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心理教育
- 健康知识
- 2023-11-13
- 137
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我校2000年对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到目前这止,你认为对你成长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哪三种?”答案是:(1)父母的影响占76.22%;(2)家庭其它成员的影响占12.8%;(3)学校和老师的影响占43.9%;(4)社会现实的影响占67%;(5)朋友的影响占34.75%。
可见,家庭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
一、家庭价值观念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个人的行为常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自己认为重要的就会努力去做。一个重视教育的父母不仅会身体力行做对孩子有益处的事,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会灌输教育重要的价值观念。孩子的学业进步受到父母的重视,孩子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增加。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发自内心的好奇心、求知欲、抱负等。在外部行为上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注意,从而引发行为趋向目标,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能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体验攻克难题的喜悦,获得知识的满足等等,使学生感到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主动,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良,2000年在高一年级问卷调查了解到,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的占77.44%。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认真思考,争取独立解决占62.49%,马上请教老师或同学占9.87%,放弃不做的占2.44%。你放学回家复习功课,先复习书本知识再以练习巩固,并做好预习工作占7.92%,写完书面作业,并预习第二天功课的占37.19%,写完书面作业就行了占19.5%,以上都不是占23.7%。
一般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本身对孩子教育有较高的认识,也较关心,因此勤于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并应用于教育子女上。教育水准高的父母,可能从事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职业,会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学习。一般来说来自厦大、海洋三所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父母供给子女较多的文化剌激,诸如书籍、参观旅游等。在2000年高一年级问卷调查中订报刊杂志的占68.9%,自己购买相关的课外书占76.82%。
父母重视家庭生活并以孩子的教育成长为生活的重心,学生在校表现好,学习好,心情愉快,心理发育健康。这部分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探索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一般稳中有升,心态较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快乐。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同学的心理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短时间内奇迹般地暴富起来,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与这些人相差悬殊,知识贬值,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的现象,使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孩子读书好坏无关紧要,树大自然直,只忙于自己赚钱,对孩子读书缺乏家教;也有一些家长对学校现行的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缺乏全面认识,产生不满与困惑,而影响孩子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厌学,心理上感到仿徨、无奈,甚至痛苦。学习成绩不良的这部分学生一般表现为退缩、自暴自弃,自觉矮人一等。但他们并非一无是处,这些学生往往操作技能水平较高,部分学生对美术表现浓厚的兴趣,但语言和数学能力较弱。
二、父母的期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据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较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惩罚,则子女的成就动机就较高;反之,父母对子女要求较低,期望较低,则子女的成就动机相对也低。子女的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对孩子成就的期望值及父母经常参与子女的学业活动之程度有直接关系。
2000年高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原因:(1)改善家庭生活的现状,报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占6%;(2)社会竞争激烈,个人要争取一个理想的工作占55.48%;(3)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占15.24%;(4)同学间的升学竞争很激烈占12.8%;(5)为了祖国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占10.36%。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设计:(1)读完高中就出国留学占6.1%;(2)读完高中考上重点大学占75.6%;(3)读完高中能考上大学,有书读就行6.7%;(4)顺其自然占9.75%。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是与社会和家庭对他的期望值密切相关的。据郑日昌教授的调查,有70%的学生表示“考不好难向家长交差”。可见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是形成孩子心理压力,产生焦虑症,尤其是考试焦虑症的直接原因。若父母虚荣心太重,而对子女的发展限度、能力大小及兴趣全然不知,对子女寄以超出其能力限度之期望,那么子女在心理压力下极易为焦虑所困扰。如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把眼睛盯在学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尖扬名,则学生的焦虑更是加重。据1998年“双十中学学生十最调查”问卷,中学生心理紧张的原因,来自父母方面的占43.6%(其中被父母错怪、误解的占15.1%,父母感情不和占12.1%,受父母打骂训斥占7.3%,父母抽烟占2.1%,父母要求过高的占2.4%,被父母强迫做某事的占1.9%,被父母批评占1.9%),来自学习上的占11.3%(其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占8.8%,作业太多占1.5%,家庭学习环境不好的占有1%),来自家里其他成员的占8.7%。
虽然说父母期望值与子女成就成正比,但过高的期望值给子女造成太大的压力及困扰。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在限度内给予适当的期望,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在重点中学,对孩子期望过低的家长是极少数,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只要求能毕业,将来能找份工作就可以了。有的家长自认为有钱,考不上高一级学校家里花钱送孩子上学,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放松,要求低,孩子不仅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展,而且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生活适应、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的心理发展有直接影响。
根据中科院王极盛教授的调查,把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四类:
一、过分保护型:过分保护就是父母都代劳了,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指点与帮助,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二、过分干涉型: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并应用于教育子女上。教育水准高的父母,可能从事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职业,会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学习。一般来说来自厦大、海洋三所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父母供给子女较多的文化剌激,诸如书籍、参观旅游等。在2000年高一年级问卷调查中订报刊杂志的占68.9%,自己购买相关的课外书占76.82%。
父母重视家庭生活并以孩子的教育成长为生活的重心,学生在校表现好,学习好,心情愉快,心理发育健康。这部分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探索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一般稳中有升,心态较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快乐。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同学的心理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短时间内奇迹般地暴富起来,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与这些人相差悬殊,知识贬值,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的现象,使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孩子读书好坏无关紧要,树大自然直,只忙于自己赚钱,对孩子读书缺乏家教;也有一些家长对学校现行的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缺乏全面认识,产生不满与困惑,而影响孩子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厌学,心理上感到仿徨、无奈,甚至痛苦。学习成绩不良的这部分学生一般表现为退缩、自暴自弃,自觉矮人一等。但他们并非一无是处,这些学生往往操作技能水平较高,部分学生对美术表现浓厚的兴趣,但语言和数学能力较弱。
二、父母的期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据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较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惩罚,则子女的成就动机就较高;反之,父母对子女要求较低,期望较低,则子女的成就动机相对也低。子女的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对孩子成就的期望值及父母经常参与子女的学业活动之程度有直接关系。
2000年高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原因:(1)改善家庭生活的现状,报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占6%;(2)社会竞争激烈,个人要争取一个理想的工作占55.48%;(3)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占15.24%;(4)同学间的升学竞争很激烈占12.8%;(5)为了祖国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占10.36%。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设计:(1)读完高中就出国留学占6.1%;(2)读完高中考上重点大学占75.6%;(3)读完高中能考上大学,有书读就行6.7%;(4)顺其自然占9.75%。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是与社会和家庭对他的期望值密切相关的。据郑日昌教授的调查,有70%的学生表示“考不好难向家长交差”。可见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是形成孩子心理压力,产生焦虑症,尤其是考试焦虑症的直接原因。若父母虚荣心太重,而对子女的发展限度、能力大小及兴趣全然不知,对子女寄以超出其能力限度之期望,那么子女在心理压力下极易为焦虑所困扰。如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把眼睛盯在学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尖扬名,则学生的焦虑更是加重。据1998年“双十中学学生十最调查”问卷,中学生心理紧张的原因,来自父母方面的占43.6%(其中被父母错怪、误解的占15.1%,父母感情不和占12.1%,受父母打骂训斥占7.3%,父母抽烟占2.1%,父母要求过高的占2.4%,被父母强迫做某事的占1.9%,被父母批评占1.9%),来自学习上的占11.3%(其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占8.8%,作业太多占1.5%,家庭学习环境不好的占有1%),来自家里其他成员的占8.7%。
虽然说父母期望值与子女成就成正比,但过高的期望值给子女造成太大的压力及困扰。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在限度内给予适当的期望,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在重点中学,对孩子期望过低的家长是极少数,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只要求能毕业,将来能找份工作就可以了。有的家长自认为有钱,考不上高一级学校家里花钱送孩子上学,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放松,要求低,孩子不仅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展,而且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生活适应、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的心理发展有直接影响。
根据中科院王极盛教授的调查,把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四类:
一、过分保护型:过分保护就是父母都代劳了,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指点与帮助,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二、过分干涉型: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子。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也缺乏创造力。
三、严厉惩罚型:尽管不普遍,但还是存在。即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四、理解民主型:这类家长能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自己不看电视、少说话。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打骂。
综上所述,家庭父母的价值观、期望值、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密切相关。家庭关系和谐,父母关爱,孩子长期在愉快心理氛围中生活,个性开朗、活泼、聪明、大方能干。相反,家庭中缺乏关爱,孩子不被父母接纳,长期在压抑、恐惧中成长,个性往往孤僻、胆孝自卑、冷漠。这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否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是决定孩子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
四、家庭素质教育不可忽视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瑞士人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理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丹尼什博士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树根的成长期是5年到15年,15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15年,在生命最初的年头便学会自我约束、推迟欲望、不自私,做好人,将会使孩子的一生充满人性的光彩。博士的话值得引起作父母家长深思。
溺爱型家长占的比例大于30%,这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辛苦赚钱,孩子吃、穿、玩的都尽管满足了,孩子不拿出好成绩就对不起父母。殊不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恰恰是除了吃、穿外还有思想。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向素质教育转变,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方面都会存在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里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父母们,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与家庭素质教育的同步进行。
上一篇:小儿睡觉时磨牙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蝴蝶草根的作用与功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