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如何运用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等方
- 健康知识
- 2024-04-03
- 87
吴棹仙经方验案录(一)
一、升麻鳖甲汤治疗红斑狼疮
四川已故名老中医吴棹仙,自幼勤奋好学,精研古典医籍,虽至晚年,仍能记诵《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吴老从事临床六十余年,实践经验相当丰富。他治病善用经方,时常古方新用,别具匠心。
忆1966年4月友人雷某面部发斑,四处求医均未见效,后经某医院反复化验,查见红斑狼疮细胞,遂确诊为红斑性狼疮。
病人久幕吴老盛名,再三托我邀请吴老会诊,经征得吴老同意后,于5月初诊视病人,见:面部斑色鲜红,以鼻部及两颧尤为明显,略呈蝶形,舌质红而少苔。切诊其六脉皆滑数有力,病人自述患处有烧灼感,奇痒难禁,且肢体疼痛,时发寒热。吴老细审脉证,认为此病可按《金匮要略》阳毒发斑论治,当以解毒透斑为法,并嘱我代书升麻鳖甲汤全方加入金银花一味。
一周后复诊,病人谓服药5剂后,面部红斑赤色渐退,发热体痛等症亦大为好转,惟汗出较多,精神疲乏,切诊其脉稍见细数脉。吴老处方仍用前方去蜀椒、雄黄,加生地黄、玄参二味。
此后病人持续服此方数十剂,斑色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基本缓解,能坚持上班工作。随访至1984年冬,病情从未复发。
我趁诊余之暇,曾就此一病例求教于吴老,《金匮要略》治阳毒用升麻鳖甲汤全方,而治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历代医家多有怀疑,对此应如何理解?吴老答云:阳毒、阴毒皆属温毒,治法皆当解毒透斑,切不可从阳证多热,阴证多寒予以曲解。仲景制升麻鳖甲汤,其要旨即重在解毒活血,惟阳毒病显于外,利在速散,故方中用蜀椒、雄黄,取其辛散解毒之力,以领诸药透邪外出,观《金匮要略》方后有云服之“取汗”,具见此方确有透解之功。阴毒反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深入,难以表散,故不如直用鳖甲、当归合升麻、甘草以入血分,清解深伏之热毒。此论以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较为明晰。
文据 吴棹仙老师论升麻鳖甲汤之用法 李克光教授
二、麻黄升麻汤治疗唾脓血而大下利
民国28年,时值抗日战争,余居渝。一军人,转战沙场,备受风雨寒热,一病而唾脓血,西医误用凉药,以至大下不已,滴水不饮,命在旦夕。
余诊之,手足逆冷而胸中灼热,两手寸脉沉缓不现,下部趺阳少阴脉不至,舌苔红赤。因思仲景有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与此证一一吻合。
盖外感风寒,内伏积热,医反下之,以至表邪内陷,中气大伤,胸中积热依旧,津气虚而胁迫血热上行也。
因投仲景原方:
麻黄四钱、升麻四钱、当归三钱、茯苓、白术、白芍、天冬、石膏、干姜、桂枝、甘草各一钱,黄芩、知母、威蕤各三钱。
上药十四味,按法先煎麻黄去浮沫,内诸药同煎,分温三服,一剂而病除,重返前线,凯旋归来,专程谒于渝之医庐,谈当时病笃,为余所救,九死一生,不胜感激之至云。
此证余五十余年仅见一例耳。
图自《吴棹仙医经精义》
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便脓血
余昔治李用久之孙,后重便脓,少腹绞痛,常偃卧,请人以手按其腹,其痛稍减。前医补中益气汤加槐花、地榆其痛益剧,用桂枝附子汤重剂而痛不稍减,此时此证,余亦未经阅历。
观其面色淡白,审其手足清冷,脉沉细而迟,服过理中汤重剂,口不稍渴,明知此证无热也,何以病见后重便脓哉?细思其故,血生于心,藏于肝,肝受暑,从热化,能蒸血为脓;肝受暑,从寒化,未必不能滞血为脓,遂放胆用仲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重剂。
当归三钱、芍药一两、炙甘草二钱、通草二钱、大枣八枚(破)、桂枝一两、细辛二钱、黑姜一两(切)、吴茱萸一两。
重用芍药、桂枝、吴茱萸治之,一服而痛减痢轻,数服而其病遂愈。余始知后重便脓血者之亦有阴寒也。自此厥后,此证遂数见不鲜,而最重者,惟苏姓与翁姓之妇皆从此等治法加减奏功。
发表评论