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蒂的功效,柿蒂的作用,柿蒂的副作用
- 中草药
- 2022-10-13
- 130
柿蒂
(《本草拾遗》)
【异名】柿钱(《洁古家珍》),柿丁(《中药志》),柿子把(《中药材手册》),柿萼(《药材学》)。
【来源】为柿种植物柿的宿存花萼。
【植物形态】柿(《礼记》),又名:镇头迦(《纲目》)。
落叶乔木,高达14米。树皮鳞片状开裂,灰黑色;枝深棕色,具棕色皮孔,微有毛,嫩枝有柔毛。叶互生;叶柄有柔毛;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6~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革质,上面深绿色,主脉疏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叶脉密生淡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花黄白色,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卵圆球形,直径3.5~8厘米,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花期5月。果期9~10月。
多为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柿根)、树皮(柿木皮)、叶(柿叶)、花(柿花)、果实(柿子)、果实的制成品(柿讲)及其外附白霜(柿霜)、外果皮(柿皮)、未成熟果实液汁的制成品(柿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季收集成热柿子的果蒂,去柄,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宿萼呈盖状,顶端中央有1果柄,或脱落而留下圆孔,萼的中部较厚,边缘4裂,裂片常向上反卷,易碎裂,基部连合呈皿状,直径1.5~2.5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红棕色,仔细观察时,上有稀疏短毛,内表面有细密的黄棕色短绒毛,放射状排列,具光泽,中央有1果实脱落所遗留的圆形凸起的疤痕。质薄而体轻。气无,味涩。以红棕色、质厚、味涩、表面带柿霜者为佳。
主产河南、山东,福建、河北、山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羟基三萜酸0.37%,中有齐墩果酸、白桦脂酸和熊果酸。又含葡萄糖、果糖、酸性物质和中性脂肪油。并含鞣质。
【性味】苦涩,平。
①《纲目》:"涩,平,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苦涩,气温,无毒。"
【归经】①《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肺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胃;"
【功用主治】降逆气。止呃忒、呕哕。
①孟诜:"治咳逆、哕气,煮汁服。"
②《滇南本草》:"治气隔反胃。"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散剂。
【选方】①治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分。为细末,水煎,食后服。(《洁古家珍》柿钱散)
②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
③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捣筛,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柿蒂汤)
④治胞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柿蒂汤)
⑤治百日咳:柿蒂四钱(阴干),乌梅核中之白仁十个(细切),加白糖三钱。用水二杯,煎至一杯。一日数回分服,连服数日。(《江西中医药》(3):20~22,1953)
⑥治血淋:干柿蒂(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服。(《奇效良方》柿蒂散)
【名家论述】①朱震亨:"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为补虚、孰为降火,不能清气利痰,惟有助火而已。"
②《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③《本草汇言》:"沈则施曰,按丹溪翁谓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黄连柿蒂汤主之,此言热呃也。《济生》论调阳竭于下,孤阴独存,阴气亦将旋脱,故逆上而作呃,宜丁附人参柿蒂汤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准绳》论呃逆之证,有伤寒吐下后、久病、产后阴血大亏,阳气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温中补中之剂不能治。又有平人饮食痰气抑遏,而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声,甩平胃二陈汤,加柿蒂数枚煎服,亦可止也。观于柿蒂之苦涩,但可以散逆气,而因寒、因热、因虚、因滞者,则佐以丁、姜、茹、连、参、术、平胃、二胨辈,当仔细斟酌,毋轻视也。"
④《本草求真》:"柿蒂,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
(《本草拾遗》)
【异名】柿钱(《洁古家珍》),柿丁(《中药志》),柿子把(《中药材手册》),柿萼(《药材学》)。
【来源】为柿种植物柿的宿存花萼。
【植物形态】柿(《礼记》),又名:镇头迦(《纲目》)。
落叶乔木,高达14米。树皮鳞片状开裂,灰黑色;枝深棕色,具棕色皮孔,微有毛,嫩枝有柔毛。叶互生;叶柄有柔毛;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6~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革质,上面深绿色,主脉疏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叶脉密生淡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花黄白色,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卵圆球形,直径3.5~8厘米,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花期5月。果期9~10月。
多为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柿根)、树皮(柿木皮)、叶(柿叶)、花(柿花)、果实(柿子)、果实的制成品(柿讲)及其外附白霜(柿霜)、外果皮(柿皮)、未成熟果实液汁的制成品(柿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季收集成热柿子的果蒂,去柄,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宿萼呈盖状,顶端中央有1果柄,或脱落而留下圆孔,萼的中部较厚,边缘4裂,裂片常向上反卷,易碎裂,基部连合呈皿状,直径1.5~2.5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红棕色,仔细观察时,上有稀疏短毛,内表面有细密的黄棕色短绒毛,放射状排列,具光泽,中央有1果实脱落所遗留的圆形凸起的疤痕。质薄而体轻。气无,味涩。以红棕色、质厚、味涩、表面带柿霜者为佳。
主产河南、山东,福建、河北、山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羟基三萜酸0.37%,中有齐墩果酸、白桦脂酸和熊果酸。又含葡萄糖、果糖、酸性物质和中性脂肪油。并含鞣质。
【性味】苦涩,平。
①《纲目》:"涩,平,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苦涩,气温,无毒。"
【归经】①《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肺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胃;"
【功用主治】降逆气。止呃忒、呕哕。
①孟诜:"治咳逆、哕气,煮汁服。"
②《滇南本草》:"治气隔反胃。"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散剂。
【选方】①治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分。为细末,水煎,食后服。(《洁古家珍》柿钱散)
②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匀,炖热徐服。(《村居救急方》)
③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捣筛,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柿蒂汤)
④治胞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柿蒂汤)
⑤治百日咳:柿蒂四钱(阴干),乌梅核中之白仁十个(细切),加白糖三钱。用水二杯,煎至一杯。一日数回分服,连服数日。(《江西中医药》(3):20~22,1953)
⑥治血淋:干柿蒂(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服。(《奇效良方》柿蒂散)
【名家论述】①朱震亨:"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为补虚、孰为降火,不能清气利痰,惟有助火而已。"
②《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③《本草汇言》:"沈则施曰,按丹溪翁谓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黄连柿蒂汤主之,此言热呃也。《济生》论调阳竭于下,孤阴独存,阴气亦将旋脱,故逆上而作呃,宜丁附人参柿蒂汤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准绳》论呃逆之证,有伤寒吐下后、久病、产后阴血大亏,阳气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温中补中之剂不能治。又有平人饮食痰气抑遏,而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声,甩平胃二陈汤,加柿蒂数枚煎服,亦可止也。观于柿蒂之苦涩,但可以散逆气,而因寒、因热、因虚、因滞者,则佐以丁、姜、茹、连、参、术、平胃、二胨辈,当仔细斟酌,毋轻视也。"
④《本草求真》:"柿蒂,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
下一篇:玉关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