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的作用与功效
- 中药药方
- 2023-09-12
- 111
【中药名称】防风
(《本经》)
【异名】铜芸(《本经》),茴芸、茴草、百枝、闾根、百蜚(《吴普本草》),屏风(《别录》),风肉(《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植物形态】防风,又名:山芹莱、白毛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无毛。根粗壮,茎基密生褐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茎单生,2歧分枝。基生叶三角状卵形,长7~19厘米,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条形至披针形,全缘;叶柄长2~6.5厘米;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5~9,不等长;总苞片缺如;小伞形花序有花4~9朵,小总苞片4~5,披针形;萼齿短三角形,较显著;花瓣5,白色,倒卵形,凹头,向内卷;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卵形,幼嫩时具疣状突起,成熟时裂开成2分果,悬挂在二果柄的顶端,分果有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本植物的叶(防风叶)、花(防风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药材】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
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
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
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
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化学成分】防风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甙等。
【药理作用】①解热作用
对人工发热家兔,经口给予关防风煎剂或浸剂,有明显解热作用,煎剂的作用较浸剂好。
②镇痛作用
小鼠灌服防风(品种未鉴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显提高痛阈(电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样有效。
③抗菌作用
新鲜关防风榨出液在体外试验,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品种未经鉴定的防风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及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关防风醇浸膏给家兔皮下注射,对血糖无影响。
【炮制】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性味】辛甘,温。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辛,无毒。"
③《药品化义》:"气和,味甘微辛,性微温。"
④《本草再新》:"味辛,性平,无毒。"
【归经】入膀胱、肺、脾经。
①《珍珠囊》:"太阳经本药。"
②《汤液本草》:"足阳明胃、足太阴牌二经之行经药。"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⑦王好占:"搜肝气。"
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
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②《唐本草》:"畏萆Z。"
③《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④《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选方】①治风邪伤卫,有汗恶风:防风、荆芥、葛根。(《症因脉治》防风汤)
②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塑损目,及脑痛不止:川芎五钱,柴胡七钱,黄连(炒)、防风(去芦)、羌活各一两,炙甘草一两五钱,黄芩三两(去皮,锉,一半酒制,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于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二分。(《兰室秘藏》清空膏)
③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四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三服。(《普济方》)
④治风热拂郁,筋脉拘倦,肢体焦痿,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等症: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宜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⑤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一(二)两(去芦头,微炒),地龙二两(微炒),漏芦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防风散)
⑥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二钱,雄猪蹄一节。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外科十法》防风汤)
⑦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一两半,天麻二两。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圣济总录》防风丸)
⑧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叉股)各等分。细末。如破伤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一钱。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二钱,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二钱,温酒调下。(《本事方》玉真散)
⑨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⑩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二钱半,人参一钱二分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世医得效方》防风散)
⑾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食前白汤服二钱。(《简便单方》)
⑿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经验后方》)
⒀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五钱。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
(《本经》)
【异名】铜芸(《本经》),茴芸、茴草、百枝、闾根、百蜚(《吴普本草》),屏风(《别录》),风肉(《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植物形态】防风,又名:山芹莱、白毛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无毛。根粗壮,茎基密生褐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茎单生,2歧分枝。基生叶三角状卵形,长7~19厘米,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条形至披针形,全缘;叶柄长2~6.5厘米;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5~9,不等长;总苞片缺如;小伞形花序有花4~9朵,小总苞片4~5,披针形;萼齿短三角形,较显著;花瓣5,白色,倒卵形,凹头,向内卷;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卵形,幼嫩时具疣状突起,成熟时裂开成2分果,悬挂在二果柄的顶端,分果有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本植物的叶(防风叶)、花(防风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药材】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
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
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
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
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化学成分】防风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甙等。
【药理作用】①解热作用
对人工发热家兔,经口给予关防风煎剂或浸剂,有明显解热作用,煎剂的作用较浸剂好。
②镇痛作用
小鼠灌服防风(品种未鉴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显提高痛阈(电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样有效。
③抗菌作用
新鲜关防风榨出液在体外试验,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品种未经鉴定的防风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及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关防风醇浸膏给家兔皮下注射,对血糖无影响。
【炮制】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性味】辛甘,温。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辛,无毒。"
③《药品化义》:"气和,味甘微辛,性微温。"
④《本草再新》:"味辛,性平,无毒。"
【归经】入膀胱、肺、脾经。
①《珍珠囊》:"太阳经本药。"
②《汤液本草》:"足阳明胃、足太阴牌二经之行经药。"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⑦王好占:"搜肝气。"
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
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②《唐本草》:"畏萆Z。"
③《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④《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选方】①治风邪伤卫,有汗恶风:防风、荆芥、葛根。(《症因脉治》防风汤)
②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塑损目,及脑痛不止:川芎五钱,柴胡七钱,黄连(炒)、防风(去芦)、羌活各一两,炙甘草一两五钱,黄芩三两(去皮,锉,一半酒制,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于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二分。(《兰室秘藏》清空膏)
③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四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三服。(《普济方》)
④治风热拂郁,筋脉拘倦,肢体焦痿,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等症: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宜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⑤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一(二)两(去芦头,微炒),地龙二两(微炒),漏芦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防风散)
⑥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二钱,雄猪蹄一节。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外科十法》防风汤)
⑦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一两半,天麻二两。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圣济总录》防风丸)
⑧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叉股)各等分。细末。如破伤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一钱。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二钱,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二钱,温酒调下。(《本事方》玉真散)
⑨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⑩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二钱半,人参一钱二分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世医得效方》防风散)
⑾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食前白汤服二钱。(《简便单方》)
⑿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经验后方》)
⒀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五钱。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
上一篇:推荐:民间祛斑小偏方有哪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