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你了解吗?
- 健康知识
- 2024-01-17
- 161
放射性肠炎(RE)是盆腔、腹腔和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小肠、结肠和直肠炎。
病因
一照射剂量、时间及面积
放疗反应为剂量依赖性,照射剂量加大,发病率也增加
二不同部位的肠道对放射的敏感性不同
敏感性的强弱排序: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
三个体的敏感性不同
女性、体弱及老年患者;有肠道血管病变的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
四其他易感因素
既往有过腹腔或盆腔手术史的患者;患有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患者;盆腔肿瘤接受放疗的患者
临床表现
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ARE)
多发生在放疗2W左右,主要表现腹泻、排便疼痛、便血、里急后重、黏液便、大便失禁及便血。
2慢性(CRE)
多发生于放疗后6个月到5年,更有甚者30年后发生,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伴有反复腹痛、腹泻、乏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缺乏、贫血等,严重者可见狭窄、穿孔、瘘管及梗阻等。
治疗
一、内科治疗
1.支持治疗:疾病程度较轻的患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症状,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运用止血药物、抗生素对出血和肠道症状进行控制等
2.甾体类药物:二丙酸倍氯米松栓剂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直肠出血风险和直肠黏膜损伤
3.抗氧化剂:阿米福汀在放疗中能选择性的保护正常组织免受损伤,而常用的其他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硫辛酸、硒等可改善放射导致的肠道毒性
4.益生菌:可以改善放疗后腹痛腹泻的发生率、严重程度
5.肠黏膜保护剂:代表药有硫糖铝、铝镁加
6.谷氨酰胺
7.高压氧治疗:被认为是难治性CRE(包括溃疡、狭窄和穿孔的肠瘘)的有效治疗手段
二、内镜治疗
1.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APC)是目前首选的出血性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内镜治疗方法。但是APC并发症发生率高
2.射频消融(RFA)是目前有望取代APC的内镜治疗方式之一。可明显改善贫血程度、直肠毛细血管扩张及内镜下肠炎严重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三、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缓解放疗带来的并发症如梗阻、出血、穿孔、狭窄、溃疡等。手术方式包括:小肠造口或结肠造口术;病变肠管切除吻合术;瘘口修补手术。
护理
1.饮食:清淡饮食,多吃高热量、高蛋白、低纤维、低脂肪类食物,按照少量多餐的原则,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鼓励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 ml,增加排尿次数,加快毒素的排出。
2.放射性肠炎发生时,患者排便次数增多,进而对肛周皮肤的刺激比较大。每次排便后,应使用柔软的卫生纸擦拭,并用温水清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周围皮肤科用氧化锌软膏涂抹,预防皮肤溃烂。
3.穿着柔软宽松棉质内裤和睡裤,穿脱衣裤时应避免摩擦肛周皮肤,内裤需要通风晾晒。
4.接受灌肠治疗的患者,在灌肠前排空大小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若有便意,可进行深呼吸,轻轻按摩骶尾部。
参考文献:
[1]黄子健,李纪强,周洁灵,黄倩.放射性肠炎的诊疗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21):1121-1125.
[2]胡春毅.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肠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0):88-90.
上一篇:放射性肠炎的临床治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