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记
- 生活百科
- 2021-06-10
- 156
在人民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发展史上,有许多令世界震撼的奇迹。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就是其中之一。导弹核武器曾是美国的一张王牌
在世界武器库中,导弹和原子弹相继问世的初期,人们并没有想到把它们结合起来,组成有实战价值的导弹核武器。
这一方面是初期的原子弹,其重量和尺寸都大大超过了当时导弹的运载能力。如美国1945年8月投掷于日本广岛的“枪式”原子弹,直径28英寸,长120英寸,重7000磅;投掷于长崎的“内爆式”原子弹,直径60英寸,长128英寸,重1万磅。而当时的导弹最多只能携带1800磅的弹头。另一方面是初期的导弹命中精度很低,如当时由德国最先研制成功的“V-2”导弹,飞行130英里就要偏离目标5英里以上。导弹史上有这么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1944年6月15日子夜,德国发射“V-2”导弹偷袭英国伦敦,竟有一枚导弹在飞行途中失灵,掉过头来直向德国首都柏林飞去,在希特勒的防空指挥部上空爆炸。因此,当时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预见到,导弹和原子弹是天生的一对,总有一天会“联姻”结合在一起。
1951年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一年,美国用飞机空投试验了一种可用作导弹核弹头的小型原子装置。这时,美国对研制导弹核武器发生了兴趣。美国空军制定了一项神秘的研制计划,调集了大批科研人员,研制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经过7年的努力,美国于1958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由弹道导弹同氢弹头配套组成的导弹核武器――雷神中程战略导弹。如果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算起,其间经历了13年。因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美国感到震惊,但对中国的力量还是作了过低的估计。其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中国虽有原子弹,但在5年之内不会有运载工具,并推断中国至少要10年之后才能掌握导弹核武器。
导弹核武器成了美国推行核威胁战略的一张王牌,也成为美国和前苏联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进行激烈较量的主要焦点。世界从此变得更加不安宁。
两条战线上的攻关
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中国决心也要掌握导弹核武器。
其实,我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就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瞄准了导弹核武器。1964年5月,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即将研制成功的前夕,担负我国国防科技领导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就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科学家开会,指出原子武器的发展有两条线:一是炸响,然后与导弹结合;二是研制氢弹。同年9月,中央决定启动导弹核武器研制计划。这项计划确定同时在两条战线开展研制工作。
一条战线是加快现代火箭技术的研究。火箭是导弹核武器的运载工具。我国的导弹一开始是仿制前苏联的产品,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后,就转入了自行设计。由仿制走向自行设计,是一条充满艰难曲折的道路。其间,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但研制人员没有气馁和后退,终于从失败走向了成功。1964年7月,连续发射了三枚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程导弹,全部获得成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此向聂荣臻元帅提出,以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为基础,研制能运载核弹头的改进型运载火箭,使导弹的射程、精度、使用性能等指标,符合导弹核武器的实战要求。
在科研人员的奋力拼搏下,改进型运载火箭从方案设计到完成飞行试验,仅用了10个月时间。速度之快是惊人的。1966年6月30日,当改进型运载火箭进行弹头引爆控制系统考核飞行试验时,周恩来总理来到了位于戈壁滩上的导弹发射基地,亲自指导和观看发射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在庆祝会上,周总理高兴地指挥参试人员唱起了《东方红》歌曲。
另一条战线是研制适于导弹运载的小型核弹头。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有关裂变反应方面的核理论,掌握了核武器基本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具备了制造核装置和进行核试验的能力。但导弹运载的核弹头,要求既小型化又威力大,还要经受住弹头再入环境的考验。于是,研究人员提出,要进行原子弹空爆试验,验证原子弹在动态下的技术性能,为研制核弹头提供参考数据。
1965年5月14日,一架装有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临试验场上空,飞行员按照预定程序,将原子弹投掷下去。只听到一阵巨大轰响,原子弹在距地面一定高度,并在爆炸目标中心点所要求的范围内,准确实现了空爆。这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原子弹爆炸试验。试验达到了预定目标。
有意思的是,自从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世界核大国就密切关注着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美国空军派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多次潜入我国领空,企图窃取情报,但被我防空部队用导弹击落,先后击落了6架美国和台湾的侦察机。面对一次次失败,美英等国纷纷猜测我国正在加快进行核试验,但又断言我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研制成功小型化核弹。然而,他们又一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我国科研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在研制小型核弹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周总理的担心
两条战线取得的胜利,为研制导弹核武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中央决定,将“两弹”结合,进行一次弹道式导弹核武器全程发射试验。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五次会议。周总理开门见山地说:“今天的会议主要是讨论国防科委关于两弹结合试验的报告。”
按照报告中提出的试验方案,“两弹”结合试验将在我国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发射场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核弹的落点在新疆核试验场的沙漠深处。用导弹运载核弹头在本国国土上进行热核试验,这在世界核武器试验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连美国也从未敢在它的国土上进行这种试验。因此,当周总理的话音刚落,有人就问:“是真试还是假试?”周总理立即严肃地回答:“当然是真试,一切准备工作在8月底完成。”
中央作出导弹核武器实弹发射试验的决定是建立在审慎和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之前,周总理多次召开中央专委会议进行研究。专家们认为,采用地面各种环境条件模拟试验和地下核爆试验,都不能完全模拟飞行过程中的真实状态,起不到综合检验的作用;采用飞行“冷”试验方式(即不配置真实核弹),也不能综合检验原子弹头在飞行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只有采用全射程、全威力、正常弹道、低空爆炸的试验方式进行“热”试验,既可达到试验目的,又符合实战情况。对试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专家们也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制定了应急对策。从导弹的可靠性及试验的安全问题分析,经过改进的导弹本身有自毁装置,如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能正常飞行时,可由地面发出指令将弹体炸毁;核弹头有保险开关,如导弹弹体炸毁,因保险开关打不开,不会引起核弹发生核裂变。在会上,周总理对专家们说:“进行这样的试验,我总是不放心,怕掉下来,二、七机部研究一下,七机部保证不掉下来,二机部研究万一掉下来,保证不会核爆炸。”(注:二、七机部为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七机械工业部,前者为核工业,后者为航天工业。)
毛泽东主席在听取聂荣臻元帅、钱学森有关这次核试验的汇报后高兴地说:“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接着,毛主席又十分严肃地指出:“一定要认真充分地作好准备,要从坏处着想,不要打无准备之仗。”
根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各有关部门再次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对导弹和核弹头进行了各种模拟试验,采用安全可靠性强的发射方案,其核心是确保导弹按预定轨道飞行,在预定弹着点正常核爆,万一在飞行过程中发生意外,确保弹体及时炸毁,而核弹头不发生爆炸。
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了
1966年10月19日,在正式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前夕,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参试单位主管负责人和科学家开会,周总理激动地说:“赫鲁晓夫不是说,中国10年内搞不出原子弹吗?可我们只用了4年就搞出来了。这是争气弹,争光弹!核爆炸成功后,有人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说我们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我们要用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挑战1
10月24日,毛主席、周总理批准实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10月25日,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亲临发射场主持发射试验。
10月26日,导弹核武器安全转运至发射阵地。发射中队班长田现坤负责结合核弹头,把引爆系统和电源接通。为了操作方便,他冒着零下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脱下皮工作服,在弹头与弹体的狭小缝隙之间,像绣花一样,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上百个动作,把导弹和原子弹对接在一起。
10月27日凌晨,东方欲晓,微风轻拂,万里晴空。乳白色的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控制室里,操作手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各种仪表的变化。只见两颗绿色信号弹划破晨空。“点火1随着指挥员命令的下达,操作手迅速准确地按下了发射电钮。顷刻,巨响隆隆,大地颤抖,火光冲天,导弹像一条巨龙,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预定目标飞去。不久,落区报告,核弹精确命中目标,成功实现核爆炸。
核爆震惊了世界。西方报刊惊呼:“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是神话般地不可思议。”是的,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美国用了13年,而我们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只用了2年。
上一篇:关于白事邀请函【十一篇】
下一篇:工厂员工辞职报告精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