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科学与中医——风寒暑湿燥(上)

科学与中医——目录

——今天这里主要探讨“风寒暑湿燥”的基本定义,以及进行古今概念的转换。为什么不直接研究呢?要知道,我如果只说研究“菊花”,读者也需要先探讨一下这个“菊花”是植物器官还是动物器官不是么?——

古人认为,一年有五个时节(春、夏、长夏、秋、冬),而每个时节有他的气候特点,这个气候特点,就称为气。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而这个气,是影响万物生长变化衰亡的因素。如“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隆起”。“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火胜则地固”(这个火哪里来的我们后面再说)。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寒暑”就是温度高低的体现,而“燥湿”就是水分含量高低的体现,“风”则是空气流动的体现,而空气流动,是空气寒热不均所引起的。而在古人看来,这五气,包括这季节万物,都是阴阳变化所产生的。

同时这五个“气”又不是分别为一个季节所独有,而是每个季节都存在五种气,但其中一种占有显著优势的。例如科比、巴菲特、吴彦祖三个人站一起,我们可能会说他们一个高,一个富,一个帅一样,其实三个人都是高富帅不是么。如果某一个季节气候出现了异变,就被被称为出现了“非时之气”,如春天大热,秋天多雨。这种气候反常,就容易导致群体出现相似的疾患。

但是呢,在我看来古人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让学习难度大大增加。他们习惯一词多用,词语活用。比如说“此间阴盛阳衰”,就有可能说这里女多男少,也可能说这里都是太监,也可能说这里环境气温很冷,也可能说这里光线很暗。所以他们说寒暑的时候,有可能是指气候的特点,有可能指季节本身,有可能就是普通的形容词,也有可能是别的什么,每个地方都有可能不同,需要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

天元纪大论篇以及五运行大论篇里面所出现的气的种类,主要是“寒暑湿燥风”,亦有“寒暑湿燥风火”。那这气到底是几种?根据书中所言应当是五种。通过“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位土……”可知:“寒暑湿燥风”为天气,而“水火土金木”为气在地所变化。这里说的变化,并不是说风会变成树变成肝,湿会变成土,只是在“五行”归类上,按照形象特点把他们归成了一类。(“五行”这个古代哲学概念嘛,我觉得不是很完善,不如“阴阳”概念那么完美。但是“五行”思想也是有他的优点的,这个我们后面有机会另外写一篇。)配合“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及其上下文可知,这里五气变成六气,五行变成六行,是为了配合三阴三阳(太阴、厥阴、少阴、太阳、少阳、阳明)这个数而已。五行的两个火是重复的,因此六气的暑和火应当也是重复的。至于为什么用了两个火,可能是因为觉得火很重要吧。心经和心包经都属于火,我目前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暂且当做古人高兴就好吧,不影响我们的初级研究。因此“暑”、“火”、“热”在“自然之天气”这个范围内基本可以画等号。

接下来,让我们随意感受下“气交变大论”,里面具体写了“寒暑湿燥风”五气的太过和不及,会对人体身体产生的各种影响。如图:

燥湿化痰是什么意思_燥湿化痰的中成药有哪些_燥湿

燥湿化痰是什么意思_燥湿_燥湿化痰的中成药有哪些

到目前为止,这些气都还可以用“自然之气”一个定义来概括。直到金元时期出现了一个刘完素。刘完素提出人体内也有六气,会影响。这个老前辈的书我是没看过,所有对他的了解出自这本教科书——《中医各家学说》。截图:

燥湿_燥湿化痰是什么意思_燥湿化痰的中成药有哪些

燥湿_燥湿化痰的中成药有哪些_燥湿化痰是什么意思

刘完素的理论估计是影响深远了,因为在他之前的著作中,是不存在明显脏腑六气的理论。早期对于脏腑的描述,基本是以“虚实寒热”来描述其功能强弱的,如:心实热,脾实热,脾虚寒,肾虚寒之类。包括《内经》,《神农本草经》(药效描述)、张仲景《金匮要略》、孙思邈《千金要方》和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等。而在刘完素之后,就出现了各种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的病机,比如李杲的《脾胃论》,现在的教科书(因为近端的书看过的不多,所以没什么例子可以举,其他书目有待考证)。因此到目前为止,“风寒暑湿燥”,在早期是“天之气”,后期则是“天气”和“脏气”兼有,两者区别较大,不可一概而论。至于刘完素提出的这个“内生六气”到底是推动了中医发展,还是将中医带入歧途,个人觉得还有待观察。

今天就先写到这,下一次让我们先把刘完素丢在一旁,研究一下早期的天之气——“风寒暑湿燥”对人体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会导致哪些疾病,再通过观察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中是否具有哪些共性,分析这些共性是否是构成“风寒暑湿燥”的基本因素,进而构建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转换工具。(坑有点大,有可能没半年写不出来,-。-嗯。。其实可能是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