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129】《方剂学》七版:第七章 补益剂 第四节 补阴
- 健康知识
- 2023-10-11
- 106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补阴药如生地、麦冬、阿胶、白芍、百合、石斛、玉竹等为主组方。阴虚则阳亢,水不制火而生内热,故组方亦常配知母、黄柏等以清虚热。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20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不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海,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虚火明显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健脾和胃。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阴虚弱为主者。
4.使用注意 脾虚泄泻者慎用。
【附方】
1.知柏地黄丸(《医方考》 又名六昧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盐炒 黄柏盐炒各-钱(各6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6g),温开水送下。功用:滋阴降火。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
2.杞菊地黄丸(《麻疹全书》) 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 菊花各三钱(各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服。功用:滋肾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3.麦味地黄丸(原名八味地黄丸 《医部全录》引《体仁汇编》) 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钱(15g) 五味子五钱(15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时用白汤送下。功用: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证。虚烦劳热,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4.都气丸(《症因脉治》) 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二钱(6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服。功用:滋肾纳气。主治:肺肾两虚证。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
以上四方均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皆具滋阴补肾之功。其中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咣白等症。”
2.方论选录 费伯雄《医方论》卷1:“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临床报道】
宁氏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复发性口疮38例,早晚各1丸,10天为1疗程0 34例患者经1~3疗程治疗后,口疮消失无反复,4例患者偶有轻微复发,再服1~3疗程痊愈。38例随访均未再复发。『宁文洁,六味地黄丸治疗复发性口疮38例。新中医2002;34 (3):58]
【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中老龄大鼠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系统器官的形态学及血清性腺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肾主生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六味地黄汤能升高黄体生成素及睾酮浓度,降低促卵泡生成素(FSH)的浓度,而对雌二醇浓度无影响。同时对大鼠的垂体、精囊有增重作用,并能增加垂体LH细胞的数量,改变其形态结构;对FSH细胞则有减步的作用;对睾丸无增重作用,但能改善睾丸间质细胞及曲细精管的结构。作者认为六味地黄汤治疗生殖功能减退的机理为其作用于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系统各个层次的综合效应。本实验为临床治疗男性生殖功能障碍等提供了理论依据。[陈健安,等.六味地黄汤对大鼠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组织器官形态和性激素的影响。江苏中医 1999; 20 (3):46]
左归丸
《景岳全书》
【组成】大怀熟地八两(240g) 山药炒,四两(120g) 枸杞四两(120g) 山茱萸四两(120g)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90g) 鹿角胶敲碎,炒珠,四两(120g) 龟板胶切碎,炒珠,四两(120g) 菟丝子制,四两(120g)
【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9g)(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方解】本方证为真阴不足,精髓亏损所致。肾藏精,主骨生髓,肾阴亏损,精髓不充,封藏失职,故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阴虚则阳亢,迫津外泄,故自汗盗汗;阴虚则津不上承,故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为真阴不足之象。治宜壮水之主,培补卜真阴。方中重用熟地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均为臣药。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效。
左归丸是张介宾由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他认为:“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故去“三泻”(泽泻、茯苓、丹皮),加入枸杞、龟板胶、牛膝加强滋补肾阴之力;又加人鹿角胶、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阴,阳中求阴,即张介宾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略》)
之义。本方纯补无泻、阳中求阴是其配伍特点。
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均为滋阴补肾之剂,但立法和主治均有不同。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寓泻于补,补力平和,适用于肾虚不著而兼内热之证;左归丸纯甘壮水,补而无泻,补力较峻,适用于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故《王旭高医书六种·医方证治汇编歌诀》中说:“左归是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真阴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头目眩晕,腰酸腿软,舌光少苔,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真阴不足,虚火上炎,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火烁肺佥,干咳少痰,加百合以润肺止咳;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以清热除蒸;小便不利、不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大便燥结,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兼气虚者可加人参以补气。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闭经、月经量少等属于肾阴不足,精髓亏虚者。
4.使用注意 方中组成药物以阴柔滋润为主,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故脾虚泄泻者慎用。
【附方】
左归饮(《景岳全书》) 熟地二三钱,或加之一二两(9~30g) 山药 枸杞子各二钱(各6g) 炙甘草一钱(3g) 茯苓一钱半(4.5g) 山茱萸一二钱(3~6g),畏酸者少用之 以水二盅,煎至七分,食远服。功用:补益肾阴。主治:真阴不足证。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尖红,脉细数。
左归饮与左归丸均为纯补之剂,同治肾阴不足之证。然左归饮皆以纯甘壮水之品滋阴填精,补力较缓,故用饮以取其急治,适宜于肾阴不足较轻之证;左归丸则在滋阴之中又配以血肉有情之味及助阳之品,补力较峻,常用于肾阴亏损较重者,意在以丸剂缓图之。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景岳全书》卷51:“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晕,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2.方论选录 徐镛《医学举要》卷5:“左归宗钱仲阳六味丸,减去丹皮者,以丹皮过于动汗。阴虚必多自汗、盗汗也;减去茯苓、泽泻者,意在峻补,不宜于淡渗也。方用熟地之补肾为君;山药之补脾,山茱萸之补肝为臣;配以枸杞补精,川膝补血,菟丝补肾中之气,鹿胶、龟胶补督任之元。虽日左归,其实三阴并补,水火交济之方也o"
【临床报道】
李氏对72例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用左归丸治疗,20天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0. 28%;月经紊乱、汗出、潮热、睡眠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左归丸对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李莉,等,左归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7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1;35 (3):26]
【实验研究】
鞠氏为探讨左归丸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以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测定胫骨骨小梁体积百分比( TBV%)、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TRS%)、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 GFS%)、活性生成表面百分比(AFS%)、骨小梁矿化率( MAR)、骨小梁骨生成率(BFR)、类骨质平均宽度(OSW)和骨皮质矿化率(mAR)。结果:大鼠切除卵巢后,胫骨TBV%显著降低,TRS﹪以及TFS%、AFS ﹪、MAR、BFR、OSW和mAR均显著提高,从而表明卵巢切除所造成的是一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转移型骨质疏松症。给大鼠灌服左归丸后,能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结论:左归丸对去卵巢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鞠大宏,等,左归丸对去卵巢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 (3):17]
大补阴丸(大补丸)
《丹溪心法》
[组成]熟地黄酒蒸 龟板酥炙,各六两(各180g) 黄柏炒褐色 知母酒浸,炒,各四两(各120g)
[用法]上为末,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每服七十丸(6~9g)空心盐白汤送下(现代用法:上为细末,猪脊髓适量蒸熟,捣如泥状;炼蜜,混合拌匀和药粉为丸,每丸约重 15g,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盐水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方解]本方证是由肝肾亏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肾为水火之脏,本应既济以并存,真阴亏虚,则相火亢盛而生虚火、虚热之证,故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足膝疼热;虚火上炎,灼伤肺金,损伤肺络,故咳嗽咯血;虚火上扰心神,则心烦易怒。治宜大补真阴以治本,佐以降火以治标,标本兼治。本方以滋阴降火为法,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为理论依据,方中重用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制火,即所谓培其本,共为君药。继以黄柏苦寒泻相火以坚阴;知母苦寒而润,上能清润肺金,下能滋清肾水,与黄柏相须为用,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抑亢阳,即所谓清其源,均为臣药。应用猪脊髓、蜂蜜为丸,此乃血肉甘润之品,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龟板以滋阴,又能制黄柏之苦燥,俱为佐使。本证若仅滋阴则虚火难清,单清热则犹恐复萌,故须培本清源,使阴复阳潜,虚火降而诸症悉除。正如《删补名医方论》中说:“是方能骤补真阴,以制相火,较之六味功用尤捷。”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两相兼顾。其中龟板、熟地用量较重,与知、柏的比例为3:2,表明本方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
大补阴丸与六味地黄丸虽均能滋阴降火,但后者偏于补养肾阴,而清热之力不足;前者则滋阴与降火之力较强,故对阴虚而火旺明显者,选用该方为宜。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阴虚火旺证的基础方,又是体现朱丹溪补阴学派学术思想及其滋阴降火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骨蒸潮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阴虚较重者,可加天门冬、麦门冬以润燥养阴;阴虚盗汗者,可加地骨皮以退热除蒸;咯血、吐血者,加仙鹤草、旱莲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桑螵蛸、山茱萸以固精止遗。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结核、骨结核、糖尿病等属阴虚火旺者。
4.使用注意 若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以及火热属于实证者不宜使用。
【附方】
虎潜丸(《丹溪心法》) 黄柏半斤(240g),酒炒 龟板四两(120g),酒炙 知母二两(60g),酒炒 熟地黄 陈皮 白芍各二两(60g) 锁阳一两半(45g) 虎骨(用狗骨代)一两(30g),炙 干姜半两(15g)(《医方集解》所载虎潜丸尚多当归、牛膝、羊肉三味)上为末,酒糊丸,一方加金箔一片,一方用生地黄,懒言者加山药。(现代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日服2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晕,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本方与大补阴丸均有熟地、龟板、黄柏、知母,有滋补肝肾之阴,清降虚火之功,用于肝肾阴虚火旺证。大补阴丸以猪脊髓、蜂蜜为丸,故滋补精血之功略胜;本方尚有锁阳、虎骨、白芍、干姜、陈皮,故补血养肝之力较佳,并有很好的强筋壮骨作用,且补而不滞,为治痿证的专方。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丹溪心法》卷3:“大补阴丸降阴火,补肾水。”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2:“是方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功用尤捷。盖因此时以六味补水,水不能遽生;以生脉保金,金不免犹燥;惟急以黄柏之苦以坚肾,则能制龙家之火,继以知母之清以凉肺,则能全破伤之金。若不顾其本,即使病去犹恐复来,故又以熟地、龟板大补其阴,是谓培其本,清其源矣。虽有是证,若食少便溏,则为胃虚,不可轻用o"
【临床报道】
张氏用大补阴丸加减治疗血精症28例。药物组成为:黄柏10g,知母10g,熟地黄12g,阿胶10g(烊化),白茅根30g,丹皮10g,生蒲黄12g。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治愈者3例,2个疗程治愈者9例,3个疗程治愈者14例;共治愈26例,治愈率为93%。随访:5年未复发者4例,4年未复发者8例,3年未复发者5例,2年未复发者3例,1年未复发者3例;复发3例,占12%。[张越林,大补阴丸加减治疗血精症28例临床体会。北京中医2000;(6):39]
【实验研究】
刘氏为观察大补阴丸对血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复制阴虚小鼠模型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测定血糖和免疫功能。结果:大补阴丸对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对阴虚小鼠的血糖降低有保护作用,对正常及阴虚小鼠有免疫调节作用。结论:大补阴丸有降血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刘雪莉,等,大补阴丸的降血糖与免疫调节作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 (3):1]
一贯煎
《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 麦冬 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 枸杞子(9-18g) 川楝子一钱半(4.5g)(原书未著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方解]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进而横逆犯胃,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等症;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血亏虚,血脉不充,故脉细弱或虚弦。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本方配伍特点:在大队滋阴养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疏肝理气,补肝与疏肝相结合,以补为主,使肝体得养,而无滋腻碍胃遏滞气机之虞,且无伤及阴血之弊。全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照顾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诚为滋阴疏肝之名方。
一贯煎与逍遥散都能疏肝理气,均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不同之处: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虚症状;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症状者。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虚肝郁,肝胃不和所致脘胁疼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胁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川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仁;不寐,加酸枣仁;口苦燥,少加黄连。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肝郁者。
4.使用注意 因制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续名医类案》卷18:“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2.方论选录 张山雷《中风斠诠》卷3:“凡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州此方,虽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经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治肝胃病者,必知有此一层理法,而始能觉悟专用青、陈、乌、朴、沉香、木香等药之不妥。且此法因不仅专治胸胁脘腹措撑胀痛已也,有肝肾阴虚而腿膝酸痛,足软无力,或环跳髀枢足跟掣痛者,是方皆有捷效。故亦治痢后风及鹤膝、附骨环跳诸证。……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楝泄火。楝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液队中,反为润燥之用,非神而明之,何能辨此?”
[临床报道]
闫氏运用一贯煎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阴不足型118例,总有效率为94.92%;对照组65例,总有效率73.68%。提示本方有提高免疫功能、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促使萎缩的胃粘膜逆转、抑制异常增生等作用。[闫肃,等.一贯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8例。陕西中医 1999;20(4):16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