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的4种类型及“不会方法”的论文写作策略
- 论文大全
- 2024-02-02
- 115
正文是整个论文写作中篇幅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也是最核心的一部分,掌握合理科学的方法与结构严谨的框架能让正文写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术角度上来说,正文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研究问题中的逻辑问题,也是该研究计划的展开。由于正文是选题和前言的证据,所以可向读者证明前面所言非虚。
一、正文常见的研究方法
做科学研究其实有两大传统:一是思辨研究,二是实证研究。除了这两大研究外,还有上世纪末出现的混合研究以及一部分人正在用的怪胎研究。
(一)思辨研究
思辨研究虽然已不为大家所重视,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还在秉承这一风格。其中包含三个要素:
1.需要对研究对象具有系统的经验知识。
2.对经验知识反映出来的研究对象有一个理性认识。
3.在有经验与理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逻辑推演。
想要做到以上三点并不容易。思辨研究需要对研究问题有经验和理性知识。除了一小部分人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能获取到直观体验之外,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坐在电脑前闭门造车,缺乏获得直接经验的途径。此外,很多人直到写论文时才开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思考,但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性知识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后,由于环境所致,国内大部分作者逻辑能力较差。综上,思辨研究很难做好。
(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靠历史事实和经验把握。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就是客观可获取到的数据,又分为数据调查、相关分析、实验研究。其中人文学科的实验研究大多都是自然实验,理工科则偏向实验室实验。
(三)混合研究
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出现了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现在混合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之所以需要做混合研究,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不管定性还是定量,两大类方法都各有利弊,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二是现代问题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无法用一类方法解决,所以需要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
(四)怪胎研究
百分之六十的人在写论文时不使用任何方法,既不是思辨研究的系统经验、理性知识、逻辑推演,也不是实证研究中的定性或定量研究,只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总结,这就导致论文很难发表。如《翻转课堂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并未提供有关翻转课堂的系统经验知识,虽然有理性知识但比较表面,这类文章只能称为低水平论文。
二、不学习方法也能写出好论文
看完上述研究方法,大家可能有了想要学习研究方法的冲动。其实通过刻意练习,集中时间详读相关研究方法的论文,基本可以了解该方法的原理;接下来就是反复训练,把好论文抄写并背诵,“照猫画虎”式地将初稿“画”出来;最后找相关专家给予指导。如果想学习方法,就按照上述步骤,但这需要强大的自制力。
然而,“刻意练习+反复训练+难点突破”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今天重点讲的恰恰是“不学习方法也能写出好论文”,由以下5部分组成:
(一)三段论逻辑
严格贯彻三段论,注意此处指的是逻辑上的三段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字面形式上的三个段落。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形式上展开,例如,正文从形式上看可能有七八部分,但从逻辑上讲只有三段。脱离三段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出现问题。
(二)过渡段写作
过渡段位于每一部分之前,大概二三百字,最长不要超过五百字,少数情况会出现在上一部分最后。除了具备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作用,就是交代后面部分展开的依据。
(三)观点性标题
又叫明示性标题,即写出每一个小问题的观点、答案,例如:《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基于中国地方“两会”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在这一标题中,“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是问题,“政治性蓝天”就是对治理效果这一问题的答案,“空气质量指数”是定量的方法。观点性标题能提高编辑审稿效率,与之相反的描述性标题——只写主题和问题,不写答案,如《“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
(四)论据强度
1.直接性:论据要能直接推导出观点。
2.相关性:论据要与观点有关联。
3.可信性:有充足的数据证明其可信度,并说明数据来源。
4.必然性:论据必然只能推导出唯一的观点,而非还能推导出其他观点。
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论据就可以支撑你的观点。
(五)形式美
形式美包括篇章结构、标题结构、句子结构、语言表达等,凡是读者看到论文外在的东西,如句子长度、摘要长度、关键词数量等都可以看做是论文的形式。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论文正文或者原因的数量都是以3单位,因为3是中国文化的完美数字。但如果分析原因时只写一条,不仅影响美观,还会让读者觉得观点单薄;若写六到七条,又会显得过于冗长。因此我们提倡以3为单位,最多不超5,都是可以接受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