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负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中耳的构造是怎样的?
- 知道问答
- 2024-02-12
- 102
文章目录:
一、中耳负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中耳负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在众多的耳鼻咽喉科教科书上,每每论起咽鼓管生理、病理及功能时,都遵循着如下学说:咽鼓管咽口在静止时是关闭的,只有在吞咽、咀嚼、歌唱等情况下才开放,咽鼓管的正常开放与关闭使中耳腔内气压基本保持衡定,(大致相当于大气压力)当咽鼓管受到诸如机械性阻塞,感染等因素的影响,使咽鼓管正常开放机能丧失,中耳腔内得不到新鲜空气的补充,且腔内固有的空气又被中耳粘膜所吸收,故而中耳腔内便逐渐形成负压,甚至形成真空状态,可导致如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萎缩、鼓膜内陷型胆脂瘤等疾病的产生。由于此种学说阐述方便,解释合理,很容易被人们接受,所以得以普遍使用。
正是基于上述理论的指导,多少年来很多耳科医生为改变中耳的负压状态,避免其它疾病的产生,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如鼓膜切开,中耳置管等方法,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术后结果表明,很多患者并没有因施了上述治疗手段而使病症消除,这似乎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很显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中耳负压的存在并不像教科书上指出的那样,是由咽鼓管阻塞,氧气吸收造成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经观察,麦格纳森(Magnuson)和巴克翰(Buckinghan)相继发现很多耳病患者中耳持续负压并不是咽鼓管阻塞所致,而是由抽鼻子引起的,为此巴氏还于1988年对673例已做置管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实验证实有33—43%的患者中耳负压是由抽吸鼻子所产生,而且该氏还意外地发现和证实了咽鼓管平时是开放的这一现象。
尽管他们的发现和研究还不甚完美,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发现,临床耳科医生还不知要盲目为患者实施多少次那并不十分有效的手术了。
这是一个思维方式问题,虽然有些人也发现了一些实际现象与所持理论不相符合,但却没有能冲破旧的传统理论,其结果带有几分盲动性。
二、中耳的构造是怎样的?
中耳位于鼓膜的内侧,又叫做鼓室,如同一个很小的房间,其中有能够灵活活动的听骨。
听骨在中耳的“天棚”上,悬垂着3个连在一起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的骨头。听骨根据其各自的形状,分别被称为槌骨、砧骨、镫骨。槌骨与鼓膜紧密相连同鼓膜一起振动,镫骨与内耳的分界线的前庭窗松软地连在一起,鼓膜的振动就是经过3块相连的听骨传到内耳的。
咽鼓管由中耳腔到鼻咽腔有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叫作咽鼓管。咽鼓管时常张开,使中耳的气压与外面的气压保待一致,具有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的功能。不过,当患感冒而引起鼻咽腔发炎时,炎症就会通过咽鼓管累及中耳。
耳朵的结构,耳朵的构造是怎样的?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中耳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