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草山海拔多少米 会泽大海草山最佳旅游时间
- 知道问答
- 2023-09-20
- 114
会泽大海草山海拔:3570-4017米。会泽大海草山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东南部,属乌蒙山系主峰段,其最高峰牯牛寨(即绛云弄山)海拔4017.3米,是乌蒙山系的最高峰,唐朝时南诏国王封为东岳。草山地势平缓,广阔无垠。
文章目录:
一、大海草山海拔多少米
会泽大海草山海拔:3570-4017米。会泽大海亏手液草山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东南部,属乌蒙山系主峰段,其最高峰牯牛寨(即绛云弄山)海拔4017.3米,是乌蒙山系的最高峰,唐朝时南诏国王封为东岳。
草山地势平缓,广销物阔无垠,属亚高山草甸,草场绵延面积18万亩。历来以草、花、云、雾、雪、光、水、峰等旖旎风光著称于世薯含,素有“东方新西兰”之称。草山的逸云,千奇百怪,瞬息万变;草山的佛光,神秘深邃,绚丽奇幻;草山的雾凇,披玉挂珠,瑶琼漫天。
二、会泽大海草山最佳旅游时间
会泽大海草山最佳旅游时间:四季皆宜。
大海草山属亚高山草甸,有云南的“新西兰”之美誉。每个季节大海草山都有其独特的美,所以无论何时去大海草山都不会让人失望。春夏季节恍然如临蒙古大草原深处,秋冬季节又像是到了雪域高原西藏。正因为这种集“蒙古风情、西藏景观”于一体的神奇兼得之美,而被《国家人文地理》杂志推荐为全国108个绝美地标之一。
来到大海草山,抬头可见东南角的牯牛寨顶峰云雾缭绕,飞云走雾的美景,低头便是绚烂的“七彩草毯”,纯粹的花海将草山装扮如仙境。
会泽大海草山主要景点推荐:
1、牯牛寨
草山东南角的牯牛寨顶峰,海拔4017.3米,系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山峰南陡北缓,经年雨雪不绝,常有云雾覆之,状如牯牛戏云海,故而得名。牯牛寨又名降云弄山。
2、泉眼溪水
大海草山地处印度洋季风区域内,纬度较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而且随处可见泉眼溪水。无论走进哪道山梁哪条沟凹,稍不留心便会将隐藏于茂盛的牧草间的水搅出来。一眼山泉汇成一洼洼积水,一洼洼积水连成一道道溪流,随意在草山之间流淌,曲曲折折,蜿蜒蛇行,时时有水往高处流的错觉。
3、佛光
佛光是草山最为神秘做嫌的绝景。每当天晴和胡嫌云稀,朝阳将现之际,佛光便唤手会出现。据传,牯牛寨腹中,有一高僧修炼成佛藏于其中,每遇机缘之人便发出佛光,佛光所照之处,山石成金,璀璨耀眼。
以上内容参考:
三、草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首诗的意思是啥?
“草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有误,正确应该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首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
【拓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主要表现了出征者即便面临为国捐躯的情形,也仍旧觉得死得其所,为国家奋不顾身,根本不考虑身后事的无畏与伟大。这两句话充分地体现着满腔报国之心的豪迈英雄气概。
如同这两句一样,表达热切、无畏的爱国之心的诗句还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写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但“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词句注释】:
①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②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③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④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
⑤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典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语,“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见《后汉书·马援传》)唐李益诗《塞下曲》有句:“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译文】:
倡战斗歌应该唱凯旋歌,只有战斗胜利了,踏着凯歌胜利回来,才是最光彩的事。
我立下誓言,决心冲出玉门关去,把入侵的敌人全部消灭干净。
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万一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也不必用马皮把我的尸体包裹着回来。
【创作背景】: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出发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势,面对沙俄与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
【赏析】:
该诗首句起始,即以豪迈的气势将读者带到边塞之上,让读者一起来领略这雄壮的从军的气魄。六朝时,有一首古诗描写妻子想念出征在外的丈夫,其中第一句是“何当大刀头”,刀头上有环和“还”同音,所以用“大刀头”隐喻“还”字。“应唱”是理直气壮的唱,是充满信心的唱,出征之前就有必胜的把握,一定要战胜敌人,一定要凯旋回乡。诗里没有愁苦,没有悲伤,有的是对前来送行的家人的安慰和鼓励。这种慷慨激昂之情,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次句承接前文,讲此次出征的目的,就在于消灭敌人。以“誓灭”两字表示出征的决心和信心;为此才来到玉门关外。正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消灭敌人,才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挺身赴沙场。
以上两句写出征前和出征后的思想和决心。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至于近人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高唱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更反映了新时代的革命人士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那就更超乎古人其上了。
【名家点评】:
现代寓言家、作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马达《中华诗词鉴赏辞典》:“这首诗,刚劲有力、声韵铿锵,虽借用乐府旧题,抒发的却是革命志士为了推翻清朝反动统治、拯救祖国、视死如归的豪壮情怀。”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后任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旋赴日本考察。1904年回国,参与创办热诚学堂,提倡军国民教育;同年到上海访问蔡元培加入光复会,以后成为该会的领导人之一。1905年在绍兴参与创办大通师范学堂,设体操专修科,培养小学教师,暗中培养反清军事人才。同年冬,赴日本学习陆军。1906年回国,他出钱向清政府捐得了道员,打进清政府内部,在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1907年兼巡警学堂堂长,同年7月他和秋瑾约定7月8日在安徽、浙江两地同时起义,后因风声日紧,恐怕事情泄露,准备7月6日在安庆枪杀巡抚恩铭,率众起义,不幸失败被捕,壮烈牺牲。辑有《徐锡麟集》。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草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下一篇:向日葵根的作用与功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