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药熏蒸疗法
- 健康知识
- 2024-05-16
- 96
第二节中医药治疗
一、中医内治法
(一)辨证论治
综合目前中医学术界的观点,笔者认为燥证(即干燥综合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中医分型及相应的辨证治疗:
1.燥邪犯肺型
本证多见于干燥综合征早期或前期疑似病人。可表现为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以咯出,两眼干涩不舒。此外,还可出现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大便干结,常可见发热,腮腺耳后稍肿。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治法:
清热宣肺,润燥生津。
方药:
清燥救肺汤加减:霜桑叶9克,石膏12克,人参2克,甘草3克,胡麻仁(炒研)9克,阿胶9克,麦门冬(去心)10克,杏仁(去皮尖炒)9克,枇杷叶(刷去毛,涂蜜炙黄)9克。
2.阴虚津亏型
(1)肝肾阴虚:
多见于干燥综合征中症状较典型者,也是较常见症候。多为阴虚体质之人,或久病、年高等致使津液内耗,阴液不足而导致。症状表现:口燥咽干,频频饮水,唇或口角开裂,两眼干涩无泪,进干食困难。或伴反复腮腺肿痛、复发性口腔溃疡。次要症状:皮皲裂、粗糙,毛发枯槁不荣,肌肉瘦削,颧红盗汗,手足心热,大便燥结,妇女阴道干涩,精神萎靡、少寐多梦、腰膝酸软。舌脉:舌质红绛,干裂无苔或见镜面舌,或舌光龟裂,脉细数。
治法:
养阴生津,补益肝肾。
方药:
杞菊地黄汤合大补阴丸。药物:枸杞、菊花、当归、白芍、生熟地、沙苑、玄参、淮山药、谷精草、决明子。或可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口干明显加玉竹、天冬各15克;眼干明显加菊花、密蒙花各10克;腮腺肿痛适量加夏枯草;口腔溃疡加土茯苓、蒲公英各30克;关节疼痛加秦艽、防风各10克;乏力适量加生黄芪、太子参。
(2)肺胃阴虚:
多见于干燥综合征的早期和轻型。临床表现主要为口干少津、口舌经常破溃、极易感冒,或咽干作燥、咳而少痰,苔薄质干红,脉细数。
治法:
养阴生津,补益肺胃。
方药:
常选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化裁,药物如南北沙参各15克、天麦冬10克、玉竹10克、白芍20克、生石膏10克、知母10克、天花粉10克、寒水石10克、芦根10克、生甘草5克等。
3.津亏血虚型
干燥综合征合并多系统病变者较多。在前述燥象同时可以伴有头晕、消瘦、失眠、乏力、女子月经量减少或闭经等血虚证候,舌淡红、少津、少苔,脉沉细。
治法:
养阴生津补血。
方药:
可选地梅四物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物如当归20克、生熟地各20克、炒白芍10克、乌梅肉10克、阿胶10克、胡黄连6克、茯神10克、女贞子10克等。
4.气阴两虚型
该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频频饮水,唇或口角干裂,两眼干涩无泪,此外还可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纳差便溏或便秘,常可见低热,关节疼痛。舌嫩红少苔,边有齿痕,脉细无力而数。
治法:
益气养阴,酸甘生津。
方药:
四君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2克,芍药12克。
在口眼、鼻、皮肤及大便干燥等各种燥象基础上出现神疲乏力、气短咳喘、纳少、自汗、动则诸症加重等气虚证候。舌淡红、鲜红、少津、少苔甚至无苔,脉沉细。方药:增液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生地15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当归9克,陈皮6克,枸杞子15克,石斛15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伴有低热者,加银柴胡10克、鳖甲10克、青蒿10克以清虚热。
5.阴阳两虚型
病延多年者,可表现为口、眼、鼻干燥,面色苍白,关节隐痛不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阳痿。舌红或淡,少苦,脉沉弱。
治法:
养阴益阳、润燥补虚。
方药:
左归饮加减。熟地12克,山药15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5克,鸡血藤30克,杜仲12克,牛膝12克,阿胶9克(烊),鹿角胶10克(烊),肉桂粉2克(兑服)。随症加减:四肢不温者,加当归9克、细辛3克,以活血通经;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玄参12克,以温润通便。
6.气滞血瘀型
该类患者血瘀证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唇或口角干裂,两眼干涩少泪,同时可有肌肤甲错,皮下结节或红斑触痛,皮肤紫斑,腮腺肿大发硬,日久不消,肝脾肿大,关节屈伸不利,肢体刺痛或麻木不温,妇'女兼见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脉: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苔少或无苔,舌下络脉纡曲,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养阴生津。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5克,川芎5克,牛膝9克。乏力、纳差加黄芪30克、白术10克;腮腺肿硬加夏枯草、山慈菇各10克;肝脾肿大加丹参30克、茜草10克;皮肤紫瘀加丹皮、紫草各10克;肢体刺痛加苏木、刘寄奴各9克,川断15g;皮下结节红斑疼痛加穿山甲、皂角刺各10克。关节畸形、皮肤粗糙者,加水蛭、地鳖虫各6克。
7.肝肾阴虚,湿瘀阻络型
常见于干燥综合征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患者。症状除口目干涩外,形瘦骨节疼痛,甚或强直畸形,舌红苔光质有裂纹,脉细涩。
治法:
滋补肝肾,化瘀除湿。
方药:
《和剂局方》滋血汤合《妇人良方》舒筋汤化裁。药物有当归12克、首乌藤12克、熟地12克、川芎12克、秦艽10克、鹿衔草10克、片姜黄10克、白花蛇15克、全蝎6克、赤白芍各10克等。
8.阴虚络痹,营运滞涩型
以干燥综合征病程长久或合并硬皮病者。症状表现除口目干燥外,还可伴毛发焦黄,经行涩少,指节肿痛发僵,皮肤光亮,弹性减弱,甚则增厚发硬,舌光无苔,舌质暗红有癣斑,脉细涩。
治法:
滋阴通络。
方药:
可选归芍地黄汤合大黄[插图]虫丸、莪术散化裁,药物如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丹皮10克、丹参10克、水牛角10克、生地10克、桂枝10克、制大黄5克、地龙10克、虻虫6克、莪术10克、桃仁10克、雷公藤10克等。
(二)常用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
功能滋阴润燥,养肝明目。每服6g,每日3次,食后服用。
2.知柏地黄丸
功能滋阴清热泻虚火。可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小便短赤等症。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3.清开灵注射液
功能清热生津。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疗程间停3~5日。
4.雷公藤多苷片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副作用有女性月经不调及停经,男性精子数量减少,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腹痛腹泻等。
5.津血源颗粒
2包,每日3次,功能滋阴润燥,养血生津。
6.新风胶囊
可用于改善抑郁情绪和脾虚症状。内含黄芪、薏苡仁、雷公藤、蜈蚣等成分,每日3次,每次3粒,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个疗程。
7.生津颗粒
每次1袋,每日3次,功能滋阴通络、宣肺布津。
8.丹地琼玉颗粒
每次1小袋,每日3次,冲服。疗程为8周,功能润燥解毒、活血化瘀。
(三)单方验方
1.润燥六黄汤
生熟地各15~30克,当归15~30克,黄连3~6克,黄芩3~6克,黄柏3~6克,炙黄芪30~100克,天麦冬各15克,玄参15~30克,黄精30克。
2.增液1号
(黄芪、黄精、生地、葛根、玉竹、石斛、天冬、丹参等组成),增液2号(黄芪、黄精、山药、花粉、生地、鸡血藤、金刚刺、鹿衔草等组成):前者用于气阴两虚,燥毒内滞者;后者用于气阴两虚,脉络失和者。以3个月为一疗程。
3.玉液汤加味
黄芪、山药、玄参各10克,鸡内金、葛根各6克,水煎服。
4.生津方
由北沙参、乌梅、麦门冬、生地等组成,共奏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
5.石斛二参散
由石斛、太子参、北沙参、黄精、玉竹等组成,方可补气养阴、生津止渴。
6.滋阴润燥汤
生地黄30克,天花粉30克,麦门冬30克,天门冬20克,玄参50克,白芍药20克,玉竹20克,石斛20克,枸杞子30克,女贞子20克,墨旱莲20克。加减:气虚加西洋参、黄芪;伴有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加当归、柏子仁、炒酸枣仁、远志等;若烦躁不安、口舌生疮加黄连、淡竹叶;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加地骨皮、秦艽、鳖甲、银柴胡;脾胃阴虚可酌加黄精;大便干结可用蜂蜜;若伴肝阴不足头痛头晕、耳鸣、烦躁易怒或肢体麻木,可加木瓜、甘草、石决明、菊花、钩藤;若伴腰酸、遗精、两足痿弱、耳鸣耳聋、口干咽痛,可酌加熟地黄、龟板胶。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7.润燥解毒汤
太子参15克,生地黄15克,当归15克,瓜蒌20克,天门冬15克,麦门冬15克,白芍药10克,红花10克,鸡血藤20克,葛根20克。临证加减:兼有咽干音哑、腰酸潮热等肺肾阴虚者加百合、女贞子、墨旱莲;阴虚内热加鳖甲;皮肤爪甲失荣、耳鸣目涩等肝肾阴虚者加山茱萸、黄精、石斛;兼皮肤瘀斑粗糙、舌质黯、脉涩,加虫类药。
8.燥毒清饮
金银花30克,土茯苓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芍药20克,枸杞子12克,玄参12克,谷精草12克,生地黄15克,夏枯草15克,紫草15克,赤芍药20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45天为1个疗程。
9.增液润燥汤
麦门冬15克,黄芪15克,生地黄15克,赤芍药10克,白芍药10克,桃仁10克,紫菀10克,生甘草10克。加减:眼干涩痛加野菊花、谷精草;低热加葛根;下肢紫癜加牡丹皮、紫草;大便燥结加玄参、当归。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0.益气生津散
西洋参、黄芪、麦门冬、枸杞子、佛手等。每日1~2袋,开水泡,代茶饮。
11.其他
鲜石斛单药或与枸杞、菊花、决明子煎服或泡茶频饮,能缓解口干眼干症状。
二、中医外治法
(一)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敷等)
1.口干可以口含鲜石斛、鲜麦冬,或乌梅甘草汤代茶频服。
2.眼炎可用复方黄芩眼药水点眼。
3.药浴。关节肿痛者用中药外洗或足浴。
4.皮肤干燥者外用润肤药水。
5.腮腺肿痛者,外敷青敷膏或黄芩油膏。
(二)针灸推拿
1.口眼干燥属肝肾阴虚者,针刺肝俞、肾俞、百会、内关、阴陵泉;其中以眼干为主者取四白、鱼腰、合谷、睛明;以口干为主者取廉泉、外金津、外玉液、颊车、足三里。
2.腮腺肿大者,针刺中渚、太冲、阳陵泉。
3.关节肿痛属风寒者,可艾灸神阙;属风湿者,针曲池、膝眼、鹤顶、血海、昆仑、委中、劳宫。有热邪偏重者,配取大椎、曲池、合谷穴。
4.外阴或阴道干涩明显者可加刺中极、会阴等。
5.阴部干涩、大便干结或不调、小便量少或伴有下肢类风湿关节炎或伴其他结缔组织疾病、良性或恶性淋巴组织增生等免疫异常者,取其相关经穴以输布津液,如:用肾经的阴谷、太溪、水泉、照海、四满、中注穴位,膀胱经的三焦俞、气海俞、膀胱俞、委阳、足通谷等穴位。有大肠症状者,酌情配用上巨虚、天枢、合谷、手三里、曲池、偏历等穴。
6.针刺布津润燥,一般用平补平泻法,部分病例在热象明显时用泻法;在局部或全身伴有显著的水液潴留而浮肿时,可适当用灸法。
7.此外,尚可采用电针穴位刺激,取太溪、肾俞、合谷、廉泉等治疗。
8.采用足反射疗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可有一定疗效。足部所选反射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大脑等反射区。
9.按摩治疗干燥症,头部:抹前额,搓双鬓,揉颊车,点睛明、攒竹、丝竹空等穴,干洗面,压眼球;手部:自远向近推摩各掌骨缝,点压掌骨头颈侧,出现胀感为止。夹压各指后甲角部,捏揉甲角,推摩掌心;足部:双足全部按摩,每次治疗结束后喝温开水,每天起床后、睡觉前喝略有咸味的姜枣温汤。
(三)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又称为中药蒸煮疗法、中药气浴疗、药透疗法、热雾疗法等,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熏蒸治疗,外治可用白花蛇舌草、谷精草、金银花、石斛、玄参,水煎后蒸气熏蒸双眼及口腔,每次约15~30分钟,每天3~5次,30天为1个疗程。
中药雾化治疗临床亦常用,家庭运用也简便易行。这里主要指气溶胶吸入疗法。所谓气溶胶是指悬浮于空气中微小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因此雾化吸入疗法是用雾化的装置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进入呼吸道及肺内,达到洁净气道、湿化气道、局部治疗(解痉、消炎、祛痰)及全身治疗的目的。药方可以沙参、麦冬、乌梅肉、石斛、紫菀、甘草等,以清热润燥除标、滋养阴液治本。
(四)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三焦俞,临床随证加减,每天1次,每次取3~4个穴位,上述穴位交替选用。药物为清开灵或维生素B12、维生素B1,每穴注射1~2ml。以口舌干燥为主者,治宜滋养胃阴,取胃经、脾经的梁丘、足三里、血海、大都;以咽喉干涩为主的,治宜滋养肾阴,取肾经、脾经、膀胱经的然骨、三阴交、飞扬、京骨,再取风府穴直刺得气后不留针,承浆、廉泉等随证取穴。
用胸腺肽穴位注射治疗,取双侧足三里穴为进针点,每周1次,10次为1个疗程。
以风府为主穴,辅以他穴,配合大涎腺导管给予地塞米松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4ml,腮腺与下颌下腺交替注射治疗皆可收效。
(五)蜂疗
辨证选穴:百会、大椎、命门、颊车、地仓、肾俞、睛明、三阴交、血海等穴,同时予蜂王浆口服或自制蜂蜜滴眼液(取新鲜蜂蜜与灭菌蒸馏水1︰3配制,入瓶灭菌),兼以按摩、穴位贴敷,配合中药,疗效显著。
(六)其他
此外,还可采集鲜猪胆汁,制剂室过滤呈清亮溶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浓度,高压消毒后装瓶储藏,滴眼用,改善结膜干燥,每次1滴,每日3次。且予鲜猪胆汁6g,每日饭前冲服,有良效;运用一贯煎加味合王不留行耳穴贴压,耳穴取肝、脾、肺、肾、心、内分泌等穴,3日1换,两耳交替,疗效可;此外,秋冬季,可选用中药膏方以滋养肝胃之阴、清燥解毒,收效显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