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多峰临床惯用方
- 健康知识
- 2024-03-31
- 101
娄多峰,男,教授,主任中医师,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
从医40余年,治痹理论独成体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无数风湿病人,备受广大患者的爱戴,学术界的认同及社会各界的赞誉。尤其擅长诊治各种骨科疑难杂症。
1.骨性关节炎常用二草二皮汤
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海桐皮、威灵仙各60克。肿胀甚、关节肿、僵直、顽痰凝结者加白芥子、生半夏各30~60克;局部冷、欠温、皮色淡暗者加细辛、生川草乌、桂枝各30~60克;红肿热痛者加大黄、芒硝、栀子各30~60克;药物过敏者加蛇床子、地肤子各30克;皮色紫暗、刺痛者加丹参30克,乳香、没药各30~60克,三棱、莪术各30~60克。用纱布将上述药味包好,置搪瓷盆等容器内,加水2500~5000毫升,煎沸15~20分钟后离火,趁热利用蒸汽熏患处,并用2条毛巾浸药后交替热敷。待药液温度适宜,直接浸洗四肢,凉时再加温。每天1~2次,1次30~60分钟。每剂洗3~5天,2周为1疗程,休息3天后,继续下一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忌口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病,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俗称骨质增生。病变特点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髋、膝、踝、颈椎、腰椎等关节,属中医“骨痹”、“筋痹”范畴。临床一般发病缓慢,早期表现为关节钝痛和发僵。疼痛随活动、负重增加而加重,多因瘀痰凝结、阻滞经络、气血不得行散所致。初起多见腰、膝等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随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多见于老年人。局部关节可见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咯刺声或摩擦声,甚者可见关节红肿,不能屈伸。娄老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研制了专门治疗此病的二草二皮汤,经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满意。
2.类风湿性关节炎惯用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娄老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将痹病分为3个证型论治。
(1)风湿热型惯用方: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扪之发热,甚者红肿热痛,疼不可触,得冷则舒,遇热加剧,屈伸不利。其中,风热胜者兼见发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或皮肤红斑,皮下结节,多个关节疼痛,舌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浮数;湿热胜者兼见胸脘满闷,身重,肿痛以下肢为多;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处方组成:忍冬藤60克,败酱草、络石藤、青风藤、土茯苓、老鹳草、丹参各30克,香附15克。风热证者,加连翘30克,葛根12克;湿热证者,加防己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分服。
(2)风寒湿型惯用方: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冷加重,得热痛减。风偏胜者,疼痛游走不定,以上肢肩背多见,舌淡、苔薄白,脉浮缓。偏寒者,疼痛剧烈,疼处冷感,得热则缓,疼处固定,日轻夜重,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弦紧。偏湿者,肢体肿胀沉重,麻木不仁,伴周身困重,舌胖淡,苔白滑或腻,脉濡。治宜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活血养血。处方组成:娄氏通痹汤。当归、丹参、海风藤各18克,鸡血藤、透骨草各21克,独活、钻地风各18克,香附21克。寒偏胜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各6克,桂枝9克,细辛3克;风偏胜者,加防风、羌活各12克,威灵仙15克;湿偏胜者,加薏苡仁30克,萆薢12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3)瘀血型惯用方:临床主要表现为身体局部有外伤史,疼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有明显压痛感,局部皮肤紫暗,或关节肿大变形,或顽痹不愈,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处方组成:娄氏化瘀通络汤。当归18克,丹参30克,制乳香9克,鸡血藤21克,制没药9克,香附、延胡索各12克,透骨草30克。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10克,蜈蚣2条,全蝎15克,乌梢蛇、地龙各15克,制马钱子0.5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关于痹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虚、邪、瘀三个方面。虚指正气虚,即气、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质不足以及人体免疫调节功能低下,是致痹的内在因素,当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致痹时,卫气首先虚弱。中医理论认为,卫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温煦润泽皮毛的功能。若卫气虚弱,腠理不密,御邪功能低下,则风寒湿热等邪便乘虚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从而形成痹病。久痹不愈者,则易伤及肝、脾、肾三脏,从而更易造成气血虚弱,肌肉筋骨失养。故特别重视扶正,反映在其方中多用芪、术补气,当归、丹参、鸡血藤补血。邪,即外来病邪,具体指风、寒、湿、热之邪气,也是致痹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寒、热二者相互对立时,一般不会同时伤人,但皆可与风、湿之邪相结合,形成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瘀,即瘀血,凡因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均属瘀血。其发生多见于外力伤害之后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血溢脉外,滞留局部,瘀血内停,致使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下降,风寒湿或风湿热邪乘虚而入,便会加重脉络闭阻,从而导致顽痹。应该指出,虚、邪、瘀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故在治疗此症时应该扶正与祛邪并重,祛邪、活血、通络是必守常法,贵在疏通经络,畅达气血。
3.白塞氏综合征惯用方
白塞氏综合征又称口、眼、生殖器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多系统疾病。以慢性复发性口腔、阴部溃疡和眼部病变,并且可侵犯皮肤、关节、心血管等处的综合征。此病以肝肾阴虚为本,湿热毒瘀蕴结为标,并按发病特点将此症分为3期。
(1)初期(主要为湿毒瘀热型):临床主要表现为两眼红肿疼痛,口腔、外阴、阴道及黏膜溃疡疼痛,患者常在月经前加重。口干口苦,烦热头晕,便干尿赤,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处方组成:水牛角(先煎)、金雀根、赤芍、生地、黄芪各30克,生甘草、龙胆草各6克,丹皮、车前子(包煎)、制大黄各15克,玄参12克,栀子10克。
(2)中期(主要为阴虚血瘀型):临床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痛,外阴、阴道黏膜溃疡,两目干涩,视力模糊,头昏耳鸣,口舌生疮,腰酸肢软。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活血解毒。处方组成:知母、黄柏、丹皮、玄参各12克,生地、生黄芪、女贞子、半支莲各30克,麦冬、山茱萸各9克,丹参24克,甘草6克,天花粉15克。
(3)后期(主要为阳虚血瘀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黏膜溃疡疼痛和红肿减轻,形寒喜热饮,手足发冷,神疲乏力,反复口腔溃疡,视物昏花,劳累后加重,舌黄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治宜益气温阳,清热解毒活血。处方组成:黄芪45克,生地、熟地、天花粉、巴戟天各15克,党参、女贞子、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各30克,山茱萸、鹿角片、当归各12克,生甘草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有人认为白塞氏综合征在中医属“狐惑病”范畴。《金匮要略》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的记载;此外,《千金方》认为“狐惑”“由湿毒气所为”,概括地说明了其病因。临床治疗此病时,认为此病属免疫性疾病。故在治疗用药中,始终参考现代医药知识,采用中西医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治疗此病。如其曾治一女性患者,患此症17年,中西药屡治无效,后经采用此法为其治疗,服药6周,口腔、外阴溃疡愈且红肿消失,继服数月痊愈。
4.甲状腺疾病惯用方
(1)疏肝理气、化痰活血方:适宜于因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浊内生,气郁痰浊结聚不散,气血为之壅滞,且血随气滞而成瘀之证,用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及亚急性甲状腺炎后期,症见结喉正下方两侧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大小不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活动,质地中等。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痰。处方组成:柴胡9克,当归12克,赤芍30克,山慈姑、桃仁各15克,丹参30克,象贝母15克,三棱、莪术各30克,制半夏9克,黄药子12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个月。黄药子需服1月停1月。
(2)养阴清热、疏肝化痰方:适宜于肝郁胃热、风热、风火克于肺胃挟痰蕴结,积聚化痰化火,火性炎上,最易伤灼脏腑,消耗津液,以致阴液亏虚之证。用于急性甲状腺炎早期。症见发热畏寒、甲状腺肿大,触痛明显、吞咽伸颈时疼痛。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处方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15克,麦冬、天冬、黄芩各9克,大青叶30克,金银花、紫草各12克,牛蒡子9克,夏枯草12克,柴胡9克。待疼痛减轻后,原方去黄芩、大青叶、金银花、紫草、牛蒡子,加生黄芪60克,党参30克,制半夏9克。连服2周,每日1剂,水煎服。
(3)益气养阴方:适宜于气滞痰结,郁久化火,火盛伤阴耗气,以致气阴两亏之证,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期,症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情绪急躁,易烦易怒,多食善饥,心悸胸闷,多汗怕热,形体消瘦,便溏,手指震颤等。女性常有月经不调或闭经等症状。治宜益气养阴,化痰软坚。处方组成:生黄芪60克,生地黄30克,玄参12克,麦冬9克,女贞子、天天花粉各15克,夏枯草30克,制半夏9克,鳖甲(先煎)、桃仁各15克,莪术30克,枸杞子15克,当归12克。每日1剂,连服半年。
(4)益气养阴、软坚活血方:适宜于因气滞、痰浊、瘀毒痼结而成结块;久病或手术,放、化疗后气阴两亏之证,症见颈部肿块坚硬不平,固定不移或声音嘶哑,神疲乏力,汗出,口干欲饮,舌红苔少中裂等。用于治疗甲状腺癌不宜手术或手术后复发,或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后体质虚弱等症。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佐以解毒之法。处方组成:生黄芪60克,党参30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南沙参、枸杞子、龟板(先煎)、鳖甲(先煎)、石斛各15克,石见穿、莪术、三棱、白花蛇舌草、蛇莓、蛇六谷、龙葵各30克,制黄精12克。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甲状腺疾病的病因主要是肝郁脾虚、外邪入侵、气滞湿痰几个方面,故治疗此病需辨证论治,分型治疗。由于病久必气阴两虚,虽然临床症状不相同,但其疾病发展过程中与肝、脾关系密切相关。肝失条达,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则气机郁滞,留于结喉;或肝木侮土,导致脾失健运,湿痰内生,痰浊随经而行,留住于任脉所辖之结喉,或气郁痰浊,结聚不散,气血为之壅滞,且血随气滞而成瘀,积久聚成肿块。
5.乳痈惯用方
症见乳房出现红、肿、胀痛,触之局部灼热,伴大便干燥,胃纳不香,有明显压痛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处方组成:柴胡9克,蒲公英30克,连翘、赤芍、全当归、川芎各9克,郁金12克,忍冬藤15克,全瓜蒌(打)18克,生麦芽30克,枳壳、桔梗各6克,白芍12克,甘草3克。待乳房肿块逐渐缩小,压痛减轻,大便通畅,食欲好转后,改服:柴胡9克,皂角刺15克,赤芍、白芍、当归各12克,炙乳香、没药各4.5克,川芎9克,全瓜蒌(打碎)18克,夏枯草12克,枳壳、桔梗各6克,丹皮9克,甘草3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乳痈系指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证。首见于晋朝成书的《刘涓子鬼遗方》。乳痈病因较多,有因乳头破损,婴儿吮乳不能吸空,而致乳汁瘀滞,乳络不畅,日久败乳蓄积,酿而成脓;亦有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乳络失和,或产后饮食失节,胃热蕴滞,阻塞乳络,均可造成气滞血瘀,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痈。据经络循行分布,乳头当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气血运行有序,脾胃运化如常,则乳汁畅通。治疗此症应以清热解毒、调和气血为主,方中柴胡、郁金疏肝理气,连翘、忍冬藤功能清解郁热,生麦芽醒脾健胃,当归、赤芍功能活血养血、和营;川芎、桔梗、全瓜蒌、枳壳等具有理气通乳的功效,全方合用,共奏全功。
6.疖病惯用方
疖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化脓性皮肤病,多缠绵不愈,甚至迁延十几年,临床常表现为初期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呈圆锥形,随着时间的延长,结节增大,疼痛加剧,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硬结变软,疼痛减轻,中央脓头大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炎症消退痊愈。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于血流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症状。治疗此类疾病,常采用清热和营化湿之法,经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显著。处方组成:黄连6克,黄芩12克,生栀子、厚朴各9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9克,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连翘各12克,大黄、陈皮各9克,生山楂、生黄芪各30克。连服7剂。每日1剂,水煎服。待湿热之邪驱除之后,改用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之药:生黄芪30克,生地15克,黄连6克,黄芩、厚朴各9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野菊花、银花、连翘各12克,皂角刺15克。7剂。水煎服。并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适当增大黄芪的用量,最多用至45克为止。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一般认为,疖病的发生,大多因热毒湿邪交蕴、搏结缠绵于肌肤而成,西医也认为疖病具有多发性、反复性,由葡萄球菌侵入毛囊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深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然而临床应用抗菌或清热利湿等重在祛邪的方法,虽能取效一时,却难以控制其复发。《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本病与卫气虚弱密切相关。根据《内经》理论,认为治疗重在益气养阴以达扶正祛邪的目的,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清热解毒化湿之品。另外,特别强调生黄芪一味药在疖病治疗中的应用,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指出:“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黄芪的运用贯穿于疖病治疗的始终,同时配合养阴药物如生地、玄参等的运用,增强了局部皮肤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疖病、防止其反复发作的目的。
7.天疱疮惯用方
天疱疮中医文献中又称火赤疮、天疱等。本病以皮肤或黏膜上出现大疱、自觉瘙痒;脉濡,苔黄腻为临床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症属脾湿内蕴,湿毒化热,治宜健脾化湿、清热凉血。处方组成:水牛角、赤芍、茵陈、生薏苡仁、徐长卿(后下)、白鲜皮各30克,丹皮、苦参、焦山楂各15克,制大黄12克,焦栀子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天疱疮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水疱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有针对表皮棘细胞桥粒中黏附分子的自身抗体。本病应与疱疹样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大疱性多形红斑相鉴别。天疱疮因心火脾湿蕴蒸,兼感风热暑湿之邪,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越肌肤而发病。病机主要是湿和热。湿盛故水疱反复出现,破溃津水浸淫成片,则可见口腔溃疡,并有胸腹胀满、四肢沉重、大便溏泻之症。湿邪蕴久化热,可郁于血分,证见身热口渴,口舌糜烂,并可见红斑,故治疗用丹皮、赤芍、生地解毒凉血,水牛角解热而清心,黄芩清上焦热邪,焦栀子、茵陈清热除烦,利湿解毒,制大黄清热通便解毒,佐以白鲜皮、地肤子、苦参、徐长卿等祛风止痒。生薏苡仁、怀山药健脾利湿以澄其源,脾虚致胃纳不香者,可酌用神曲、炒谷芽等品。娄师认为,利湿药如茯苓、萆薢、薏苡仁等,具有消肿以及利湿的明显作用;水牛角、栀子、白花蛇舌草、蛇莓等药功能清热解毒,可以抑制天疱疮患者体内的免疫反应,并且防止继发感染。全方合用,共奏全功。
8.乳腺增生惯用方
乳腺增生属祖国医学乳癖之范畴,症见乳房胀痛,经前尤甚,经后减轻,按之有结节状肿块,推之活动,触痛明显,肿块与皮肤无粘连,舌黯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濡。证属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治宜调摄冲任,疏肝活血,化瘀软坚。处方组成:仙茅、三棱、桃仁各15克,淫羊藿、莪术、益母草、生首乌、海藻各3O克,肉苁蓉、鹿角片、郁金、炒山甲片、泽兰、延胡索各12克,当归、制香附各9克。胸闷不舒,胁肋刺痛者,增以柴胡、郁金等以疏肝解郁;月经量少愆期者,加当归、益母草以养血活血;夜寐不安者,加用珍珠母、灵磁石以重镇安神;肿痛较剧者,加郁金、桃仁、莪术;如见乳房内肿块较硬者,加石见穿、山慈姑。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个月。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中医界绝大部分学者都将乳腺增生列入“乳癖”的范畴。乳癖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中藏经》,后世医家对本病的描绘已较为详细,如明《外科正宗》中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为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正因为“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这段症状描述又很像腺纤维瘤,所以亦有一部分中医学者认为腺纤维瘤亦属乳癖范畴。结合临床,乳癖之为病,当责之于冲任失调,气滞血瘀。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均可致冲任失调而成乳癖病,其中与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娄老在诸药配伍中,最重温阳,常用仙茅、鹿角片等温补肾阳而调补冲任之品,即使阴虚患者,也不主张大量使用甘寒养阴之品;此外,强调气血以通为用,临证选用活血化瘀时,多配伍理气之品,选用莪术、郁金、川芎等血中之气药,香附、柴胡等气分中之血药,常使肿痛消散于无形。用调摄冲任之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如其曾经收治一女性患者,双侧乳房胀痛已愈3年,经检查为乳腺增生症,后经用此方治疗,服药半年后,诸症俱减,肿块消失。
上一篇:精十二段锦(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