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3)临床表现不同,选方用药各异

一、甲子(1924 1984 2044)、甲午(1954 2014 2074)

1、运气相合体质

甲戌、甲辰年,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甲乃阳干,岁土太过,土太过,水受乘,木来复,故肝风偏胜,脾肾阳虚寒湿。综合五运与六气其体质特征为:易病脏腑为脾肝肾心,病性在上为肝风偏胜,心阳被郁,在下为脾肾寒湿大行,简言之为上风寒中湿下寒。

其中岁土太过,与之相通应的脾湿过盛为主要体质特点。又客气少阴君火司天,与之相应的心火偏胜,司天之火气生岁运之土气,气生运,乃顺化之年,脾湿得司天君火之助而愈盛,使得脾虚湿盛的体质更加显著。

岁土太过,肾水受乘而病,表现为肾阳虚寒体质。

从五运推演,岁土太过,木气来复,肝风偏胜,肝的温升之力过强;由六气推演,客气阳明燥金在泉,肺燥偏胜,金胜乘木,肝气不舒。运气相合,根据“异者衰之”的原理,下半年肝风偏胜的状态有所缓解。

客气少阴君火司天,火热之邪淫胜,与之相通应之心火偏胜,表现为心火燔热的体质特点。

又客气少阴君火司天,火胜灼金,肺金受乘而病,凉降之力不足;而阳明燥金在泉,与之相通应的肺燥偏胜,故下半年得平和之清气。

总言之,甲子、甲午年的体质表现:心火燔热,肝风肺燥偏胜,脾肾寒湿体质,脾肾肝肺心易受邪感病,发病后易出现上风火燥中湿下寒的疾病病机特点,其中脾湿偏胜是病机关键。临证应注重顾护脾土,健脾祛湿,即使没有湿邪见证,也应如此。同时还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注意肝风偏胜程度的轻与重;权衡上半年与下半年肺金的太过与不及。如下图所示。

临床用药意义__临床用药的原则是什么

甲子、甲午年脏腑病变规律图

注:黑色三角代表主要病变脏腑,以下各图同此。

_临床用药的原则是什么_临床用药意义

子午之纪客主加临六步气图

2、具体用药

根据其体质特点,患者易病脏腑涉及上中下三焦,且以中焦湿胜为主,故从五运六气对脏腑功能影响,临证处理此类体质的病人时当上中下三焦兼顾,注意清心泻火,润肺燥,平肝熄风,温中祛湿,温阳利水等五个方面,而以顾护脾胃、健脾祛湿为要、为先。同时又要根据患者所患疾病、临床症状与体征、发病及就诊时间等,权衡治疗的着重点。因为同一体质下不同疾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病机特点,临证应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同时同一体质下同一疾病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侧重点可能不同。另外发病及就诊时间的运气对于疾病的发展倾向及治疗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1)运气相合治则

“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甲子、甲午年,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土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少阴君火司天,热邪淫胜,热为火气,水能胜之,咸从水化,寒为水气,故上治以咸寒。土运太过,湿邪偏胜,治当以祛湿为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意为苦伤脾胃,使湿气受损,故知苦能泻土燥湿。《周易·说卦》言“燥万物者,莫炽乎火”,意为火能干燥万物,而不至于润滋,可知火能助燥,热为火气,故中治以苦热。阳明燥金在泉,燥邪淫胜,金胜乘木,治当补木泻金。酸为木之正味,可益木;热为火气,可平金。木火相生则金有制而木不受克,故下治以酸热。

2)地支纪年治则

“子午之纪……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岁宜咸以耎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子年与午年即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子午为阳支,阳干配阳支,故少阴君火司天的十年均是岁运太过之年。必须抑制其太过的火气,火克金,金不及,故资助其岁气所胜不及的金气。如金克木,金气偏胜,木气不行,折其太过的金气,资其所胜之气即不及的木气,使火不至于太过而发生疾病。食用与该年气候生长相适应的谷类,如丹谷(即红色的谷物,如黍类)和白谷(即白色的谷物,如稻类[插图]),以保全人体的真气,食用感间气而化生的谷类以避虚邪。水能泻火,咸从水化,使心火得肾水相济而不上炎,顺心之性,而调其上半年的君火。如果火气过盛,可用苦寒药发泄火气,因火宜发散,苦味有升发之性。酸性收敛,可收下半年的燥金之气。若燥火过盛,甚则可用苦味以泄之。应根据岁运与岁气的同异,而制定用多或用少,若岁运如太徴与司天之气同为热者用寒凉之品以化之,若岁运如太商与在泉之气同为凉者,用温热之品以化之,用热性药品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凉性药品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温性药品时,应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寒性药品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若不遵守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临床表现不同,选方用药各异

甲子、甲午年体质下,同一疾病发病后或以上风火燥见证,如头晕胀痛,眩晕耳鸣,眩晕欲仆,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干咳无痰,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发热,心烦,失眠多梦,胁肋灼痛,吐血、衄血,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或弦细等表现为主;或以中湿见证,如口腻纳呆,食少腹胀,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等表现为主;或以下寒见证,如头目眩晕,面色[插图]白或黧黑,耳鸣,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冷,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精神萎靡,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或腹部胀满,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表现为主;或上中下症状夹杂出现。

如上所言,患者病症表现并不一定以中焦湿胜为主,可能以上焦风燥热或下焦寒凝为主要表现,此时问诊除关注患者主诉脏腑外,还应按患者体质易病脏腑询问是否有中焦的病症表现。所以治疗时,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物。具体而言,首先要调理患者体质,即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温下焦肾寒,清上焦风火燥。健脾祛湿可选用的方剂有理中丸、建中汤类(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苓桂术甘汤、黄芽汤、附子山茱萸汤、备化汤、二陈汤、五苓散、五皮散等;可选用的药物有干姜、生姜、炮姜、高良姜、白豆蔻、藿香、佩兰、白扁豆、砂仁、石菖蒲、白术、陈皮、苍术、半夏、厚朴、薏苡仁、茯苓、木瓜等,可灵活加减化裁。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表现,适当清上焦风火燥,选用清肝熄风、清心泻火、清肺润燥的方药,如龙胆泻肝汤、镇肝熄风汤;泻心汤、清心莲子饮;桑杏汤、麦门冬汤。菊花、煅牡蛎、煅龙骨、钩藤、天麻;栀子、黄连、牡丹皮;麦冬、白芍、当归等。以及温下焦肾寒的方药,如四逆汤、右归丸;车前子、车前草、木通、细辛、附子、肉桂等。也可上中下兼顾,选择乌梅丸、半夏泻心汤、附子山茱萸汤等清上温中顾下的方剂。

4)就诊时间不同,用药轻重不一

发病及就诊时间的运气制约和影响着证候的形成和演变。如甲子、甲午年体质特点以脾湿偏胜为主,若就诊时的运气亦为寒湿偏胜,便加重了脾湿寒凝的状态,治疗时当以温阳健脾祛湿为主,可选用吴茱萸、干姜、附子、炮姜等苦热、甘温之品而不必顾忌,同时适当配伍清上温下的方药。若诊病时间是燥热偏胜的运气,其脾肾寒湿的状态受到抑制,此时当注意温阳药的选用及其量的大小,可用砂仁、豆蔻、扁豆等平和的药物或者应用吴茱萸、干姜、附子、炮姜等大辛大热之药物,而减少其用量。

二、甲戌(1934 1994 2054)、甲辰(1964 2024 2084)

1、运气相合体质

甲戌、甲辰年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甲乃阳干,岁土太过,土太过,水受乘,木来复,故肝风偏胜,脾肾阳虚寒湿。综合甲戌、甲辰年的五运与六气,对于其体质特征可以总结为:易病脏腑为脾肝肾心,病性在上为肝风偏胜,心阳被郁,在下为脾肾寒湿大行,简言之为上风寒中湿下寒。

其中岁土太过,与之相通应的脾湿过盛为主要体质特点,且客气太阴湿土在泉,湿邪壅盛,加重了脾虚湿盛的特点。运气相合分析,太过的岁土与在泉之太阴湿土五行皆为土,乃同天符之年;岁运之阳土与岁支之辰戌土相符,乃岁会之年;客气太阳寒水司天,岁运之土克司天之水,运盛而气衰,乃不和之年。总而言之,甲戌、甲辰年在岁运、司天、在泉的共同影响下,湿邪淫胜至极,也使得脾虚湿盛的体质尤为显著。

岁土太过,木气来复,与之相通应之肝风偏胜,温升之力过强。

由五运推演,岁土太过,肾水受乘而病,表现为肾阳虚寒体质;由六气推演,客气为太阳寒水司天,寒凝偏胜,表现为肾水太过,运气相合,肾水不足与肾水太过相互牵制,故上半年肾的功能相对平和;又太阴湿土在泉,土克水,亦表现为肾水不足,运气相合,肾水不足的情况得以叠加,故下半年肾虚寒凝尤为加重。客气太阳寒水司天,水乘火,寒湿交争为疟,侵害于火,故心阳被郁属于另一特点。

总言之,甲戌、甲辰年的体质表现:肝风偏胜,心阳被郁,脾肾寒湿体质,脾肝肾心四脏易受邪感病,发病后易出现上风寒中湿下寒的疾病病机特点,其中脾湿偏胜是病机关键,甲戌、甲辰年在太过的岁土、司天之气太阳寒水以及在泉之气太阴湿土的共同影响下,湿邪淫胜至极,不仅使脾虚湿盛的体质成为本年的主要体质特点,也使甲戌、甲辰年成为六甲年中土湿壅盛最重的年份。体质以整体(上中下三焦)偏寒湿为主要表现,以阳气升发不足,阴寒之气弥布为主要特点。所以临证凡逢甲戌、甲辰年出生的人群,应注重顾护脾土,温阳健脾祛湿,即使没有湿邪见证,也应如此。同时还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权衡上半年肾水的太过与不及,注意上半年心火不足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_临床用药意义_临床用药的原则是什么

_临床用药意义_临床用药的原则是什么

2、具体用药

根据其体质特点,患者易病脏腑涉及上中下三焦,且以中焦湿胜为主,故从五运六气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角度分析,临证处理此类体质的病人时当上中下三焦兼顾,注意温心阳,平肝熄风,温中祛湿,温阳利水等四个方面,而以顾护脾胃、健脾祛湿为要、为先。同时又要根据患者所患疾病、临床症状与体征、发病及就诊时间等,权衡治疗的着重点。因为同一体质下不同疾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病机特点,临证应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同时同一体质下同一疾病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侧重点可能不同;另外发病及就诊时间的运气对于疾病的发展倾向及治疗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1)运气相合治则

“甲戌岁会同天符、甲辰岁岁会同天符: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甲戌、甲辰年,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土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太阳寒水司天,寒邪淫胜,寒可伤肾,水性凝,水欲坚,苦顺其气而坚之,可知苦补肾水;热可以胜寒,故上治以苦热。土运太过,湿邪偏胜,治当以祛湿为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意为苦伤脾胃,使湿气受损,故知苦能泻土燥湿。《周易·说卦》言:“燥万物者,莫炽乎火。”意为火能干燥万物,而不至于润滋,可知火能助燥,温为火气,故中治以苦温。太阴湿土在泉,湿邪淫胜,故其治法同土运太过治法,亦为“苦温”。

2)地支纪年治则

“辰戌之纪……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辰年与戌年即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之年。因太阳寒水司天,寒宜温之,故用苦温以祛寒,太阴湿土在泉,湿宜燥之,故用苦燥以祛湿。水克火,寒气偏胜,火气郁而不行,在治疗时宜折其太过的司天之寒气,资其所胜之气即不及的火气,王冰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是此意。因辰戌为阳支,阳干配阳支,故太阳寒水司天的十年均是岁运太过之年。故抑制其太过的岁运及司天在泉的寒湿之气,扶植其所胜之气如不及的火气,不要使运气太过而发生疾病,应当食用与该年气候生长相适应的谷类,如玄谷(即黑色谷物,如豆类)和黅谷(即黄色谷物,如稷类),以保全人体的正气,避免虚邪贼风以安定正气。根据岁运与司天在泉在气候推算中的同异,裁定药食性味的多少而制之,如在太宫、太羽、太商之年,气与运均为寒湿,故在治疗时用燥热药以化寒湿,如在太角、太徴之年,岁运与岁气不相同,宜用清热燥湿药治疗。气运相同就多用燥热药,气运不同就少用燥热药。凡用寒性药品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凉性药品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温性药品时,应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热性药品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若不遵守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就是说要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原则。

3)临床表现不同,选方用药各异

甲戌、甲辰年体质下,同一疾病发病后或以上风寒见证,如头晕胀痛,眩晕耳鸣,眩晕欲仆,口苦口干,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烦躁,谵妄,急躁易怒,心胸憋闷或痛等表现为主;或以中湿见证,如口腻纳呆,食少腹胀,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等表现为主;或以下寒见证,如头目眩晕,面色[插图]白或黧黑,耳鸣,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冷,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精神萎靡,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或腹部胀满,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表现为主;或上中下症状夹杂出现。

如上所言,患者病症表现并不一定以中焦湿胜为主,可能以上焦风寒或下焦寒凝为主要表现,此时问诊除关注患者主诉脏腑外,还应按患者体质易病脏腑询问是否有中焦的病症表现。所以治疗时,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物。具体而言,首先要调理患者体质,即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温下焦肾寒,清上焦风火燥。健脾祛湿可选用的方剂有理中丸、建中汤类(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苓桂术甘汤、黄芽汤、附子山茱萸汤、备化汤、二陈汤、五苓散、五皮散等;可选用的药物有干姜、生姜、炮姜、高良姜、白豆蔻、藿香、佩兰、白扁豆、砂仁、石菖蒲、白术、陈皮、苍术、半夏、厚朴、薏苡仁、茯苓、木瓜等,可灵活加减化裁。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表现,适当调理上焦,选用温通心阳、清肝熄风的方药,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参附汤;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桂枝、远志、石菖蒲;菊花、钩藤、天麻等。兼顾下焦,选用温阳利水的方药,如四逆汤、右归丸;车前子、车前草、木通、细辛、附子、肉桂等。也可上中下兼顾,选择乌梅丸、半夏泻心汤、附子山茱萸汤、附子山茱萸汤等清上温中顾下的方剂。

4)就诊时间不同,用药轻重不一

发病及就诊时间的运气制约和影响着证候的形成和演变。如甲戌、甲辰年体质特点以脾湿偏胜为主,受到司天之气太阳寒水以及在泉之气太阴湿土的共同影响,湿邪淫胜至极,是六甲年中脾湿最明显的一年。在运和气的共同影响下,体质以整体(上中下三焦)偏寒湿为主要表现,以阳气升发不足,阴寒之气弥布为主要特点。此种体质若就诊时的运气为寒湿偏胜,外界的阴寒之气加于原本寒湿偏胜的体质,寒湿之气愈加淫胜,故治疗时当以温阳祛湿为主,大胆选用温升阳气、疏壅导湿的药物,如干姜、附子、桂枝、柴胡、防风、茯苓、泽泻、佩兰、丁香等。若诊病时间是风热偏胜的运气,外界偏胜的阳气加于寒湿壅盛的体质,使得脾肾寒湿的状态受到抑制,此时温阳健脾,当谨慎选用温阳药,并注意其用量的大小,不可选用过辛过热之品,用量也不宜过大,此即“用热远热”之意。

三、甲申(1944 2004 2064)、甲寅(1974 2034 2094)

1、运气相合体质

甲申、甲寅年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甲乃阳干,岁土太过,土太过,水受乘,木来复。综合甲申、甲寅年的五运与六气,对于其体质特征可以总结为:易病脏腑为脾肝肾肺三焦胆,病性在上为三焦胆火热淫胜,肝风肺燥偏胜,在下为脾肾阳虚寒湿,简言之为上风火燥中湿下寒。

其中岁土太过,与之相通应的脾湿过盛为主要体质特点,又客气少阳相火司天,与之相应的三焦胆火偏胜,火生土,乃顺化之年,气候变化较为平和,太过的岁土得司天之助而愈旺。但客气厥阴风木在泉,木克土,故下半年脾湿偏胜的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由五运推演,岁土太过,木气来复,与之相通应之肝风偏胜,温升之力过强;由六气推演,客气为厥阴风木在泉,亦表现为肝风偏胜,运气相合,肝风太过的情况得以叠加,故下半年肝风偏胜尤为加重。

岁土太过,肾水受乘而病,表现为肾阳虚寒体质。

客气少阳相火司天,火热之邪淫胜,火胜灼金,故三焦胆火偏胜与燥金不及均是其体质特点。

总言之,甲申、甲寅年的体质表现:三焦胆火热淫胜,肝风肺燥偏胜,脾肾阳虚寒湿体质,脾肝肾肺三焦胆易受邪感病,发病后易出现上风火燥中湿下寒的疾病病机特点,脾湿偏胜是病机关键。受司天与在泉风热之气的影响,甲申、甲寅年中焦脾湿壅盛的状态得以缓解,是六甲年中脾湿壅盛最轻的年份。肝风偏胜也是甲申、甲寅年的主要体质特点,故此两年出生人群的易病脏腑主要是肝脾,临证应注意肝脾同调。六甲年相较,土湿壅盛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甲戌甲辰年、甲子甲午年、甲申甲寅年,甲戌甲辰年病性多寒湿,病位在下,甲子甲午年与甲申甲寅年在六气的影响下病性中多了火热之性,且病位也偏中上。所以在进行体质辨识时,应注意运气合参,同时需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以保证无偏颇之虞。同时对于甲申、甲寅年还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权衡脾湿偏胜被抑制程度的轻与重。如下图所示。

临床用药的原则是什么__临床用药意义

临床用药意义_临床用药的原则是什么_

2、具体用药

根据其体质特点,患者易病脏腑涉及上中下三焦,且以中焦湿胜为主,故从五运六气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角度分析,临证处理此类体质的病人时当上中下三焦兼顾,注意清心泻火,平肝熄风,清肺润燥、温中祛湿,温阳利水等五个方面,而以顾护脾胃、健脾祛湿为要、为先,同时又要根据患者所患疾病、临床症状与体征、发病及就诊时间等,权衡治疗的着重点。因为同一体质下不同疾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病机特点,临证应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同时同一体质下同一疾病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侧重点可能不同;另外发病及就诊时间的运气对于疾病的发展倾向及治疗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1)运气相合治则

“甲申、甲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甲申、甲寅年,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土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少阳相火司天,火邪淫胜,水能胜之,咸从水化,寒为水气,故上治以咸寒。土运太过,湿邪偏胜,治当以祛湿为要。不同于甲子、甲午年之苦热,以及甲申、甲寅年之苦温,此处用“咸和”,是运气综合考虑的结果,六甲年均为土运太过,湿邪淫胜,但是湿的寒热属性不同:甲子、甲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上半年偏热,下半年偏凉,兼具两热之性,故治以“苦热”,既可燥湿,又可平凉;甲戌、甲辰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全年气候偏于寒湿,故治以“苦温”,既可燥湿,又可胜寒。而甲申、甲寅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全年以温热为主。故治以“咸和”,咸为水之正味,可胜火。和,和中之意,湿热得去,而脾胃自和,故言。厥阴风木在泉,风邪淫胜,辛从金化,凉为金气,故下治以辛凉。

2)地支纪年治则

“寅申之纪……抑其运气,赞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故岁宜咸、宜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寅年与申年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之年,寅申为阳支,阳干配阳支,故少阳相火司天的十年均是岁运太过之年。必须抑制其太过的岁运及司天在泉风火之气,赞助其有关运气的所胜之气如不及的金气、土气。如相火司天,火克金,火气偏胜,金气郁而不行,必须折减其郁火,资其所胜之气即不及的金气,则猝暴太过之气不能发生,重病不起。水能泻火,咸从水化,使心火得肾水相济而不上炎,顺心之性,故用咸味。辛从金化,金克木,可克制在泉的风气,故用辛味。木生火,酸为木味,能顺木火之性,故用酸味。用渗利小便、通泄大便之法清除火热,用水渍或发汗之法以驱散风邪,根据观察气候的寒热变化,适当地调节其偏差,若中运如太角、太徴即与岁气风热相同之年,应多用寒化之品,若中运如太羽即与岁气风热不同之年,应少用寒化之品,用热性药品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温性药品时,应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寒性药品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凉性药品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若不遵守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临床表现不同,选方用药各异

甲申、甲寅年体质下,同一疾病发病后或以上风火燥见证,如干咳无痰,胸痛,痰中带血,口舌生疮,溃烂疼痛,头晕胀痛,眩晕耳鸣,眩晕欲仆,面红目赤,口苦口干,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发热,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吐血、衄血,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有力等表现为主;或以中湿见证,如口腻纳呆,食少腹胀,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等表现为主;或以下寒见证,如头目眩晕,面色[插图]白或黧黑,耳鸣,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冷,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精神萎靡,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或腹部胀满,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表现为主;或上中下症状夹杂出现。

如上所言,患者病症表现并不一定以中焦湿胜为主,可能以上焦风火燥或下焦寒凝为主要表现,此时问诊除关注患者主诉脏腑外,还应按患者体质易病脏腑询问是否有中焦的病症表现。所以治疗时,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物。具体而言,首先要调理患者体质,即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温下焦肾寒,清上焦风火燥。健脾祛湿可选用的方剂有理中丸、建中汤类(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苓桂术甘汤、黄芽汤、附子山茱萸汤、备化汤、二陈汤、五苓散、五皮散等;可选用的药物有干姜、生姜、炮姜、高良姜、白豆蔻、藿香、佩兰、白扁豆、砂仁、石菖蒲、白术、陈皮、苍术、半夏、厚朴、薏苡仁、茯苓、木瓜等,可灵活加减化裁。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表现,适当调理上焦,选用清三焦胆火、平肝熄风、清肺润燥的方药,如小柴胡汤、黄芩汤;龙胆泻肝汤、镇肝熄风汤;桑菊饮、清燥救肺汤。黄芩、栀子;钩藤、天麻;天花粉、桑白皮等。兼顾下焦,选用温阳利水的方药,如四逆汤、右归丸;车前子、车前草、木通、细辛、附子、肉桂等。也可上中下兼顾,选择乌梅丸、半夏泻心汤、附子山茱萸汤等清上温中顾下的方剂。

4)就诊时间不同,用药轻重不一

发病及就诊时间的运气制约和影响着证候的形成和演变。如甲申、甲寅年体质特点以脾湿偏胜、肝风偏胜为主,是六甲年中脾湿壅盛程度最轻的年份,若发病时的运气为寒湿偏胜,便加重了中焦湿胜的状态,往往形成寒湿困脾之证,治疗时当如甲子、甲午年以及甲戌、甲辰年,以温阳健脾祛湿为主;若发病时间是风木偏胜的运气,则其脾虚湿盛的状态受到抑制,而以肝风偏胜、肝阳上亢为主要见证,此时当注意温阳药的选用及其量的大小,在温阳健脾的同时注意平肝熄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