样写道:
“同修仁德,亲和敬业;
同修仁术,济世养生。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承同仁堂诚信传统,
扬中华医药美名。
拳拳仁心,代代传;
报国为民,振堂风。”
在三百多年的长河中,同仁堂始终遵循这堂训,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点。这种自律精神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表述。
庆仁堂以“开设药肆,仍本慈善之念,以博施济众为要图,非专为利者比,故药品力求真正,价目格外从廉,因知对证罔不奏效,用当自可通神,可见药之能否治病并不在价之低昂也。”表现出以“仁”为本之意,在南庆仁堂的店堂里配有两条条幅:“庆有延年妙计、仁怀济世良方”和“庆寿同臻百岁、仁心普济万方”也体现了“人文化成”的文化内涵。
中医药之所以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与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合为一体,其中的人文科学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三、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功绩
在最近的电视节目中“养生堂”、“破译掌纹密码”、“养生十日谈”、“从字到人”等,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刮起了一股中医养生热,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显出中医药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根深蒂固,应该说这种中医药文化热是中国传统文化热的一部分,也是现代都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传统中医将《易经》与养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五经”、“五行”、“五色”、“五味”学说,归纳出“顺时养生”、“修身养性”、“合理饮食”等养生原则,对指导人们健康生活有着积极作用。以春季养生为例,《黄帝内经》中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的食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因春季肝气上升,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土木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功能。且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而酸入肝,甘入脾,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增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伤害脾胃之气。有鉴于此,春季饮食调养,宜选甘温之品,忌酸涩,主要以补益脾气为主,故可多吃一点大枣、山药等。这样的学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宠。
2、中医药文化与传统知识普及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进一步展示同仁堂的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同仁堂集团出资2000多万元,于2007年上半年建成同仁堂博物馆,成为我国第一家企业建设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它也是向人们传授北京中医药发展史和中医药知识的窗口。
3、中医药文化与文学名著
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有大量篇幅描述中医药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关于养生保健的内容,更是随处可见。四十二回贾母欠安,请了太医来,王太医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小说中还有一段晴雯因伤风咳嗽,而使用贾府中一个风俗秘法的文字:“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从这些内容来看,曹雪芹对中医理论有很深的造诣,对疾病的描述,堪称专业。
4、中医药文化与饮食
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就连孔子也说过:“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可见饮食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的都市人对饮食的态度已经从吃得饱转向了吃得好,中医药文化中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养生食单。《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就是说五谷是养命的,五果是帮助消化的,五畜起到补益作用,五菜起到补充作用。一些粥铺、素菜馆可能就是据此兴起的吧。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政治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历史文化遗存优势,尤其城南有以同仁堂为代表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形成了构建中医药文化的良好空间,在此构筑一座集中医药文化、医疗、教育、研究、开发、养生、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北京中医药文化园”,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举措,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的创新性举措。
上一篇:疫情消退期百姓如何自我防范?
下一篇:养生健体之“最”运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