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19)
- 论文大全
- 2023-12-13
- 114
人啊,真是极易被耍弄的乌合之众,只要让他们不断看到某个信息,他们便会疯狂地、不假思索地、过犹不及地跟进,这就是支撑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人性,也是各种泡沫可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 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18)》,坤鹏论分享了以下内容:
第一,当时的音乐和当时的天文学一样,不是真正的音乐
苏格拉底指出,运动有很多种,他起码可以说出两种,一个是天文学,另一个是和它相对应的音乐。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文学和音乐是兄弟学科,是分别用眼睛和耳朵来学习数学,所以,它们和算术、几何学是其信徒必须学习的学科。
但是,苏格拉底认为,和当时的天文学用眼睛观察可见的天体星辰一样,当时的音乐也是错的——用耳朵听可以听到的声音,而真正的音乐是耳朵听不到的,大音希声,只有灵魂才能听得到。
正如当时的天文学家只关注眼睛可以看见的天体星辰,执着于它们的比例关系,当时的音乐家们做的也只是关注耳朵可以听到的声音,执着于这种声音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弦。
而真正的天文学家、音乐家,应该研究的是,星辰、声音背后眼不可见、耳不能闻,只有灵魂看得见、听得到的数字的关系——和谐或矛盾,以及原因是什么。
第二,这些必修学科不过是辩证法的序言、前奏
苏格拉底总结了选择必修学科的原则:
目的是要为了寻求美和善,这样的学问才是有益的,如果为了别的目的,则是无益的。
然后,他又指出学习这些学科到什么样的效果才不算白费辛苦:
研究这些学科深入到能够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亲缘关系,并且得出总的认识,也就是需要融会贯通。
这样的目标使得学习这些学科需要大量的工作,但是,苏格拉底说,它们也不过是学习辩证法的前奏、准备。
也就是说,精通了这些学科的专家也还不是辩证法家。
这样,话题便进入到了柏拉图式的辩证法的讨论。
二、辩证的过程
苏格拉底指出,“到此,已经是辩证法订立的法律正文了。”
“它(辩证法)虽然属于可知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在前面说过的那个视觉能力变化过程中看到它的摹本:从看见阴影到企图看见真的动物,然后能看得见星星,最后看得见太阳本身。”
“同样道理,假设一个人不是通过感官的知觉,而是通过辩证法进行推理,来获得每一个事物的实在、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知事物的顶峰了,正如我们比喻中的那个人达到可见世界的最高点的人一样。”
苏格拉底将这个思想过程称作辩证的过程。
接着,他又借用穴喻对此再次进行了解说:
“一个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从阴影转向投射阴影的影像再转向火光,然后从洞穴里上升到阳光下,这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动物、植物和阳光,只能看见水中的神创幻影和真实事物的阴影(不是那个不及太阳真实的火光所投射的影像的阴影,事物也不是洞穴中那些人造的东西)。”
“我们考察这些学科的知识这一整个研究过程,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领灵魂的最善的部分不断上升,直至看到实在的最善部分,这个上升过程就好比,我们那个比喻中的人的身上最亮的东西(即眼睛),转向并看见了可见世界中最亮的东西(即太阳)。”
坤鹏论认为,灵魂中最善的部分指的是理性,而实在的最善部分则是善的理型。
从上面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柏拉图倡导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式的认知过程,他认为人不可能越过现象直达本质,要循序渐进,就像穴喻和线喻所揭示的,从猜测到理解,从想象到理性,从黑暗、模糊的意见到明亮、清晰的知识。
在这个上升过程中,从可见世界突破到可知世界的关键就是必修的这些学科。
苏格拉底认为,通过灵魂中的理智对事物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止到运动的数学研究,从而使灵魂转向,使灵魂的眼睛——理性,不断向上看,看到理型,并最终看到至善。
格老孔听完之后表示,自己一方面很难完全赞同,但另一方面又很难不赞同。
说白了,他对此依然还处于懵懂之中,半梦半醒之间。
说对吧,还不能完全梳理出对的原因,说不对吧,又无法讲出不对的原因。
所以,他暂时妥协假设事情就是苏格拉底所论述的那样,反正后面还会有很多机会听他重新论述。
格老孔建议接下来就像讨论法律的序言(辩证法的序言就是前面讲的四个科目)一样,开始讨论法律正文——辩证法:
“请你说说,辩证法到底有什么用?”
“它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方法?”
“看起来,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可以到达终点,可以休息了。”
三、什么是柏拉图式的辩证法?
首先,苏格拉底表示,“我现在要给你看事物的实在本身,而不再看我们当成比喻的影像了”。
不过呢,这也是“尽它让我看见的,虽然我们不能断定我们所看见的这东西正好就是实在,但是可以肯定,我们必须要看见的实在就是某一这类的东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接下来的讨论不再通过现象、形象、比喻等论证了,而是直接讨论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完全思想的。
不过,具有无知之知的苏格拉底很严谨地表示,自己也不能肯定所说的就是事物的本质,但可以肯定的是,实在、本质、真理应该就是这类东西。
他认为,“唯有学习过我们所列举的学科,并学习过辩证法的人,才能看到实在,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因为确实无人还可以找到其他的研究方法,可以做到系统地、在一切情况下确定所有事物的实在(真实本质)。”
“其他所有学科和技术,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生产制造事物,就是为了服务这些被生产制造出来的事物,或者纯粹由人们的意见和欲望产生的。”
“至于我们提到过的几何学以及与有关的其他学科,虽然它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见实在,但必须承认,这种看见是梦幻似的看见——只要它们还得照搬那些被利用的假设,却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那么它们对实在的认识就是不明确的。因为,如果以不明确的东西为前提,那么,论述过程中的东西以及结论就都是不明确的,由此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知识。”
苏格拉底接着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绝对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
“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到无知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我们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
“这些学科我们常常根据习惯称它们为一门一门的知识,实际上我们需要一个另外的统称,这个统称要比意见明确。在前面,我们曾用‘理智’这个词,不过我认为,我们目前需要讨论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命题,所以不必为了一个名称耗费精力讨论了。”
“那么让我们就用前面用过的那些名称好了,从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我们依次称它们为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又把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合称意见,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称知识,意见是关于可见世界的,知识是关于实在的。”
“知识和意见的关系,就好比实在世界和可变世界的关系,也好比理性和信念的关系、理智和想象的关系。”
“还有其他的关系问题:对应这些灵魂状态的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事物分为两部分——能导致意见的部分和能导致知识的部分——之间的关系。”
另外,坤鹏论提醒大家,汉译本中对于这部分翻译似乎存在问题,我手头上的三个汉译本都将“理性”译为了“知识”,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称译为“理性”,但是,它们在第六卷的翻译中却是我上面所写:第一部分=理性,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知识,而且,通过查询多篇相关论文,也可以证明坤鹏论的理解是正确的。
四、温故第六卷
坤鹏论认为,结合上面的论述,我们最好重温一下第六卷中所讲的可知世界的两个部分(层次),相信你再读之后一定会有更清晰的领悟:
第一部分:灵魂把可见世界中的那些本身也有自己的影像的实物作为影像;研究只能由假设出发,而且不是由假设上升到原理,而是由假设下降到结论。
“研究几何学、算术以及这一类学问的人,首先要假设偶数与奇数、各种图形、三种角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他们把这些东西看成已知的,看成绝对假设,他们假定关于这些东西是不需要对他们自己或别人做任何说明的,这些东西是任何人都明白的。他们就从这些假设出发,通过首尾一贯的推理最后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结论。”
“虽然他们利用各种可见的图形,讨论它们,但是处于他们思考中的实际上并不是这些图形,而是这些图形所模仿的那些东西。他们所讨论的并不是他们所画的某个特殊的正方形或某个特殊的对角线等等,而是正方形本身,对角线本身等等。他们所作的图形乃是实物,有其水中的影子或影像。但是现在他们又把这些东西当作影像,而他们实际要求看到的则是只有用思想才能‘看到’的那些实在。”
“因此,这种东西虽然确实属于我所说的可知的东西的一类,但是有两点除外:第一,在研究它们的过程中必须要用假设,灵魂由于不能突破与超出这些假设,因此不能向上活动而达到原理;第二,在研究它们的过程中利用了在它们下面一部分中的那些实物作影像——虽然这些实物也有自己的影像,并且是比自己的影像来得更清楚的更重要的。”
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里,灵魂相反,是从假设上升到高于假设的原理,不像在前一部分那样使用影像,而只用理型,完全用理型来进行研究。
“逻各斯本身凭着辩证的力量而达到的那种知识。在这里,假设不是被用作原理,而是仅仅被用作假设,即,被用作一定阶段的起点,以便从这个起点一直上升到一个高于假设的世界,上升到绝对原理,并且在达到绝对原理之后,又回过头来把握那些以绝对原理为根据提出来的东西,最后下降到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不靠使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使用理型,从一个理型到另一个理型,并且最后归结为理型。”
格老孔对此做出了令苏格拉底满意的总结:
“你的意思是要把辩证法所研究的可知的实在,和那些把假设当作原理的所谓技术的对象区别开来,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实在。”
“虽然研究技术的人(在从假设出发研究时)也不得不用理智而不用感觉,但是由于他们的研究是从假设出发而不上升到绝对原理,因此你不认为人们具有真正的理性,虽然这些对象在和绝对原理联系起来是可知的。”
“我想你会把几何学家和研究这类学问的人的心理状态叫做理智,而不叫做理性,把理智看成是介乎理性和意见之间的东西。”
接着,苏格拉底提出了与可见世界、可知世界四个部分相对应的四种灵魂状态:
相当于最高一部分的是理性;相当于第二部分的是理智;相当于第三部分的是信念;相当于最后一部分的是想象。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