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温病? 温病是什么意思
- 知道问答
- 2024-02-03
- 108
文章目录:
一、什么是温病?
1.战国至唐代,温病隶属于伤寒。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局限于伤寒,但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所谓广义伤寒,在《难经·五十八难》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可知,温病是隶属于广义伤寒中的一类。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也不仅仅是伤热,刘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所以引起温病的又岂止是热,况,温病之因有“新感”“伏邪”,《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伏邪为病也。
2.冬天伤于寒邪,不发病,冬之时也,同气相应,故未发。春之时也,阳气萌动于外,阴寒抗衡于内,阴阳交战,遂发热矣。此热,应时于春,故曰春温。由于春温不是寻常的外感,而是一种内伤于寒病,因此,扰卫乱营,动气动血,所以, 春天郁而发热而发,或有感而发。
二、温病是什么意思
温病
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多种外感急性热病,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疫、温毒 、大头瘟、烂喉痧等。这些外感急性热病除各自的特点外,还有一些共同之处:①致病因素相同,其发病均由感受外感温热之邪而致。②温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凡温热之邪,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同的流行。温病的发生与季节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春季以风温为主,夏季则以暑温、湿温为常见。温病的发生还具有地域性,是由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存在着差异所致。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等地区多见瘴疟为患,则是一例。③温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按卫气营血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犯卫分 ,进而传入气分,气分之邪不解则传入营分,再不解则深入血分。按三焦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在上焦肺卫,进而中焦阳明或逆传心包,后期则伤及下焦肝肾之阴。④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温病的具体治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祛邪、保津养阴。温病的预后与津伤阴亏的程度及病邪的盛衰、传变有关。
三、温病是什么意思
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多种外感急性热病,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疫、温毒 、大头瘟、烂喉痧等。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相关的记载。《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承气汤等,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
金代刘河间倡导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的方法,创“寒凉派”。明代,王履进一步把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戾气,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创立。
清代,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把温病学说推向成熟。
卫气营血辨证由叶天士创立,将温病病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卫分证是温病初起,属表,病情较轻;气分证为温邪由表入里,邪势炽盛;营、血分证是邪热深入,阴血耗损、心神受伤的危重阶段。
运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对现代医学诸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以及肺炎、麻疹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温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