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人有“五郁”:气郁、血郁、湿郁、食郁、火郁,你是哪种? 六郁是哪六郁

火郁(fire stagnation[1][2])为病证名[3]。即火热性的郁证[3]。《中医药学名词》(2004):火郁是指火邪郁阻于内,不能透泄发越于外的病理变化[4]。《中医药学名词》(2010)火郁又称热郁。

文章目录:

  1. 人有“五郁”:气郁、血郁、湿郁、食郁、火郁,你是哪种?
  2. 六郁是哪六郁
  3. 体现“火郁发之”的方剂是
  4. 五郁简介

一、人有“五郁”:气郁、血郁、湿郁、食郁、火郁,你是哪种?

中医经常说,我们要“疏肝解郁”。但大家可知道,“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气郁、血郁、湿郁、食郁、火郁。

气郁就是气行不通,这是根本;血郁,就是血行不畅;湿气太重也会导致气血的郁结,是为湿郁;食郁,就是吃多了食物,消化不通,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受到了影响,导致人体的郁结;火郁,是体内有热,气机被热遏制住了,导致气血郁结。

治疗不同的郁,有不同的针对药材:香附解气郁;苍术燥湿,解湿郁;川芎解血郁;神曲消食,解食郁;栀子清火,清三焦浮游之热,解火郁。

哪里的郁比较重,哪个药就用得多一点。比如,如果是没有食积,神曲就可以不用了;如果体内有寒象,栀子可以用炒栀子,甚至可以不用。

但所有解郁的中药,都有个共性,他们的偏性比较猛,不宜长期使用,不然就会太过伤本。

二、六郁是哪六郁

六郁是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

拓展资料如下:

【六郁】是气、血、湿、火、痰、食等六种郁症的合称。郁,是壅遏不通畅或郁结不舒。元代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百病生于气”,气不行则血行不畅病血瘀,同样气郁可致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湿郁、痰郁、食郁,说明气血郁结,则其他郁证就会相继而生,并且六郁相互影响。

香附(童便浸炒) 贝母(去心。各一钱半) 苍术 抚芎 神曲(炒) 山栀(炒) 橘红茯苓 枳壳 苏梗(各一钱) 甘草(三分) 有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钱。

有热加芩、连各八分,柴胡一钱。血郁加桃仁、红花各八分。湿加白术、羌活各一钱。气加木香五分,槟榔八分。食积山楂、砂仁各七分。

治一切名利失意,抑郁烦恼,七情所伤,不思饮食,面黄形瘦,胸膈痞闷诸症,极有神效,及师尼寡妇婢外家尤宜。加桑叶,阿胶,芝麻,白蜜制作成糕点。

香附米一斤半,用瓦器炒令黄色,取净末一斤,茯神去皮木,为末四两。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细嚼,白滚汤下,或降气汤下好。

三、体现“火郁发之”的方剂是

体现“火郁发之”的方剂是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其揭示了如何运用风药以治疗郁火。李东垣传张元素之学,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将药物分为五种,其中,风药为味之薄者,味薄则通,故风药气味多芳香辛散,质地多疏松,如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例如温病当邪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卫分又闭而无汗,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的热邪可以向外透散(参见“泄卫透热”条),又如心火上炎,口糜舌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

重要文献摘要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初起白见于外关,或薄或小,淡红微肿,略痛,声音响亮,牙关饮食稍碍,口干头闷目胀,舌胎与小便微黄,即其候也,此热邪尚在表,治宜人参败毒散,升阳散火汤,连翘饮加减主之。

升阳散火汤:柴胡去芦、连翘、僵虫姜汁炒、防风去芦各二钱,桔梗、鼠粘各三钱,蝉蜕去头翅足,七只,山豆根、射干、薄荷、荆芥、人中黄各一钱,皂角刺煨,三针,水煎服。”

四、五郁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运气学说术语·五郁
  • 5 五种郁证的总称·五郁
    • 5.1 木郁
    • 5.2 火郁
    • 5.3 土郁
    • 5.4 金郁
    • 5.5 水郁
  • 6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五郁的方剂
    • 2 治疗五郁的中成药
    • 3 古籍中的五郁
    • 4 治疗五郁的穴位
    • 5 五郁相关药物

1 拼音

wǔ yù

2 英文参考

five s of depress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五郁:1.运气学说术语;2.五种郁证的总称。

4 运气学说术语·五郁

五郁为运气学说术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指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各被所胜之气克制而遏郁[1]。如木气主运之年,若遇阳明燥金司天,则木气为燥金之气所制胜而郁遏不得行其令,该年亦就不能表现木气主运的一般气候特征[1]。

5 五种郁证的总称·五郁

五郁为五种郁证的总称[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后世将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称为五郁。《景岳全书·杂证谟》谓《内经》所说五郁,是指五行之化,气运如有乖和,则生五郁之病。

5.1 木郁

木郁为病证名[2]。五郁之一[2]。指肝胆郁结之证[2]。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病见畏寒畏热,头痛颊痛,头晕耳鸣,目赤暴痛,脘腹胀满,吞酸吐食等[2]。治宜疏达[2]。《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木郁风之属,脏应肝,腑应胆,主在筋爪,伤在脾胃,症多呕酸[2]。木喜条畅,宜用轻扬之药,在表疏其经,在里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均谓之达。”可用达郁汤、开郁至神汤或舒木汤等方[2]。

5.2 火郁

火郁为五郁之一,指心火怫郁之证[3]。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症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疿疮等[3]。《证治汇补》卷二:“咳嗽痰喘,风疹潮热,此火郁也。治宜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可用发郁汤、发火汤或通火汤等方[3]。

5.3 土郁

土郁为病证名[4]。五郁之一[4]。指脾胃之气郁滞之证[4]。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郁症》:“食滞中焦,痰凝脾脏,热蕴肠胃,皆土郁也。”症见心腹饱胀,肠鸣泻利,呕恶痰涎或清水等[4]。治宜夺之[4]。《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夺者,直取之谓也。湿滞则土郁,脏应脾,腑应胃,……滞在上宜吐,滞在中宜伐,滞在下宜泻,皆夺也。”可用夺郁汤、善夺汤、疏土汤等方[4]。

5.4 金郁

金郁为病证名[5]。五郁之一[5]。指肺气郁闭之病证[5]。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郁症》:“癃闭、气喘、胀满、不眠,皆金郁也。治宜泄之。泄者渗泄而利小便,疏通其气也。”可用泄郁汤、和金汤、善泄汤等方[5]。

5.5 水郁

水郁为病证名[6]。五郁之一[6]。指水气郁阻之证[6]。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卷二:“水肿胀满,二便阻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实土可以制水,治在脾;壮火可以制水,治在命门;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凡此皆谓之折。”可用折郁汤、补火解郁汤等方[6]。不效者,或发汗,或通利二便[6]。

6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火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