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药的表
- 健康知识
- 2024-04-25
- 84
摘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系流落民间的敦煌遗书,书中保存了《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本文以“以经解经”的方法探讨书后附图的内含。附图包含了书中五脏大小补泻二十五方的组方原理,还有许多未知含义尚待研究。
关键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汤液经法;组方理论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系流落民间的敦煌遗书,由张大昌公之于世。据王氏[1]考证该书大致成于南北朝末期至五代间,为后世辑录陶弘景之说而成。书中保存了部分《桐君药录》和《汤液经法》的内容,是研究古代方药理论的重要古籍。《法要》书后有附图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此图并不为学者所重视,从1989年至2005年10月仅有两篇有关此图的文章。本文将以“以经解经”的方法探讨此图的含义。
方法
附图中包含了组方的原理,因此分析原书中有关组方理论的原文和方药的组合规律即可部分反推出附图的含义。根据《敦煌古医籍考释》[2],原始资料整理如下:
1, 有关组方理论的原文
2,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3, 五脏大小补泻方表和二十五味药表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桂枝 椒 干姜 细辛 附子
火 大黄 旋覆花 泽泻 厚朴 硝石
土 甘草 大枣 人参 麦冬 茯苓
金 枳实 豉 芍药 五味子 薯蓣
水 黄芩 黄连 白术 竹叶 地黄
表1 五脏泻方表
方名 泻 泻 补
小泻肝汤 枳实 芍药 生姜
大泻肝汤 枳实 芍药 甘草 黄芩 大黄 生姜
小泻心汤 黄连 黄芩 大黄
大泻心汤 黄连 黄芩 芍药 干姜 甘草 大黄
小泻脾汤 附子 干姜 甘草
大泻脾汤 附子 干姜 黄芩 大黄 芍药 甘草
小泻肺汤 葶苈子 大黄 芍药
大泻肺汤 葶苈子 大黄 芍药 甘草 黄芩 干姜
小泻肾汤 茯苓 甘草 黄芩
大泻肾汤 茯苓 甘草 大黄 黄芩 芍药 干姜
表2五脏补方表
方名 补 补 泻 治所苦 补子
小补肝汤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大补肝汤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旋覆花 代赭石 竹叶
小补心汤 代赭石 旋覆花 竹叶 山茱萸
大补心汤 代赭石 旋覆花 竹叶 山茱萸 人参 甘草 干姜
小补脾汤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大补脾汤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
小补肺汤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 细辛
大补肺汤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 细辛 地黄 竹叶 甘草
小补肾汤 地黄 竹叶 甘草 泽泻
大补肾汤 地黄 竹叶 甘草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注:药物的补泻属性为根据药物的味和组方理论原文得出,例如桂枝、干姜辛补肝,五味子酸泻肝,大枣甘缓肝之苦急。
表3 二十五味药表
味 木 火 土 金 水
味辛皆属木 桂枝 椒 姜 细辛
味咸皆属火 大黄 旋覆花 泽泻 厚朴 硝石
味甘皆属土 甘草 大枣 人参 麦冬 茯苓
味酸皆属金 枳实 豉 芍药 五味子 薯蓣
味苦皆属水 黄芩 黄连 白术 竹叶 地黄
表4 修改后的二十五味药表
味 木 火 土 金 水
味辛皆属木 桂枝 椒 附子 细辛
味咸皆属火 大黄 代赭石 泽泻 葶苈子 硝石
味甘皆属土 甘草 大枣 人参 麦冬 茯苓
味酸皆属金 枳实 豉 芍药 麦门冬 薯蓣
味苦皆属水 黄芩 黄连 白术 竹叶 地黄
注:修改的地方有代赭石替换旋覆花、麦门冬替换五味子、附子替换姜、葶苈子替换厚朴。补方君药用红色标记,泻方君药用绿色标记。因为论坛不能用颜色,所以没法标记颜色。
分析:
1,组方原理
根据五脏补泻理论的原文,分析表1和表2药物的味,可知小泻方有二泻一补,小补方有二补一泻一治所苦的基本结构。小方第1列药物为各脏独有,第2,3列药物五脏重复使用,三列药量都是三两,根据“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可知诸方第一味是君药,主于补泻,二三味是臣药,其余是佐使。以小补肝汤为例:桂枝是君,干姜、五味子一补一泻是臣,大枣是佐使。
表3是根据“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一段整理而出的,现代版本系张大昌追忆而成,多有错误,原文处涂改有十处,所以本文以方来校正原文,过程繁杂,此处仅校正君药。五脏大小补泻方共23味药,除附子、葶苈子、代赭石外,表3均有。因为方由图出,所以各方君药应该符合同一规律,因此在表3中君药的排列规则应该一致,已知桂枝、代赭石、人参、麦门冬和地黄,五味属性各相差一位,如果要维持同一规律,那么其五行属性也应该各相差同样位数,即在表3中应呈阶梯状排列,证明从略。观察表3的桂枝、人参和地黄,呈连续的阶梯状排列,可得最可能的排法为五行属性相差一位。根据这一规律校正表3可得表4。
表4有如下规律:君药的五行属性与所属方对应脏的五行属性相同,例如大/小泻肝汤的君药枳实属酸中之木,大/小补肝汤的君药桂枝属辛中之木,肝也属木。
2,附图含义
以“用木体”块为例:此块对应的是肝,中层“用木体”对应的是君药,含义是君药属木;内层“辛、酸”对应的是臣药,含义是“以辛补之,酸泻之” ;外层“化甘”对应佐使,含义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除烦”,原书无明确迹象可以推出其含义。小泻肝汤,君药枳实味酸属木主泻,臣药芍药味酸泻,臣药生姜味辛补;小补肝汤,君药桂枝味辛属木主补,臣药干姜味辛补,臣药五味子味酸泻,佐使大枣味甘缓肝。其它四脏依次类推。附图未限定君药的属性非常巧妙,这样使得补泻均可适用。
“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阴进为泻,其数六水数也”是说大方的基本结构,大补方共七味药,由本脏小补方加上子脏小补方的前三味药构成,进者,为顺时针旋转,例如由肝到心。大泻方共六味药,由本脏小泻方加上母脏小泻方的臣药以及乘本脏小泻方臣药中的泻药,退者,为逆时针旋转,例如由肝到肾到肺。
讨论
理解“用某体”的含义是附图的难点,原文中没有任何语句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其含义。本文根据校正后的“二十五味药”表发现君药与所在方对应脏的五行属性一致,从而得出“用某体”是指君药的五行属性,为君药的位置,表3和附图互相应证,从而也肯定了表3君药呈连续阶梯状分布的排列法。对于“用某体”以及内层的“辛、酸”的含义,徐氏[3]认为用与辛对应,体与酸对应,“用木体”格中不对应药物。此观点未解释“木”的含义。原书中没有提及过体用的原文,且不用体用,“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照样成立,因此此种观点缺乏根据。
常规认为七和六是指大方的药味数,原书中某些方下面列有加减法,经过加减后药味数变了,但其主要功能并未改变,所以七和六的含义解释为大方的基本结构更恰当。另外《法要》对于五行生克的运用与现代理论不同,大方中补子以补母、泻母以泻子的思想和《中医基础理论》[4]所讲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正好相反,其含义尚待研究。
《法要》是研究仲景之学的重要古籍,其中有39个方证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似。晋?皇甫谧《甲乙针经》序言中讲到:“伊尹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是张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原文以图来指导遣方用药强烈暗示书后治疗外感、天行的二旦、六神汤背后也有图,因此根据方药重构出外感病用药机理的图将是《法要》研究的下一个目标,这对于研究《伤寒论》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淑民.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3:36-39.
2. 马继兴.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5-137.
3. 徐浩,张卫华,杨殿兴.《辅行诀?汤液经图》诠释,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3(17):17-19.
4. 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2-193.
此文转自跌打丸先生在中国歧黄论坛发的帖子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一、五行药物汇总:(计80味,黑体字为诸药之精)
(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中木 桂 羊肝 (肉桂 桂枝 桂心)。
2、木中火 椒 蜀椒
3、木中土 姜 (生姜 干姜 炮干姜) 粳米 阿胶 伏龙肝。
4、木中金 细辛 细辛根 矾石 山萸肉。
5、木中水 附子 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
1、火中火 旋覆花 鸡心。 2、火中木 大黄 代赭石 葱叶 芥子。
3、火中土 泽泻 黄饴。
4、火中金 厚朴 葶苈子。
5、火中水 消石(硝石) 芒硝 栝蒌 戎盐 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
1、土中土 人參 牛脾。
2、土中木 甘草(炙甘草) 升麻 半夏 黄芪。
3、土中火 大枣 鸡子黄。
4、土中金 麦门冬 白酨浆 苦酒 酢。
5、土中水 茯苓 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
1、金中金 五味子 犬肺 胡麻油。
2、金中木 枳实 石膏 雄黄 牡丹皮。
3、金中火 豉(咸豉) 皂角。
4、金中土 芍药 杏仁。
5、金中水 薯蓣 王瓜根 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
1、水中水 地黄 猪肾 熟地黄。
2、水中木 黄芩 栀子 薤白 韭叶 柴胡 麻黄 知母 葱白 赤小豆。
3、水中火 黄连 栗子。
4、水中土 白术。
5、水中金 竹叶 龙胆草 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
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 (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③、木中土,和中、养神、敛精、补气血;扶阴升阳,益气生津。
④、木中金,补气血、养精、敛神、和中;散寒化饮,敛汗开窍。
⑤、木中水,补精、养血、益气、敛神、调节阴阳;补阳益火,温中燥湿。
(2)、火性药: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补神、益血、和中、调气、敛精;安神降逆,行气下水。
②、火中土,和中、补神、益气、调精、敛(清热)血;补中润肺,泄热渗湿。
③、火中金,补神气、益肾、和中、敛(清热)血;降逆平喘,燥湿行水。
④、火中水,补精气神、补血、调节阴阳;润燥软坚,清热导滞。
⑤、火中木,补血、养神、益精、敛气、调节阴阳;逐瘀通经,潜阳降逆。
(3)、土性药: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
①、土中土,补中、养神、补气、敛(清热)血、敛精;大补元气,固脱生津。
②、土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泻湿除烦,生津利咽。
③、土中水,补精、和中、补气血、敛神;降逆散结,利水祛湿。
④、土中木,补精血、养神、敛气、和中;补中固表,缓急解毒。
⑤、土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益胃除烦,缓和药性。
(4)、金性药: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
①、金中金,补气、益精、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敛汗降逆,止渴止咳。
②、金中水,补精、养血、补气、敛神、调节阴阳;补中活血,养阴润肠。
③、金中木,补气血、补精、养神、调节阴阳;清热散瘀,行积除痞。
④、金中火,补神气、养血、敛精、和中;调中下气,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补神气、和中、敛(清热)血、敛精;敛阴潜阳,柔肝止痛。
(5)、水性药: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
①、水中水,补精、补气血、敛神、调节阴阳;益阴填髓,凉血生津。
②、水中木,补精、补血、养神、敛气、调节阴阳;升阳解郁,滋阴燥湿,解表散结。
③、水中火,补精、补神、养血、和中、敛气;清热燥湿,养胃强筋。
④、水中土,补神气、养精、和中、敛(清热)血;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清热燥湿,通经利尿。
注:
1、抑,压、压制,引为抑制之意,指中医学中之反侮关系,药物之“轻泻”或“轻下”的作用。
2、调,调节、调整,是不同于滋(扶)阴补(升)阳的敛阴潜阳之意,指中医学中之相乘或相侮关系,药物之“泻”或“下”的作用。
3、敛,引为收敛、收缩、压缩、减小之意,指中医学中之相乘或相侮关系,药物之“泻”或“下”的作用。
4、亦阴亦阳为中。补中,为补阴阳之气;和中,为补气养血。
三、80味药物阴阳五行属性归类简论:
(1)、木性药(阳):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17
①、木中木(阳中少阳) 4
桂(肉桂),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心,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味厚燥性,助心阳、交心肾,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枝,木中木。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羊肝,木中木。甘、苦,性凉。入肝经。补气血、调水道,补肝益肺、明目止咳。
②、木中火(阳中正阳) 1
蜀椒,木中火。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温中散寒,驱虫止痛。
③、木中土(少阳中阴) 6
生姜,木中土。辛,温。入肺、脾、胃经。散寒发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毒。
干姜,木中土。大辛,大热。入肺、心、脾、胃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炮干姜,木中土。平,温。入肺、心、脾、胃经。温中止泻,温经止血。
粳米,木中土。甘、苦,平、微寒。入脾、胃、肺经。益气生津,补益脾胃,顾护胃气,培补汗源。
阿胶,木中土。甘、平。归肝、肺、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伏龙肝,木中土。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和胃止呕,涩肠止泻。
④、木中金(阳中少阴) 4
细辛,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山萸肉,木中金。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补肝益胃,涩精敛汗。
矾石,木中金。酸、涩,寒。归脾、大肠、肝经。解毒杀虫,止泻止血,祛痰开窍。
细辛根,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⑤、木中水(阳中正阴) 2
苦参,木中水。苦,寒。入心、肝、大肠、小肠、胃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附子,木中水。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2)、火性药(阳):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15
①、火中火(阳中至阳) 2
旋覆花,火中火。苦、辛、咸,微温。入肺、脾、大肠、胃经。消痰降逆,行气下水。
鸡心,火中火。咸。入心经。补心安神、镇静神经,治五邪。
②、火中土(至阳中阴) 2
泽泻,火中土。甘、淡,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黄饴,火中土。甘、酸,温。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③、火中金(阳中太阴) 2
厚朴,火中金。苦、辛,温。入肝、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葶苈子,火中金。苦、辛,大寒。入肺、膀胱经。泻肺平喘,逐饮行水。
④、火中水(阳中至阴) 5
戎盐,火中水。甘、咸,寒。入心、肝、肾、膀胱经。平血热,助水脏,清热利水。
栝蒌,火中水。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开结,润肠通便。
芒硝,火中水。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泻热导滞,润燥软坚。
硝石,火中水。苦、咸,寒。入心、脾经。利尿泻下,破坚散结。
海蛤,火中水。苦、咸,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⑤、火中木(阳中太阳) 4
大黄,火中木。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攻积导滞,泻火解毒,逐瘀通经。
代赭石,火中木。苦,寒。归肝、胃、心经。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葱叶,火中木。辛,热。入胃、肺经。利五脏,清热散寒,发汗通脉,消水祛肿。
芥子,火中木。辛,温。入肺、胃经。温中散寒,豁痰利气,通经止痛。
(3)、土性药(亦阴亦阳):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15
①、土中土(亦阴亦阳) 2
人参,土中土。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
牛脾,土中土。甘、微酸,温。入脾经。补脾健胃,消积除痞。
②、土中金(中之少阴) 4
麦门冬,土中金。甘、微苦,微寒。入心、脾、胃经。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白酨浆,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苦酒,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酢,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③、土中水(中之至阴) 2
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经。淡渗利水,健脾补中。
瓜蒂,土中水。苦,寒。有小毒。归胃经。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④、土中木(中之少阳) 5
炙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升麻,土中木。辛、甘、微苦,凉。入肺、脾、胃经。发表透疹,解毒升阳。
半夏,土中木。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黄芪,土中木。甘,温。入肺、脾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⑤、土中火(中之至阳) 2
大枣,土中火。甘,微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缓和药性。
鸡子黄,土中火。甘、平。入心、肾经。滋阴养血,益胃除烦。
(4)、金性药(阴):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15
①、金中金(阴中少阴) 3
五味子,金中金。酸,温。归肺、心、肾经。敛汗止渴,敛肺止渴,涩精止泻,安神明目。
胡麻油,金中金。甘,微温。入肝、肾、大肠、小肠经。疗疮滑胎,凉血止痛,生肌解毒,治瘖生发。
犬肺,金中金。酸,温。入肺经。温中补肺,止咳降逆,行气下水。
②、金中水(阴中正阴) 3
薯蓣,金中水。甘,平。归肺、脾、肾经。健脾补肺,益肾养阴。
王瓜根,金中水。苦,寒。入胃、大肠、心、肺、膀胱经。泻热利水,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益气生津。
地榆,金中水。苦、酸,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收敛解毒。
③、金中木(阴中少阳) 4
枳实,金中木。苦,微寒。归脾、胃经。破气行积,化痰除痞。
牡丹皮,金中木。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石膏,金中木。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雄黄,金中木。辛,温。有毒。归肝、胃经。解毒杀虫,祛痰。
④、金中火(阴中正阳) 3
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皂角,金中火。辛、咸,温。入肺、大肠经。祛风痰,开窍闭,除湿毒,消肿,杀虫。
咸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少阴中阳) 2
芍药,金中土。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杏仁,金中土。苦、微辛,微温。有小毒。归肺、膀胱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5)、水性药(阴):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18
①、水中水(阴中至阴) 3
地黄,水中水。甘、苦,凉。入心、肝、肾经。滋阴凉血,清热生津。
熟地黄,水中水。甘,微温。入肝、肾、脾经。滋肾填髓,补脾益阴,利脉止泻。
猪肾,水中水。咸、苦,平。入肾经;滋阴补肾,益气固精,敛汗聪耳,消积利水。
②、水中木(阴中太阳) 9
黄芩,水中木。苦,寒。入肺、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栀子,水中木。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薤白,水中木。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下气行滞。
韭叶,水中木。辛、微酸,温。温脾益胃,止泻散冷,助肾补阳,固精暖腰,散瘀逐痰。
柴胡,水中木。苦、微辛,凉。入肝、胆、三焦、心包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麻黄,水中木。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知母,水中木。苦、寒。入肾、胃、肺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赤小豆,水中木。甘、酸,平。归脾、心、小肠经。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解毒排脓。
葱白,水中木。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③、水中火(阴中至阳) 2
黄连,水中火。苦,寒。入心、肝、胆、脾、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栗子,水中火。咸、甘,温。入脾、肾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
④、水中土(至阴中阳) 1
术,水中土。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阴中太阴) 3
竹叶,水中金。甘、淡,寒。归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龙胆草,水中金。苦,寒。入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木通,水中金。苦,寒。入心、小肠、肺、膀胱经。清热利水,通经下乳(古称“通草”,今称“木通”;今之“通草”,古称“通脱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