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辩证论治痤疮
- 民间偏方
- 2023-12-03
- 122
作者简介
欧阳卫权,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南方医科大学“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客座教授。先后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禤国维,“古中医流派”李口等著名老中医。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年,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重视对人体阳气的顾护,善于发挥中医整体调理及个体化治疗的优势。擅长运用经方治疗(1)荨麻疹、湿疹、血管炎、带状疱疹神经痛、红斑狼疮等疑难皮肤病;(2)发热、咳喘、胃肠病、痹症、月经不调等各科疑难病症;(3)各类亚健康状态的体质调理。主编、副主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各级课题8项。出版个人专著《六经辨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影响较大。
痤疮是常见病多发病,但临床上并不容易治疗。这次欧阳老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运用六经辨治痤疮的体会,将整体辨证和局部皮损辨证相结合,采用经方治疗却又不拘泥于条文。通过对方证体质的判断以及把握方证之间的细微差别,合理地加减变化、合方,大大拓展了经方的应用。最可贵者,历数了六经辨治痤疮种种方证,示人以法,岂止限于痤疮乎?
各位同道晚上好。痤疮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是并不好治,不像疗疮、疮疖等,吃了药很快就能消。根据皮疹的不同分型,比较常见的有丘疹型、脓疱型、结节型、囊肿型,还有严重的聚合型痤疮;根据临床轻重程度,可以分成轻度、中度、重度。今天,我就着重分享运用六经辨证诊治痤疮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痤。”可以看出,《黄帝内经》里认为痤疮是因为寒薄导致郁,也就是内郁生热引起痤疮。《诸病源候论》:“面包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包,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也。"认为肺部的风热导致痤疮的发生,后世古籍也有类似的记载,像《外科正宗》认为是血热郁滞不散引起的,《外科启玄》也说是因为肺气不清,受风而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也说是由肺经血热而成。综合来说,基本认为痤疮是由于肺风、肺热,肺经的血热郁滞而生的。
所以临床上,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等,外用的颠倒散、杏黄散,都会有一定效果。现本科教材里把痤疮分型论治,肺经风热选用枇杷清肺饮;胃肠湿热选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痰湿瘀滞选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但是教材的分型论治只能说是把中医简单化,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作为一个大体的范本和方向,教你在临床上学会一个大致的初步的辨证来选方用药,但并不等于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金标准。
二、治疗痤疮的心得
我在临床上还是坚持用纯中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同时一直钻研用六经辨治的方法用经方来治疗疾病,看看纯中医在临床上到底能够解决多少、多大范围的问题。对于痤疮我也是这么坚持下来的,慢慢积累了一些心得。
1、整体辨证与局部皮损辨证相结合
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痤疮,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强调整体辨证和局部皮损辨证相结合。
(1)整体来说,一定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式,来收集尽可能详细、准确的临床信息。我更喜欢用信息来代替症状这个词,不仅是患者不舒服的主观感觉才是症状,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肤色和皮肤滋润度以及患者语速、神色形态等各方面都是需要抓住的信息。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患者来诊时的状态和平时的状态。病人来诊时的状态,往往可以用阴阳、寒热、虚实来进行描述,也可以用六经的方式大致地判断它属于三阳还是三阴。
(2)再着重观察患者的皮损。教材里写的比较清楚,比如说颜色红是属于热,有脓头是有热毒,有渗液是属于湿,这些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鲜红是热,那这个热是局限性的热还是整体的热呢?这个非常关键。很多年轻的女性前来看病,说脸上长了鲜红色的痘痘,是上火了,煲了凉汤喝了以后还难受,拉肚子、痛经更厉害了。我说这不是热,是寒。不能只看一个方面,手是冰凉的,平时又痛经,喜欢拿热水袋捂着肚子,平时很怕冷,面色没有光彩,胃怕凉,喝点凉水就觉得胃不舒服,哪里有热象呢?所以整体是一个虚寒体质。脸上会有红色的疙瘩,是因为“郁而生痤”,热是郁在局部,不是在整体,整体表现是虚寒,局部的热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范围,不能当成一个全身的热象而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来治疗,这是不对的。因此要强调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
(3)在临床中还必须仔细分析,整体占的权重有多大,局部占的权重有多大,分析它们之间所占的比例,来权衡开方的寒温比例,这个非常关键。某些患者,体质很壮实,表现没有一些虚象,局部表现的是热象。这样肯定就着重在局部皮损上,再结合患者整体的实象,开出一个相对来说偏寒的攻邪的方。但对于另外一些患者,整体的表现明显偏虚偏寒,体质偏弱的状态,即使冒出很多红色的丘疹甚至脓疱,油腻很厉害,这个时候一定要权衡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予扶正补虚,包括补气补血、调脾胃为主的方,兼顾一下局部的皮疹,稍稍加一些清局部郁热的药就可以了。有一些患者虚的非常严重时,我们甚至要抛开局部的皮损,直接去从补虚扶正的角度来纠正整体的虚寒状态,这时就要以整体为主了。这是六经辨证治疗痤疮的一个注意点,一定要强调整体辨证和局部皮损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才有可能把经方用到痤疮上面去。
2、经方的拓展应用
所谓经方的拓展应用,就是说不能局限于条文。如果局限于条文去寻找相关的证据,会发现没有几个经方能治疗痤疮。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还有“妇人怀妊,腹中痔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如果过分地注重条文,把它只作为一个治疗妇人腹痛的方,就永远没法把它拓展运用到痤疮的治疗上。我观察到现在很多年轻的女孩子用当归芍药散的机会很多。根据当归芍药散本身治疗的内在的包含了病机状态的一个证。这个证、状态相符合,我们就可以用当归芍药散。
3、方证体质的判断
很多时候经方治疗痤疮,它表现的并不是像条文所说的症状,而是根据内在所反映的体质状态来判断。比如我常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大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包括用大小柴胡汤、四逆散等都是从体质状态,而不是单从条文来判断。
我们可以通过药物组合以方测证,推测方子背后所包含的体质状态,这个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上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这个方符合这个体质状态的话,就可以选用这个方,或以这个方为基础进行加减来治疗痤疮。
4、注意方证中的细微差别
比如茵陈蒿汤和当归贝母苦塞参丸都可以下焦湿热。事实上这两个方子是有差别的,把两个方子的差别仔细的分出来,才能更准确应用。
5、注意合方的使用
临床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只单用某一经方,有时很难完全契合患者的状态,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合方的。合方的应用能够使经方治疗痤疮的范围大大的扩展。
三、六经辨治痤疮
1、太阳病证方证举例
1.葛根汤
葛根汤条文讲的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有些医家把它归为桂枝汤类方,但更多医家把它归为麻黄汤类方。以无汗为特点,它应该是属于麻黄汤的类方,但如果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治疗项背强几几,津液不足的角度讲的话,应该把它归为桂枝汤的类方。所以葛根汤包括了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两个特征,一是出现像桂枝汤营阴不足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含有麻黄,适合体质壮实、肌肤紧凑、难以汗出的状态。
对于局部皮损,一般多见于反复不愈的结节型、囊肿型的痤疮,以头面部和上部反复炎症、脓水出不止为特征。但脓水出不止不等于说他体虚,因为他的虚只是局部的营阴不足。整个体质还是很壮实的,这时用过多的黄芪补托效果并不好。仲景使用小剂量麻黄可以开通玄府,让邪有出路。很多的痤疮反复不愈不是正气不足,很多是玄府闭塞,邪气没有机会出来,这时就可以考虑用麻黄剂。临床上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进行加减变化,夹杂湿热可以合用茵陈蒿汤,湿浊可以加平胃散等来治疗。
2.麻杏苡甘汤
麻杏苡甘汤可用来治疗痤疮,而不只是治一身尽疼的风湿。其中薏苡仁既可以通痹上癌治湿痹,同时也是很好的排脓药。
关键一点是里面的麻黄跟葛根汤里的用法是一样的。患者出现反复不愈的结节、囊肿型的痤疮,而体质又偏壮实并不虚时就可以使用此方。
两者的区别在于,葛根汤一定要适于无汗的体质,而麻杏苡甘汤无汗有汗皆可使用。因为麻杏苡甘汤本身就是汗出当风引起的,所以可以是有汗的,但是肌肤腠理还是很致密的,所以可以用麻黄去透发邪气,特别是舌苔偏厚,有湿可发时,可用麻杏苡甘汤来治疗痤疮。
3.五苓散
五苓散是治疗水饮的,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如果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就用五苓散来治疗。临床上使用五苓散治疗痤疮不一定能看到完整的五苓散证,但可以通过水饮证辨别使用,患者常常脸上表现油腻很甚,这是一种湿,也是水饮的一种。
但不是所有的油腻性痤疮都用五苓散,五苓散是由桂枝汤变化出来的,那么就符合桂枝汤的体质状态,最典型的体质状态是汗出、恶风。
此外,还要考虑其他的水饮证据,比较常见的是舌胖大,舌质淡润或者滑润,甚至是水滑。如果有明显的舌红、苔黄厚腻,明显就是湿热状态,就不能用五苓散,可以考虑用茵陈蒿汤等去湿热的方。这个非常关键,一定要辨证这个状态出来才考虑用五苓散。
4、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湿热的,黄芩、黄连是两味清热燥湿药,葛根清阳明热。这个方可以治疗湿热上熏头面引起的以湿热为主要表现的痤疮。
全身状态有几个点:
第一是必须是体质壮实,不能像桂枝汤那种表虚自汗恶风的状态。
第二要肠胃功能好,能吃,如果肠胃功能不好,吃一点就腹胀,那就不合适。
第三不一定要下利,但如果下利,大便一定很臭,如果不臭就不是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其他还可以看见口干、尿黄等里热的表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