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什么叫贞女 贞女和烈女有什么区别?

文章目录:

  1. 什么叫贞女
  2. 贞女和烈女有什么区别?
  3. 贞女塑像的雕像特点
  4. 歌剧贞女是谁写的?
  5.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一、什么叫贞女

有节操的女子或从一而终的女子。

所谓的贞女:历史上是国仇家恨当成自己的贞洁一样爱护,现在的贞女是把自己的尊严,以及人格、肉体当作自己纯净洁白的东西希望保护、珍惜。

有节操的女子或从一而终的女子。

有节操的女子或从一而终的女子。

贞洁烈女。并不是指处女,而是指品性忠贞的女子。

二、贞女和烈女有什么区别?

贞女就是烈女,烈女就是贞女!

词语】:贞女

【注音】:zhēn nǚ/rǔ

【释义】:1.贞洁的妇女。 2.指修道院的修女。 3.石名。

烈女

liènǚ

[a woman who died in defence of her honour chastity or virginity] 刚正有节操的女子;抗拒强暴或殉夫而死的女子

三、贞女塑像的雕像特点

雕像中的形象非常逼真, 可以看出她披着一件长袍, 并在胸下紧紧地束了起来。衣服的袖子在折起处紧紧地系住, 一件宽大多褶的外套( 披风) 盖住了整个肩膀, 一直延伸到左前臂部。

从雕像的头部和双肩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人物的身份特征: 实际上, 这些贞女都是嫁给神, 或者说是教区主教的女人。她们身穿特别的服饰, 面部围着白色的面纱, 她们的肩上还裹着一种名为“suffibulum”的斗篷, 这种好像一件短披风似的衣物用一种特殊的小型玫瑰形的扣子系上。她们的头上还带着一条特别的羊毛制成的头带, 区别于主教所带的拥有六个角的头带-“主教冠带(infula)”。贞女们的头发由头顶中间处分开, 为了不被树枝刮乱或被小树挂到, 她们的头发会梳理得非常平整。中间凹陷, 两边微微隆起的发式被认为格外优雅, 在“大福斯蒂娜(Faustina Maggiore)”时期非常流行。两撮微微弯曲的鬓角整齐地分布在耳朵的后侧, 使整个脸部更显得庄严而圣洁。脸部明暗交替的线条表明这位女祭司不再年轻, 修长的眉毛、深深凹陷的双眼和不带一丝微笑的嘴角, 表现出贞女朴实和严肃的性格, 这就是她们最为典型的形象- 特别是在贞女地位最高的“大福斯蒂娜(Faustina Maggiore)”时期 , 也就是公元2 世纪中叶。

这种修饰雕塑的方法源自希腊, 被称作“赫拉巴贝里纳(Hera Barberini) 风格”, 它诞生于公元前5 世纪的后半期。这种风格在“齐亚罗蒙蒂博物馆(Museum Chiaromonti)”的一座小雕塑( 第一篇(Amelung) 第421 项(n) 第585 页(p) 第61 款(tav.)) 和 “比娜花园(Giardinodella Pigna)” 中的“幸运女神(Fortuna)” ( 第一篇(Amelung) 第113 项(n) 第852 页(p) 第102 款(tav.)) 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四、歌剧贞女是谁写的?

斯蓬蒂尼(1774~1851),有人称他是法国大歌剧的鼻祖,其实他是意大利作曲家,曾任那不勒斯宫廷音乐总监。他在巴黎期间崇尚规模宏大、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具有政治意义的歌剧,写出了他最成功的歌剧《贞女》,并于1807年首演于巴黎歌剧院。因此,他在法国歌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对梅耶贝尔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说到古代女性的贞洁观这个事情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有一些话要说的,因为这个东西其实还是需要慢慢的好好的讨论讨论的,那么下面就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所以有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中国的女人自由的解放自己的双脚,似乎也没有多少年。孙中山在民国建立后,开始推行《劝禁妇女缠足令》,其辐射范围也仅仅几个有限的大城市。而除此之外的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局稳定,妇女解放运动才真正的开展起来。即使如此,五十年代很多穷乡僻壤乡照样有裹脚者。如此算来,中国的妇女被当成平等的一员,也不过才一个甲子多。正是因为妇女解放的时间不长,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封建沉渣时不时的回光返照,例如某老妇大谈三从四德,某些网络评论支持裹小脚。

前些日子,河北某地的学校,又出现要求女学生将露出脚踝的裤子放下,据称是为了健康。暂不提,中医寒从脚起血气受损等等玄妙说法,单看这一片苦心,听起来就很有意思。

不管是三从四德的沉渣泛起,还是为了健康的放裤脚,背后统统藏着一个幽灵,那就是数千年来的贞节观!而这个贞节观的主导者就是落后腐朽的礼教。翻看中国历史,文化越是没落,社会越是封闭,贞节的噪音越是强烈。

隋唐时,中国处于封建的社会的上升阶段和繁荣时期,不仅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在妇女的道德约束也颇为开放。儒家的传统三从四德虽然对社会有一定制约,但是,在强大的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之下,传统的贞节观受到了动摇。最能体现这种开放特点的莫过于妇女的改嫁。隋炀帝的妹妹兰陵公主初嫁王奉孝,后来嫁柳述,社会上也并没有有违道德看法。到了唐朝,上层妇女更是不以再嫁为耻。根据《唐书·公主列传》的记载,当时再嫁的公主有二十八人,其中嫁过两次的占二十五人,嫁过三次的也有三人。统治阶级如此,民间的百姓亦然。除此之外,隋唐的婚嫁风俗的开放还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的相对自由、男女关系比较随便以及民族婚姻频繁等方面。这种婚嫁状况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截然不同。

隋唐五代的寡妇改嫁,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颇为前卫。唐玄宗时期,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妻子,在离婚以后,又嫁与蔚州刺史王元琰,后来又离婚,三嫁崔氏。当她嫁给崔氏之后,王元琰犯了罪,被严挺之搭救。唐玄宗怀疑严挺之徇私枉法,张九龄为严挺之辩护说:此挺之前妻,今已婚崔氏,不合有情。唐玄宗反驳道:卿不知,虽离之,亦却有私。最后,严挺之、王元琰都因此获罪,甚至张九龄也受到了牵连,丢掉宰相的职位,严挺之的妻子不仅三次改嫁,而且在离异之后,夫妻之间关系并未反目成仇,甚至前夫与后夫之间还保留着比较亲切的关系。

即使五代时期,中国的贞节观念也还保持颇为宽容的看法。后周的太祖郭威,一生四次婚姻,次次都是找的寡妇。郭威当军校(辅助之职的军官)时,娶了后唐庄宗的嫔妃柴氏为妻,死后追谥为圣穆皇后。这是郭威的第一次婚姻。柴氏去世后,郭威又娶了杨氏为妻,而杨氏此前嫁给石光辅,石光辅死后寡居。这是郭威的第二次迎娶寡妇。杨氏以后,郭威又纳张氏为继室,而张氏也曾经嫁给武从谏之子,后来寡居。这是郭威第三次娶寡妇。郭威称帝后,有董氏,为杨夫人乡亲,先嫁刘进超,后成寡妇。杨氏生前常称赞董氏贤惠,郭威又娶董氏为妻。清朝著名历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前后死娶,皆再醮妇,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进入宋代,理学逐渐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叫的震天响,可是程颐喊破喉咙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在宋代社会各阶层听来与现实格格不入,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女性对此并不留意。她们照样抛头露面,浓妆艳抹,在芸芸众生中寻找自己的爱情。当时女性的选择配偶和再嫁相对比较自由,加上宋代妇女在家庭中有相应的财产继承权,因此妇女再嫁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男人娶已婚妇女为妻也不觉得低人一等。在宋代整个三百年间,即使理学大师们一再强调三从四德的贞节观,但是,实际并没有对宋代老百姓有什么实质的影响。

元、明、清,贞节观念开始强化,并且向宗教化的方向发展。宋儒以来的倡导的礼仪规范,越来越深入到家庭和婚姻之中。再婚被看成耻辱,守节成为政府嘉奖的行为。明清时期,所谓贞女殉夫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史料当中。《明史·列女传》中记载:陈氏,祥符人,字杨瑄,未嫁而瑄卒。女请死,父母不许,欲往哭,又不许。私剪发,属媒氏置瑄怀。汴俗娉女,以金书生年月日畀男家,号定婚贴。瑄母乃以贴裹其发,置瑄怀以葬。女遂素服以居。亡何,父母谋改娉,女缢死。类如这样的记载,明清史料中层出不穷,明清地方志也都有大量的记载。贞女殉夫现象的出现和增多,是贞节观泛滥的直接后果,也是贞节观宗教化的必然结局。不顾事实,不惜生命,愚昧麻木,守节的贞女只是成为封建伦理牺牲的托盘上增加了几份祭品而已。

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落后腐朽的旧道德伦理的阴魂虽时不时冒出头来,呼吸一下,以示自己的存在,但已经无法阻挡残害女性的贞节被彻底的砸烂。那些想靠着几句话或依靠权力推行贞节观的人们,最终得到的只是历史无情的嘲笑。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贞女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