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人到中年毛病多!小柴胡汤,调和肝脾,化解各种小毛病,值得一学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常常听人说,到了中年以后,这毛病就开始多了。左一个,右一个,说不定什么地方就冒出问题来,防也防不住,挡也挡不了。

你知道吗?其实,有不少中年人的小毛病,出在肝脾失和。用调和肝脾的办法,中医对很多中年的人小毛病,有治疗之能。

我给你说一个典型的例子吧。

这是我从前在中医经方研讨班上,听到的。

图片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48岁,人到中年。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凌晨,爱拉肚子。这就类似中医所说的五更泻。

为了治这个毛病,此人自己尝试过四神丸,用过真人养脏汤,还用过参苓白术散。总之,补阳、补脾、祛湿,各种策略都尝试过,不好使。

后来,他没办法,投中医治疗,看看专业的大夫,有没有什么见解。

刻诊,见患者脉弦缓,舌苔薄白,面色萎黄。细问得知,患者每天凌晨时分,必然大便泄泻一次,伴随大量排气。平时,他也爱放屁,感觉到胸胁胀满,食欲不振。嘴里面,时常觉得干苦,有时候甚至干呕。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白术、茯苓、郁金、白芍各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5剂以后,诸证大大缓解,凌晨时分也不再腹胀拉稀,大便成型。

接下来,再服3剂。最终患者诸证悉平,什么屁多、胸闷等感受,都没有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也简单。患者属于肝脾不和。

你看,他就诊时的脉象,是弦缓的。弦,主肝郁气滞。缓,主气血虚弱。

就肝郁气滞而言,你看,他平时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这是典型的肝郁气滞的表现。肝胆之气失和,患者就会口苦。气滞、经络不畅,患者就会胸胁发胀。

就气血虚弱而言,你看,他平时食欲不振、干呕、脸色萎黄,这说明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啊。为什么会脾胃虚弱?因为他肝郁气滞,肝木之气不畅,影响了脾胃。

所以说,总体看,这就是肝脾不和。

图片

那你可能会问了,肝脾不和,为啥导致凌晨时分腹泻呢?

因为后半夜1点到3点,为肝经当令。凌晨前后,肝气正旺。偏偏,患者这个时候肝郁气滞。所以,肝气欲达而不达,在体内形成了严重的冲突,这就进一步损伤脾胃,即所谓木旺乘土(脾胃属土)。脾土受损,运化失常,故而患者腹泻、拉稀。由于体内气滞,所以患者在平时,包括凌晨时分,排气多,一个劲儿地放屁。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疏肝解郁,调和肝脾。

你来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白术、茯苓、郁金、白芍各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这里头,柴胡、郁金、白芍疏肝气、柔肝体,解决肝郁的问题。黄芩,则清热,以免肝郁化热。

党参、白术、茯苓,配合生姜和大枣,则可以健脾益气,调和脾胃,解决脾虚的问题。

你看,肝郁和脾虚,都给你照顾到了,这就是调和肝脾。

在这里,请您记住,柴胡、黄芩、党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组成了小柴胡汤。这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

小柴胡汤,源于《伤寒论》。它最初的主治,是伤寒少阳证,可以和解少阳。什么是伤寒少阳证,它是怎么和解少阳的,这些,以前文老师讲过,以后也会讲,所以今天就暂且不讲。我们主要讲的,是它调和肝脾的功效。

小柴胡汤,是可以调和肝脾的。其中,柴胡、黄芩疏肝利胆,人参、炙甘草、生姜和大枣健脾益气,半夏降逆理气。可以说,用小柴胡汤调和肝脾、疏肝理气来治疗杂病,是中医临床特别常见的一招。上文医案里的患者,虽然症状多、表现杂,但是离不开肝郁气滞、肝脾不和这一条。所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就好使。

其实啊,人到中年,不如意、不开心的事儿,挥之不去。谁能真正做到不在乎啊?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有积压了太多情感和无奈。日久,肝郁气滞的倾向,就容易出现。

同时,我们的脾胃,跟随我们大半辈子,也容易在中年的时候出毛病。再加上肝气失和,损伤脾胃,中年人就容易出现肝脾不和,进而引起各类小毛病。

图片

比如说,有的人,阳痿,正值壮年却房事失能。中医辨证,发现脉弦细,善太息,平时情绪低落、总抑郁,胸满腹胀,食欲不好。口苦,爱拉稀。这一看,肝郁气滞、肝脾失和。那好,以小柴胡汤加减,疏肝健脾,可以改善。

又比如说,有的中年人,总觉得胸闷、憋气,仿佛心脏不好。中医辨证,发现脉象弦缓,苔腻,平时腹胀、便溏、口苦咽干、情绪低落,这还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减应对。

至于说乳腺增生、慢性咽炎等等,这些常见病,也容易和肝郁气滞、肝脾不和有关。临床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是常有的事儿。

所以说,人到中年啊,毛病确实多。多在哪?多在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肝脾不和。在应对这个问题上,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诸多方剂,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们中医爱好者,应该了解这个问题。中医的从业者,更需有清醒的认识。

非专业人士,您如果怀疑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应该积极到中医院去,经四诊合参来确定症候、制定方药。文老师在这里说的,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至于说临床实践,还需要看其他很多综合性的因素。所以说,我们积极就医,还是有必要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