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AI时代外语教育的苦恼与摸索(7)
- 论文大全
- 2024-01-07
- 153
中国游客已连续五年蝉联出境游第一大客源国,单看2018年国庆黄金周,出境游人数就高达700万人次。苏宁易购发布的国庆出行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随着越来越多人走出国门自由行,今年翻译机销量同比增长高达1107%。
翻译机市场的爆发离不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AI时代,我们还用学外语吗?翻译这个职业会失业吗?带着这些思考,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日中友好市民俱乐部理事长、日中友好中国大学生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大赛评审会主席小野寺健先生撰文《AI时代外语教育的苦恼与摸索》,试图探讨外语学习的意义与乐趣所在。
第七章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专科学校和大学教育的区别在于,专科学校的目标是通过传授技术,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人才,而大学教育则是培养既有人格魅力、也有能力的专业人才。然而,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日语不应该是属于专业人才的范畴吗?这一点也正是外语教育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有人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想法,比如日语 经济学、日语 法学等等。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语言专业的学生终究竞争不过那些经济学 外语、法学 外语的学生。就这样,外语教育的困境更加深刻了。
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一点,三井物产和北京大学法学院签订实习协议;伊藤忠商事用中文举行公司内部会议。
通过学习日语,培养灵活应变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提高问题处理能力的要求。对此,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演习和小组讨论的作用,另外还需要缩小一直追求“扩大化”的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完成日语教育从量向质的转变。
经历了严酷的高考大战进入大学的学生们,因为受自身经验和所学知识所限,理所当然的认为成绩至上,所以“考试机器”式的学生总有一种优越感。实际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情商(EQ)比智商(IQ)更能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通过参加社团和社会公益活动变得善良、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些同样也是做学问之前重要的尝试。
曾有一位来我们公司面试的清华大学女生,她每次参加日企的面试,都会被问到有没有实践经验,这让她很困惑。作为企业来说,比起大学的名气和学习成绩,更看重实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想要找到工作,很多学生需要通过课堂演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培养逻辑思维习惯,还要学会在面对未知问题的时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智慧,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树立独创性的观点,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接触那些看上去好像毫无用处的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对于磨练丰富的感性和提高品味很重要。
歌德说过:“要在世界上完成创举,要有两个众所周知的条件:第一要有一副好头脑,其次要继承一份巨大的遗产”。年轻的时候,倾尽所有的精力,从文学、历史、哲学中寻找符合自己爱好的一流著作(经典著作),认真研读,就会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遗产(智慧)。因此,我们需要选定想要学习的对象,然后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来攻克它。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找到自己的爱好,在愉悦中学习,就能获得更大的成果。
目前,由于工资上涨,被产业升级所淘汰的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在贸易、金融证券行业,需要能够熟练运用AI技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的人才。AI的时代如滚滚洪流般袭来,加速推动着社会之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