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小知识】蜡样芽孢杆菌
- 健康知识
- 2023-12-10
- 92
蜡样芽孢杆菌( )是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灰尘和医院环境中,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抵抗高温、紫外线、电磁辐射和有害化学物质等不利条件。
蜡样芽胞杆菌一般引起食源性疾病,即呕吐和腹泻综合征,或导致眼眶脓肿和眼内炎症等局部感染。但蜡样芽孢杆菌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危重患者、注射吸毒者的机会性致病菌,部分菌株感染可能致其死亡。住院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及常需侵入性操作,如机械通气、血管内置管、鼻饲管等,易发生感染。
1. 病原菌特点
蜡样芽孢杆菌是芽孢杆菌属的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为(1.0-1.3) μm×(3.0-5.0) μm,菌体两端较平整,多数呈链状排列,过氧化氢酶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能够在8~50℃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但在低温条件下生长较为缓慢。蜡样芽孢杆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组织破坏性的多种毒素有关,主要包括肠毒素、卵磷脂酶、磷脂酶、蛋白酶和溶血素,它们会造成广泛的损害和液化坏死。
2. 流行病学特点和感染的危险因素
蜡样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如土壤、空气、水和尘埃中,所以可能污染食品,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和食源性条件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能产生多种毒素,根据其引起食物中毒的症状可分为致呕吐型肠毒素和致腹泻型肠毒素。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2001-2010年共监测到121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占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总数(3002起)的4.03%,其中56.45%是由米饭及其制品引起,其次是肉制品(7.50%)。另外蜡样芽孢杆菌的食源性疾病经常通过乳制品或乳制品来源的食物发生,2011—2016年在中国主要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巴氏消毒奶中,大约 27%的巴氏消毒奶含有蜡样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通常以夏秋季(6-10月)最高,其中9月最多。引起中毒的食品常于食用前由于保存温度不当、放置时间较长或食品加热不彻底,致使残存的芽孢得以生长繁殖,从而导致中毒(炒饭综合征)。
蜡样芽孢杆菌在医院环境中也普遍存在。床单、呼吸机用品、尿布、洗衣机、蒸毛巾、静脉输液和酒精垫的污染是重症监护病房爆发的一些有案可查的来源。蜡样芽孢杆菌也已从重症监护人员的手上、气管内分泌物和新生儿的脐带中分离出来。侵入性装置的存在易于杆菌的传播,如静脉导管(外周和中心)、脐管、脑室-腹腔分流管、人工心脏瓣膜和起搏器,蜡样芽胞杆菌可产生生物膜,粘附在这些装置上,产生慢性持续性感染。因此除胃肠道感染之外,蜡样芽孢杆菌作为伤口局部感染、全眼球炎、肺炎、脑膜炎、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也被大量报道。许多非胃肠道感染发生在高危人群中,如免疫抑制患者、静脉吸毒者、新生儿和脑室分流患者。
图1 蜡样芽孢杆菌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
3. 致病性与感染表现
4. 药敏特性与耐药
蜡样芽孢杆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天然抗药,多数对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氯霉素和红霉素敏感,目前还没有针对蜡样芽孢杆菌感染的治疗建议。对严重的侵袭性全身感染,多予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或克林霉素联合治疗。
蜡样芽孢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为灭活酶或修饰酶的产生(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目前,蜡样芽孢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仅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比较深入,对红霉素、四环素、碳青霉烯类、克林霉素和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已有报道,但是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少有文献报道。
5. 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S., & ,S. (2013). . in , 34(4),196–197.
[2]张玲艳,宋丽丽,贾伟娟,王学理. 蜡样芽孢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2021,04:1360-1372.
[3]王琼,马红梅,曾瑾,马臣杰. 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1,05:633-637.
[4]李玲,刘耀,魏元苗,易伦朝,商颖,曹建新. 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2021,12:4943-4953.
[5]LamKC. by : a gency. Hong Kong Med J 2015; 21:475.e1.
[6]孟二艳,徐发林,王志军,等. 早产儿蜡样芽孢杆菌败血症十例临床分析 [J] .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22,37(1) : 45-48. DOI: 10.3760/cma.j.issn.2096-2932.2022.01.011.
(审校:浙大一院 瞿婷婷)
上一篇:井下发生煤尘爆炸自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